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再谈共享单车要便民摆放,切忌集中投放形象工程

已有 1998 次阅读 2018-3-31 07:13 |个人分类:民生问题小议(2017--)|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切忌集中投放形象工程

 

再谈共享单车要便民摆放,切忌集中投放形象工程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8331发布

29日上午去北师大历史学院参加学习两会文件的支部会恰逢高峰,好不容易挤上了620公交车,站在双层车的上下楼道间,上下两层都挤满乘客,车上估计载有一百多人,完全是满负荷,好像都顾不上“安全”两字了。车到天通东苑西门已经基本上再难有乘客挤上了。车到立水桥南站才有个座位得以坐下。回来时近11时许,乘客很少,我选择了上层前座的观光席,视野极佳,利于全程观察沿线共享单车的摆放情况。

620公交车路过立通路旱桥时发现了一个奇特现象。桥下一旁摆放了上千辆共享单车,显然不是为了共享单车使用者的需要,因为谁也不会来这里骑上并放下共性单车,这里是个几不靠的无人地带。看来是投放单车将这里作为免费仓库用了。(见下文)。

还有一个现象时有些地方摆放的共享单车过于集中,而使用共享单车的并不多。最有意思的是沿线因地制宜再行人道植树的间隔处画出了停放自信车的白线,共享单车、私人自行车、摩托车均可在这里停放,也避免了共享单车挤占了行人道和盲人道的不当现象发生,只是有些地段规划和管理得好,有的还不够。至于地铁站附近得摆放状况好坏更是一目了然。

最感意外的,除天通苑以外,均为就地划线,没有安装共享单车的成片占地费钱车架。是天通苑地面宽敞还是厂家没处销售,看中了天通苑,而这些车架基本上全是摆式。

此外,还有个现象,北京的成批成片植树造林成绩斐然,然是沿线的草地过冬及管理很差很差,不是普遍的发黄就是大面积显露泥沙,笔者以为这既不利于空气质量的优化,页不利于美丽北京的建设。

1

 1 DSCN7550.jpg

2

2 DSCN7553.jpg 

3

3 DSCN7556.jpg 

4

4 DSCN7558.jpg 

5

5 DSCN7560.jpg 

6,6 DSCN7564.jpg

 

7

 7 DSCN7565.jpg

8

 8 DSCN7567.jpg

9

 9 DSCN7569.jpg

10

 10 DSCN7570.jpg

11

 11 DSCN7571.jpg

12

 12 DSCN7575.jpg

13

 13 DSCN7579.jpg

14

 14 DSCN7584.jpg

15

 15 DSCN7591.jpg

16

 16 DSCN7592.jpg

17

 17 DSCN7611.jpg

18

 18 DSCN7612.jpg

19

 19 DSCN7613.jpg


*********************************

共享单车投放点要分散便民,切忌集中投放形象工程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8328发布

共享单车是新生事物,受到老百姓出行方便的欢迎,不仅老少咸宜,而且不分地域惠及京城以外游客。然而问题也恰恰在共享单车停放在哪里最合适?怎样的投放才是最佳的方便出行投放点。时下投放总量的有效使用率很低很低(尤其在地铁站附近),偏重于车站的站点,同时乱放的概率又很高,折射出投放点过于集中的形象工程思维缺陷和没有精准设点的计划。

过往有私人自行车存放处的经验,即使在车站附近也是放在隐蔽和不妨碍公共交通和人行道的地方。更是在居民楼前或附近设点。如今可好和公交线路、行人道、盲人道争夺停车点,这不是认为制造矛盾吗?

笔者以为需要将投放点分散到车站点、居民楼点附近,这样就会惠及骑车人,原因是多数使用共享单车的人是常住和相对稳定的流动,终点往往是居民楼,而居民楼恰恰是没有投放点的。

在天通苑地区的居民楼内没有投放点马路上陆续摆放投放点而放车的却寥寥无几,奈何!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110601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1106590.html

上一篇:立通路旱桥下成免费堆放共享单车仓库
下一篇:为芹辛苦 缘红存墨----追忆周汝昌著《献芹集》的启蒙
收藏 IP: 1.202.193.*| 热度|

1 孙杨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18: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