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东铁路华工纪念碑和美西太平洋铁路华工纪念碑
黄安年推荐 黄安年的博客/2017年4月16日发布
这里发布两则去年来自美国的消息,无论美东还是美西都有铁路华工纪念碑陆续竖立,美国华裔能够做到的,为何在我国那么难呢?
**********************
美国新州小镇树立美东首座铁路华工纪念墓碑
2016年10月24日 11:19 来源:中国侨网
中国侨网10月24日电据香港《星岛日报》报道,19世纪后期,美国国内掀起的排华浪潮在美国华裔移民史划下了一道深深的伤痕。在美国东部新泽西州东北角、距离纽约仅40分钟车程的小镇贝尔维尔(Belleville)在那时成为被迫从美西向美东迁移的首批华工安居的避风港,这个小镇更为后来孕育并发展出美东最大的华裔小区——纽瓦克及纽约华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10月22日,当时对接纳华人起到重要作用的贝尔维尔荷兰修正教堂举办墓碑纪念仪式,向146年前来到小镇的华裔移民及他们的贡献致敬,也希望让埋在教堂地下室因多种原因无法魂归故里的逝者们安息。
美东首座铁路华工墓碑落成
贝尔维尔位于曼哈顿西侧约18英里处,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在2015年走入许多华人的视线是源于一个历史发现。贝尔维尔贝历史学会会长佩罗内在2年前参与一次历史讲座时,偶然间得知贝尔维尔极有可能是美国首批华工在美东安居的地方。这令他惊觉埋藏在贝尔维尔荷兰修正教堂地下室的多具华人的遗骨可能是首批赴美华工的遗骨。
佩罗内说:“我们学会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负责修缮荷兰归正教堂,我们很早就知道地下室埋藏有爱尔兰人、华人等移民的遗骸,但直到2年前才知道这居然是第一批赴美华工的尸骨。”一直以来,教堂与地下室下埋葬的尸骸都相安无事。然而,随着教堂的衰落以及教会人数减少,设施逐渐破败,最后于1999年左右终被废弃。
牧师麦克于2009年重新购买下教堂,将其变为基督教教堂,并着手修缮是一。然而,2012年的飓风“桑迪”再次给这个古老的教堂沉重一击,大水浸透了地下室,令许多原本被完好埋藏的骨骸裸露出来,与泥沙混在一起。由于教堂属于国家历史名胜古迹,不能随便施工,令麦克原本希望将尸骸挖出重新安置的工程一再搁置。
而佩罗内2年前的发现令他们重新看到希望,佩罗内随后立刻联系中国驻纽约领事馆,希望能让这些华工魂归故里。然而由于美国法律规定、地下室也埋藏着独立战争战士遗骨等种种原因,佩罗内与麦克最后决定只能将这些骨骸再次就地掩埋,另在教堂外的墓地为这些华工树立一块墓碑,象征性地纪念他们为美国发展所作的贡献。
在10月22日的墓碑揭幕仪式上,来自新州近百名小区人士及贝尔维尔居民均参与这次活动,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领事朱家耀、领事王丽玉与贝尔维尔副市长Vincent A.Cozzarelli、上海市地方志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生键红也出席并向逝者献花。在蒙蒙细雨下,在场者先后合唱中国及美国国歌,场面庄严肃穆。佩罗内表示,这座墓碑是美东首座纪念铁路华工的墓碑。他随后将两抔教堂地下室尘土以及首位在贝尔维尔去世的中国人的埋葬处的尘土装入罐中,埋在墓碑前,以示哀思。
贝尔维尔的中国人
佩罗内谈起华人如何与贝尔维尔结缘时介绍说,1869年,在第一条横贯美国东西两岸、3000多公里的“太平洋铁路”建成通车后,参与建设的许多华工因失去工作以及周围日益渐长的排华情绪而开始向东迁移。1870年9月初,68名华工(全部为男人和男孩)离开旧金山,于当月20日抵达贝尔维尔,迅速受到当地人的欢迎,并在此建立美东第一个华人小区。
