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风雨平生:纪念冯其庸先生逝世一周年

已有 2276 次阅读 2018-1-23 07:57 |个人分类:学术问题研究(2017--)|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风雨平生:纪念冯其庸先生逝世一周年


黄安年推荐商务印书馆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8123发布

    商务印书馆为纪念冯其庸先生逝世一周年,发表《风雨平生:纪念冯其庸先生shishi一周年》文章,谈到“冯先生青少年时期读过的38本书,多数都是国学著作(根据《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整理),以及冯先生的著作5种,共43本好书分享如下。”

2017-1-22 19:18笔者受权发布吕启祥《风雨长途笔底乾坤---追思冯其庸先生》文章提到:今天(1 22日)中午,先生已远行。先生生前所嘱的最后一件事是写一篇书评。现略加修改,以为纪念。

放在时空的坐标上,冯其庸先生以 94岁高龄走完了将近一个世纪的生命长途,以“行走天地间”遍历名山大川涉险求真的坚实脚印,造就了一个文化学术的传奇。仅有时空两个维度还不够,最重要的是作为主体的传主本人的意志力和创造力。冯先生以33卷逾千万字的著述和量多质优的书法绘画及摄影作品,收乾坤于笔底,气象万千。这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向人们展现的,是一个全景式的冯其庸,丰富、正大、雄奇。”

*****************************

2018-01-22 06:39来源:商务印书馆

原标题:风雨平生:纪念冯其庸先生逝世一周年

山水画冯其庸先生于2007年作


今天,著名文化学者、红学家冯其庸先生逝世一周年。


《风雨平生》一书是先生的口述自传,全景式记录冯其庸先生九十四年风雨历程,记录一个中国学者上下求索的学术人生。



我一生受过不少磨难,小时是经常挨饿。日本侵华期间,我从日本鬼子的刺刀尖下躲了过来。三十岁我到了北京,我常常受到当时极左运动的批判。反右运动时,我被学校内定为第三名右派,幸得中央领导来听我的发言,称赞了我,才幸免于难。文化大革命开始,我在人民大学第一个受批斗,我熬过了这场噩梦似的十年浩劫。1975年,我被借调到文化部,主持《红楼梦》的校订工作,我的命运开始发生了重大的转折,我的许多著作,都是在1975年之后写成的。

我曾十赴新疆,三上帕米尔高原,查实了玄奘取经回归入境的明铁盖山口和经公主堡到达塔什库尔干石头城的瓦罕古道。之后我又穿越米兰、罗布泊、楼兰、龙城、白龙堆、三陇沙入玉门关,查实了玄奘自于阗回归长安的最后路段。

我还经历了前后二十年的时间,查证了项羽不死于乌江的历史真相。我的学术道路,是重视文献记载,重视地面遗迹的调查,重视地下发掘的新资料。三者互相印证,才作定论。

我的这部口述自传,简略而扼要地叙述了我九十多年来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和我自己开辟的学术道路。20152月,我被国务院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愧受之余,希望我的治学经历和著述,能对文史研究领域,稍有裨益;而这本小书,也对想要了解我的人有些用处。


冯其庸九十又三于瓜饭楼

20151015


这部口述自传,是从201288开始的,至今已前后经历四年。延搁的原因,是因为我不断生病,有时一病就是几个月,这样就把这件事延误下来了。

原先开始口述时,只是说为了馆藏,供读者查阅,要录像、录音,没有说要转成文字出书。后来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又把录音转成文字了,我事先并不知道。但是口述录音与文字表述的区别是很大的,何况我的口述几次中断,前后也有脱节和重复,加上我是南方人,语言上也容易出差错,所以文字的加工费了很大功夫。

还有这部口述自传,主要是叙述我个人的经历,没有涉及学术界、文化界、艺术界的许多朋友,更没有涉及海外的友人,真正只是叙述我个人几十年来坎坷的经历。

这部口述自传又经过了我五次的增删和修改,现在终于定稿了。但现在的定稿,大量是我修改和增补的文字,所以已经不是纯口语化的记录了。我所以同意出书,只是为了存留一些历史的记忆。本书的图版,全是高海英挑选制作的。

整个录像、录音和转成文字,是田苗和宋本蓉等几位国家图书馆记忆中心的同志做的,文字的转化和整理主要是宋本蓉做的,我做了删节和文字的修改、增补。

谢谢他们几位的辛劳和耐心,使这部书终于能面世。

201578冯其庸九十又三于瓜饭楼


先生生于1924年,幼年忍饥挨饿,战乱中躲过日寇刺刀。他于困苦中奋发求学,遇名师教诲,打下坚实国学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孟宪实在《国学家冯其庸先生》一文中写道:回顾先生的一生,在冯先生的早年阅读中,充当文化启蒙功能的,都是传统的国学书籍。在少年时代,对冯先生吸引力最大的还是国学。先生的时间,主要分配给了国学阅读、诗词创作以及书画学习。

