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学术项目导向和“学术包工头”现象

已有 3515 次阅读 2018-9-5 09:06 |个人分类:学术问题研究(2017--)|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学术项目导向和“学术包工头”现象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895发布(19985)

 

   昨天光明日报《“学术包工头”现象该治治了》短文,由各大主流媒体转发,在学术界引发强烈反响,但是在某些学术网站是否同样引发共鸣就难说了。因为个别网站的导向给人以学术项目、科研项目挂帅的味道,只要看看网站的页面导向就不言而喻了。导向是风向标,风向标如果出了偏差,那么学术研究就可能出现偏差。

笔者一直主张学术成果导向,不管是否立项,那个层面的立项,谁来主管、那个机构为主,特别是那些没有立项的学术成果,不化公家钱财的学术成果,我们更应加大宣传力度,这才是正道!

学术立项应当防止利益集团化和垄断化,“学术包工头”现象实际上是立项利益集团化和垄断化的反应,清理“学术包工头”就需要向利益集团化和垄断化开刀!

*************************************

光明日报:“学术包工头”现象该治治了

熊丙奇

2018090408:24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学术包工头”现象该治治了

  一手要项目,一手“转包”“分包”,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工程承包领域,在科研领域也时有发生。当前,科研“以项目论成败”的导向使得科研人员不得不积极争项目、囤项目,干不完再分包出去;一些科研机构垄断大项目,充当项目“二传手”;甚至个别科研人员在项目中“藏猫腻”,通过假分包、假外包,虚报劳务费等方式违法套取项目资金。

  科研项目转包、分包问题,严重背离科学研究的本意:不是认真开展学术研究,争取取得具有原创价值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而是把学术研究变为争夺资源、分配资源的游戏。这也是一直被诟病的学术研究“重立项,轻研究”的表现之一,很多研究者把精力用到申请立项上,在申请到项目之后,不是把精力投入学术研究,而是包装成果,再以曾获得的项目、包装的成果,去申请新的项目,一些人由此变为“学术包工头”。要治理这一扭曲的学术研究现象,必须改革我国科研管理和学术评价体系。

  学术研究为何会存在“重立项、轻研究”的问题?这是因为很多科研项目由行政部门主导,研究人员所在的高校、科研机构把获得项目作为研究人员的成就。也就是说,只要项目到手,还没有开展研究,就已经功成名就,这就把大家的精力都导向到申请课题上,具体的学术研究反而被漠视。在学术界,甚至一度存在“说过了,就是做过了,做过了,就是做好了”的学术潜规则。

  以项目为导向的学术研究,让一些课题组的负责人,变为了四处参加评审,申请学术课题的业务员。申请来课题后,就交给课题组的年轻教师和学生做,而“业务”做得不错的业务员,和课题设立方混熟之后,就逐渐变为“学术包工头”。而那些真正做研究的研究人员却因没有人脉关系而难以申请到课题——在我国学术研究立项中,还特别重视研究人员的“头衔”、身份,而“头衔”与身份,也是和项目挂钩。比如,某个人获得某项课题、入围某项计划,就变为了某某基金获得者、某某学者,这是下一次申请课题、项目的重要标准之一。这导致学术评价“头衔化”、学术头衔利益化。

  本来,获得某个科研项目、入选某个人才计划,只是给研究人员提供资助,以便更好地开展学术研究。但目前的现状,却是以是否获得项目、入选计划,以获得项目、入选计划的层次、数量论英雄。

  这些问题,已经引起国家的重视。今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意见要求,要统筹科技人才计划,加强部门、地方的协调,建立人才项目申报查重及处理机制,防止人才申报违规行为,避免多个类似人才项目同时支持同一人才;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评价使用导向,坚持正确价值导向,不把人才荣誉性称号作为承担各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奖励、职称评定、岗位聘用、薪酬待遇确定的限制性条件,使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避免与物质利益简单、直接挂钩。这就是治理学术评价头衔化以及学术头衔利益化。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推进学术管理与评价改革时,主导改革的恰是有各种学术头衔的学术既得利益者(包括能获得很多项目的“学术包工头”),他们很难朝自身的利益开刀,因此推进改革,必须改革传统的改革机制,要广泛听取青年教师、科研人员的意见,制定突破既得利益阻碍的改革方案,并严格落实。在具体的学术管理和评价中,要推进学术管理和评价去行政化,实行基于学术本位的管理和评价,即在学术项目立项时,要进行学术同行评价,谁有能力做出研究就给谁,而不是看申请者的头衔与身份;在具体进行学术研究时,要由学术共同体评价研究进展和成果,以此引导学者把精力投向真正的学术研究。

  (作者:熊丙奇,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8/0904/c1003-30270328.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1132896.html

上一篇:90年代历史高考命题组同事信件目录
下一篇:初秋圆明园赏荷叶
收藏 IP: 1.202.193.*| 热度|

11 王庆浩 王德龙 杨正瓴 宋威 胡文兵 周忠浩 蒋永华 刘山亮 冯大诚 季丹 冯兆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3: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