8周后,一位名叫阿灵(Ah Ling,音译)的28岁的中国年轻人因病过世,贝尔维尔约200名居民参加的他的葬礼,这几乎是当时全镇人数的1/10,引起了《纽约时报》的关注并加以报道。1871年1月,贝尔维尔的华人们进行了第一次中国农历新年庆祝活动,同年9月22日,贝尔维尔三家教堂合开了首间中文学校。最后,在贝尔维尔的中国人达到300人,约占全镇人数的1/10,许多人也在镇上结婚生子。1882年,32户华人家庭加入了荷兰归正教堂。1870年至1887年间,大部分华人逐渐迁至3英里外的纽瓦克并在那里形成了持续了一百年的大型华人小区,而在此期间于贝尔维尔去世的华人教会成员则被埋在教堂地下墓穴,这也就是佩罗内所说的首批华工遗骨的由来。
【编辑:王嘉怡】
http://www.chinaqw.com/hqhr/2016/10-24/109038.shtml
沙加缅度,太平洋铁路华工纪念碑
2016-09-01 23:18 | 凤凰城内外
“沙加缅度”是美国加利福利亚州首府萨克拉门托(Sacramento)的中文原始译名,初听起来还以为是指南美或南洋某国的某地,或者印度的某地,实际上它是早期赴美淘金和修建太平洋铁路的粤籍华侨,为Sacramento起的中文名称,也是当地所有华侨以及华语媒体使用的唯一中文名称,并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延用至今,加州华侨通常还称沙加缅度为“二埠”(大埠指旧金山)。中国大陆将Sacramento译作“萨克拉门托”更贴近英文发音,但也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了。随着NBA球赛里的萨克拉门托国王队比赛的经常转播、中国大陆与加州的联系日益加强,萨克拉门托逐渐为中国大陆同胞所认识,萨克拉门托的中文称谓也普遍推开。为了纪念华人先祖到加州以及萨克拉门托艰苦创业历程,本文标题仍然用沙加缅度。
萨克拉门托既是加州州府所在地,又是美国西部最早发现黄金的地点之一,还是美国太平洋铁路西端的起点,它的所有演变与发展,都和最早美国西部开发招募、使用华工密不可分。据称,萨克拉门托于1848年发现黄金,华人先祖最早到达加州就是1848年。在19世纪中期的加州淘金热时,萨克拉门托是一个重要的人口集散地,其中华工人口占比约在10%。萨克拉门托在1854年定为加州州府,扮演了加州中部政治、商业和农业中心的角色。随着淘金热带动西部其他经济发展,美国东西部之间的快捷交通被提上议事日程,太平洋铁路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酝酿并实施,最终其从萨克拉门托出发的西段,主要依靠华工完成,华工和其他铁路工人一道,创造了世界著名的7大现代工业奇迹之一——美国太平洋铁路。
萨克拉门托的老城里还完整地保留着当年太平洋铁路的火车站、标牌、售票窗口、月台、火车头、车厢、铁轨、旧街道、老式建筑等系列旧时的场地,尤其是木制的车站房屋、设施、月台上长长的木制座椅以及铁轨下的枕木,都告诉我们,那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既在发展,又有自然资源的时代,只是物换星移,当年美国太平洋铁路独一无二的运输作用,已经为其他交通运输工具替代了许多。
从盐湖城返回旧金山路过萨克拉门托,特意驶进老城,看着眼前具有150多年历史的太平洋铁路遗迹,联想到华人先祖曾经在这里辛勤劳动而备受歧视,艰苦卓绝而无功无赏,正常移民而遭拘留监禁,合法居住而无正当权利,直到21世纪才得到加州政府的道歉,不由得驻足沉思,应该为他们逝去的英魂祭拜并写点儿什么留作念想。