冯先生自己也说:我从小就爱读书,一有空就看书,所以到我上初一的时候,我的语文水平比一般的同学都要高。国文老师特别喜欢我,都夸我的文章写得好。对我每次交的文章都非常欣赏,我的文章经常被老师在课堂上面读给大家听。


冯先生青少年时期读过的38本书,多数都是国学著作(根据《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整理),以及冯先生的著作5种,共43本好书分享如下。


1.《论语》


2.《孟子》

当时管理在无锡招的学生的是蒋石渠先生。他是讲先秦诸子的,他讲《墨子》,他勉强还可以,书法还不错。

——风雨平生·无锡国专》


3.《墨子》

当时主持会议的是教务长冯振心,他教诗词课,教《说文解字》,教《老子》,在他的课程上我成绩都很好。

——《风雨平生·初识地下党》


4.《老子》

在上海无锡国专,我在学习上面最大的收获是王蘧常先生。他给我们讲庄子的《逍遥游》。王老师讲《逍遥游》什么都不用带,全是脑子记忆。除了庄子《逍遥游》的原文以外,历代各家对《逍遥游》的注释一句一句他都能记住,都能背诵出来。这一句谁家是怎么解释的,谁家是怎么解释的,他把各家解释的长处短处分析完了以后下自己的结论,这句话现在来看应该是怎么讲解。然后再将第二句。所以整个一学期《逍遥游》没有讲完,但是给我们很大的启发,一个是读书要广博,把所有的东西都要记住,弄明白,另外一个要读熟背熟。

——《风雨平生·上海无锡国专》


5.《庄子》


6.《左传》


7.《国语》(左丘明)


8.《古文观止》(吴楚材、吴调侯)


你不要看那个《史记》很艰难,我们当时读到项籍者,下相人也,大致的意思,项羽这个人是下相地方人,这个意思都明白的。因为我读的《三国演义》是半文言的句子,所以过渡到读《史记》,也就大致能够读懂不少。

——《风雨平生·小学逢战乱,不忘读书,痴迷戏剧


9.《史记》(司马迁)

那时候没有什么书读,我书包里有《三国演义》,读完了再读第二遍,再读第三遍,读到后来,好多词句、好多回目都能背得出来,有些精彩的句子,到现在还记得住。

——《风雨平生·小学逢战乱,不忘读书,痴迷戏剧


10.《三国演义》(罗贯中)


11.《水浒传》(施耐庵)

我研究《红楼梦》可以说是从1954年的批俞运动开始的。

——《风雨平生·我与红学前辈俞平伯先生》


12.《红楼梦》(曹雪芹)


《西厢记》是曲文,词句是很深奥的,但是我觉得《西厢记》文字漂亮。《西厢记》读得非常熟,有些词句我还记得,比如:夫主京师禄命终,子母孤孀途路穷,因此上旅榇在梵王宫,盼不到博陵旧冢,血洒杜鹃红。这就是开头一段老妇人唱的。《西厢记》的词句是真漂亮。

——《风雨平生·小学逢战乱,不忘读书,痴迷戏剧


13.《西厢记》(王实甫)

每到罱河泥的时候,我就读书。有时候带《西厢记》《水浒传》,或者带别的。但是大部分书是在家里读的,一般都是在晚上,往往读到深夜,还有每天的大清早,天还未亮我就点哲蜡烛读书。《古文观止》《史记菁华录》《西青散记》《西青笔记》《华阳散稿》《宋词三百首》《白香词谱》《秋水轩尺牍》《雪鸿轩尺牍》《浮生六记》《古诗源》《唐诗三百首》等,还有张岱的《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都是在深夜和清早读的。

——《风雨平生·小学逢战乱,不忘读书,痴迷戏剧》



14.《宋词三百首》(朱孝臧)


15.《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


16.《史记菁华录》(姚苎田)


17.《西青散记》(史震林)

18.《西青笔记》(沈初)

19.《华阳散稿》(史震林)

20.《白香词谱》(舒梦兰)

21.《秋水轩尺牍》(许葭村)

22.《浮生六记》(沈复)

23.《古诗源》(沈德潜)

24.《陶庵梦忆》(张岱)

25.《西湖梦寻》(张岱)

我还找了一本《芥子园画谱》,我喜欢画,自己就学着画。

——《风雨平生·小学逢战乱,不忘读书,痴迷戏剧》

26.《芥子园画谱》(沈心友、王概、王蓍、王臬)

《东莱博议》是一部议论性的书,是议论史实的,我以前也没有见过这部书,他给我讲得津津有味,后来借给我读,我也读得很有味道。

——《风雨平生·小学逢战乱,不忘读书,痴迷戏剧》

27.《东莱博议》(吕祖谦)

丁老师的第二句话是读书要从识字始。意思是说读书的时候,不能囫囵吞枣,要从真正认识每一个字入手,尤其是读古书,要把每一个字的字音、字形、字义搞清楚。只有这样,才算是真的读懂了这篇文章或这本书。我深深体会到这句话的重要性,所以读书的时候不放过每一个字,包括自以为认识了的字。我后来总把《说文解字》一类的字书放在案头,好随手查阅。

——《风雨平生·初中的良师》

28.《说文解字》(许慎)

29.《安般簃诗钞》

30.《古诗笺》(王士禛)

我当时从旧书摊上意外地买到太平天国时候有名的词人蒋鹿潭的《水云词楼》,那不是一个初中生能读的,但是我特别喜欢。那个时候都不带标点的,词句有长有短,就凭你自己的感觉去断句。当时越是难断句越是爱读。觉得词的味道比诗还要浓厚、还要深奥。

——《风雨平生·初中的良师》

31.《水云楼词》(蒋春霖)

冯老童年生活艰苦,常以南瓜充饥,乃至吃糠。所以我一看到《琵琶记》演出吃糠那一节,体会特别深,那个演员表演得逼真,因为嗓子都咽不下去啊,咽下去胃里也受不了啊。

——《风雨平生·南瓜充饥》


32.《琵琶记》(高明)

有一次他(国文课老师张潮象)给我们讲《圆圆传》,后来《圆圆曲》也给我们讲了。讲到吴三桂开了山海关投降满清,迎满清的官兵进关这一段,老先生在课堂上放声大哭,同学们也都掉眼泪了。当时都觉得民族沦亡了,国家沦亡了,人民的前途非常渺茫了,所以张先生一讲到《圆圆传》就嚎啕痛哭了。还痛骂吴三桂开门迎敌,实际上骂的是日本人和汪精卫……张老师讲《圆圆传》给我的印象太深了。

——《风雨平生·无锡工业专科学校》

33..《圆圆传》(陆次云)

34.《圆圆曲》(吴伟业)

35.《汤显祖尺牍》

36.《浮生六记》(沈复)

37.《琅琊文集》


38.《宋六十名家词》(毛晋)

我喜欢词,我就用这个钱买了一部《宋六十名家词》,有20多册,作为纪念。

——《风雨平生·上海无锡国专》

特别推荐冯其庸先生著作5种:


39.《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

全景式记录九十四年风雨历程

一个中国学者上下求索的学术人生

一部意味深长的口述历史

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

历时三年访问整理,录音后转换成文

冯其庸先生五次修改、最终定稿

并附加大量彩色、黑白图片


40.《论红楼梦思想》


著名文史学家冯其庸先生的红学名著

把《红楼梦》的思想和作者曹雪芹,放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来进行探讨。研究了从明代后期至清代乾隆时期的社会历史状况及与外部世界的沟通的状况,提出《红楼梦》的思想是,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民主思想。

本次再版单行本,以冯其庸《瓜饭楼丛稿·解梦集》为底本,增补若干篇目而成。


41.《论庚辰本》(增补本)


凝聚先生近三十年对《红楼梦》早期版本研究的重要观点

考证提出《红楼梦》庚辰本是据己卯本抄的,庚辰本是曹雪芹身前最后、最完整、最接近原稿的一个本子。

本次再版单行本提出值得探索的问题和方向,对庚辰本研究将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


42.《中国艺术百科辞典》


冯其庸先生主编

编纂历时十年

编辑加工历时五年

全方位展示中国各种艺术的精华

多角度介绍艺术发展脉络

辞典正文前有汉语拼音索引和正文细目,正文后有笔画索引,较一般百科类工具书查阅更方便。

辞典按照分卷内容编排,有绘画卷、书法卷、雕塑卷、音乐卷、舞蹈卷、工艺美术卷、服饰卷、建筑园林卷、家具卷、杂技卷、戏曲卷、曲艺卷、摄影卷、话剧卷、电影卷、电视卷等十六卷。各卷内容分四大部分:名词术语、作品、著述、人物。


43.《瓜饭集》

先生的散文作品集

冯其庸先生的书斋号为瓜饭楼

以纪念以瓜当饭的岁月

https://www.sohu.com/a/218103884_22893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1096292.html

上一篇:去冬今春北京初雪如何界定?
下一篇:梦玉著《梦玉画集》中的山水画
收藏 IP: 1.202.24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1: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