从1848年第一个中国人到达加州起,大量的华工陆续来到美国西海岸淘金、开荒、伐木、务农、捕鱼等,尤其是在美国太平洋铁路建设中,华工勤奋能干,索薪又低,备受老板或资方青睐,但却招致了白人劳工的不满,许多华工被歧视、**、打劫、甚至屠杀。在持续的反华情绪推动下,1882年加州议会通过了《排华法案》(ChineseExclusionAct)。该法案一共有15项条款,最重要的就是10年内不准华工赴美,并禁止当时在加州的华人享有公民权,后来这个法案事实上无限期延长。1910年,加州还在旧金山的天使岛(AngelIsland)上专门设置移民拘留所,限制华人入镜。在美国移民历史上,华人是唯一被美国立法排挤和禁止移民的民族,一直到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成为盟国,《排华法案》才被美国国会废除。
2009年7月10日,在加州华裔和华裔议员的推动下,加州议会以全票通过了向华人移民致歉的议案,加州州长施瓦辛格同年7月21日签署法案,正式承认150年前对华人移民的迫害,并对这种不公平的迫害行为致歉,还承认华人移民对加州建设所做的贡献,特别是在**太平洋铁路建设中的突出贡献,算是对华人移民的不公平待遇做出了历史性总结。
就华工在加州建设乃至美国历史发展中的贡献而言,华工对美国太平洋铁路的建设贡献无疑是最大也最为艰苦卓绝的。太平洋铁路被视为19世纪美国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数万华工当年为之流汗洒血,承担了最主要和最艰苦的工程施工,还有许多华工在施工时就做出了牺牲,长眠于铁路两旁。他们的故事,每每让人读起来都会情不自禁的流泪,为他们的朴实,为他们的坚强,为他们的忍辱负重,也为他们的不卑不亢。
从1804年英国工程师特里维雪克制造出第一台单缸的蒸汽机车开始,火车就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迅猛发展,到19世纪中叶,火车技术已经全面成熟,美国东部也有了密集的铁路交通网,随着西部德克萨斯、加利福利亚、犹他等地纷纷并入美国版图,开发美国西部的浪潮开始涌现。而从美国东部到西部加州,距离超过4600公里,在1869年美国太平洋铁路修通之前,东西部之间被崇山峻岭、浩瀚沙漠重重阻碍,在海路上巴拿马运河尚未开通,美国人从纽约到旧金山需要乘船绕行南美洲合恩角,最短的时间也要6个月。
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批准了第一个建设太平洋铁路法案,该法案规定由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和**太平洋铁路公司共同承建横贯美国大陆的太平洋铁路。这两家太平洋铁路公司,均采取股份公司模式,由职业企业家负责经营管理,运用股份制向社会募集资金,用盈利前景广泛吸引民间资本和人力资源参与。联合太平洋铁路的起点站是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太平洋铁路的起点则是加州的萨克拉门托,两个公司东西相向铺筑铁路,最终以实际完成的铁路里程确定各自的权益。太平洋铁路西段要穿越整个内华达山脉,工程极为艰巨。起初,筑路工主要由爱尔兰移民担任,但他们根本无法适应艰苦、危险的筑路工程,除了酗酒、斗殴、要求加薪、罢工外,每天还有许多人逃跑,工程进展异常缓慢,两年之内只铺设了50英里(80公里)铁轨。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太平洋铁路公司陆续开始从加州招募、雇用中国华工。
起初,白人工人和工头认为华工体力单薄,个子矮小,根本没有能力进行艰苦的筑路工程,对华工不以为然。
这些主要来自中国广东和福建两省的穷苦农民,为了一份微薄的劳工薪水,抛家去国,离妻别子,漂洋过海,熬到美国时已是历经千辛万苦,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挣到工钱,除了支付高昂的“猪仔”路费之外,还能够有所结余,寄回国内养老育小。所以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太平洋铁路建设。虽然他们看上去矮小单薄,但各个身怀绝技,干起活来吃苦耐劳,神勇无比,而且他们循规守纪,不会酗酒闹事,头脑灵活,许多筑路活计一学就会。很快,华工被大规模雇佣。从1865年到1869年四年间,约有14,000多名华工参加筑路工程,占施工工人总数的90%。在**太平洋铁路公司的筑路工人薪水发放记录中,华工的比例在工程后期甚至高达95%。
整个太平洋铁路工程西段,即890英里(1400多公里)的**太平洋铁路沿线,筑路条件十分艰苦,其中最的大的拦路虎是塞拉岭通道,这里的花岗岩石墙是最难攻克的险关,华工们腰系绳索、身悬半空,凿壁炸石,硬是挖出一条行驶车辆的通道。《美洲华侨史话》记载:“在修筑100英里的塞拉山脉地段的铁路时,华工的死亡率高达10%以上”。此外冰雪严寒、沙漠酷热,都是华工们在筑路过程中必须面对和克服的困难。在开凿当时世界上最长的480米的唐纳隧道时,美国历史上罕见的严冬和雪崩,夺去许多华工性命。气温高达摄氏四五十度的内华达大沙漠和漫无边际的犹他大盐湖,更是用酷热、干旱、寂寞、缺水少菜等挑战来自中国南方水乡的华工。即使如此,华工以不屈不挠的意志战胜重重艰难险阻,用汗水、眼泪、鲜血和生命铺就了太平洋铁路西段,并且创造了那个年代12小时铺轨10英里200英尺(16.41公里)的世界纪录!借用当地华文媒体对华工在太平洋铁路建设中抵死相拼、非凡贡献的评价:太平洋铁路西段“每根枕木下面都有一具华工的尸骨”。
1869年5月10日,犹他州大盐湖北部的普罗蒙特里丘陵,美国历史上第一条“横贯大陆铁路”——太平洋铁路的东西两段在此正式合拢贯通,它将从纽约到旧金山为期6个月的船运,一下子缩短到7天!成为连接美国东西部交通运输的便捷大动脉,由此引发了美国西部开发**和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经济奇迹。美国太平洋铁路建设成就表明,市场和企业机制的充分运用,可以使投资人、开发商、政府、参与民众都能够获得巨大利益,市场契约,尤其是劳工契约和企业股权、委托——代理机制的切实落地,使公司化的企业经营模式得到充分运用,华工能够在太平洋铁路建设中有所贡献,与此关系重大。
今天,铁路运输似乎对地广人稀的美国已经不似往日那么重要,美国铁路设施的老旧化也有目共睹。由于对汽车的依赖,美国人对建设高速铁路的积极性远没有中国人那么热情。这不,已经谈了10多年的从萨克拉门托经旧金山到洛杉矶的加州高铁迄今还在束之高阁。尽管美国本土公司承诺建设洛杉矶到拉斯维加斯的高速铁路,资金和动迁成本又是问题,而观念则是根本问题,在美国人还没有被汽车造成的交通拥堵逼迫的真正难受之前,高铁就是一个空洞的话题。
周末在旧金山到萨克拉门托约150公里的80号州际公路上,汽车从下午3点就开始拥堵,一眼望不到边,因为我是从萨克拉门托返回旧金山,正好是从拥堵的相反方向驾驶,仿佛是对堵在百公里道路上的汽车进行检阅。眼里看着美国人怎样忍受交通拥堵,心里想着中国人轻松掌控的高铁何时能够落地美国。
这是1869年4月28日**太平洋铁路公司华工一天铺设铁轨10英里(16公里)的纪念标志牌
取自于网络的太平洋铁路华工施工场面图
现在的萨克拉门托老城里的太平洋铁路火车站及其月台
取自网络的太平洋铁路通过内华达山脉场景图
现在的萨克拉门托老城火车站附近的商业街道
萨克拉门托老城太平洋铁路火车站
萨克拉门托老城街景
太平洋铁路火车站标牌
萨克拉门托城区过河大桥
取自网络的太平洋铁路华工施工照片
萨克拉门托老城商店
华工在太平洋铁路上的运料车厢里
太平洋铁路老旧的月台和车体
存放太平洋铁路老式火车头的展览厅房
https://sanwen8.cn/p/2f5JEC3.html
照片18张选自上述报导和文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3: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