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EAMA 2008: The 1st Workshop on Emerging Applications and Many-core Architecture. 这个workshop更注重应用,所以大家主要是show在多核、GPU上介绍各种应用,挺有趣。特别是Stanford的一个报告还用视频来演示效果,我们小组也有一篇文章,Guangming Tan去做了报告,报告中举了911反恐的例子,很也有趣。
另一个是WARP-2008 - The 3rd Workshop on Architectural Research Prototyping。只听了一个报告,不过觉得质量还是挺不错的。我听的那个是Intel与MIT合作的工作,题目是Hybrid CPU/FPGA Performance Models。他们构建了一个框架,利用一种类似软件中RPC的方式来进行通信。
==========================
下午 workshop
==========================
我是下午才去参加workshop的,之前版上就说 MoBS 2008: The 4th Annual Workshop on Modeling, Benchmarking, and Simulation不错,于是便参加了这个workshop,不过可惜的是没有听到那个Keynote(How Many Simulators Does it Take to Build a Correct Chip?)。
第一个是一位中国学生Xi E. Chen(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的工作,介绍了Memory Hierarchy性能分析模型细化,主要是考虑了1)多条指令同属一个Cache Line造成的依赖性,2)MSHR数目对性能的影响。我觉得这个工作介于最抽象的CPI=P(hit) * Latency(Hit) + (1-P(hit))* Latency(Miss)模型以及SimpleScaler模拟之间。
还有一个报告是Stanford的Robert E. Lantz的工作,他主要是将SimOS并行化,工作很trick,效果很不错——在64节点上模拟64节点的目标机器有些应用的加速比可以达到32X以上。后来,我和他又聊了一会,跟他说princeton的并行模拟框架liberty可以做到细粒度模拟进行并行,也许将他的工作核liberty结合起来会有更好的效果,不过他说以前不知道liberty这个模拟器。后来他有介绍他的工作主要对SimOS的Embra模式(Binary Translation)进行并行的,难道非常大。
(1) Robert E. Lantz(Stanford)。和他聊的比较多一些。我和Guangming等几个人和他一起聊天,向他介绍我们的工作,而他也向我们表述他的一些观点,比如他觉得并行应用的可视化问题非常重要。这家伙会好像还懂一些中文,挺有意思。
(2)Sandhya Dwarkadas(rochester)。Prof. Kai Li介绍我们彼此认识的,我和主要聊了我的工作,也向她请教了一些问题,我和她提到是不是认识Chen Ding,她说“Sure”,非常nice。
(3)Wen-Hann Wang(Intel)。也是Prof. Kai Li介绍的,不过我之前就知道Wen-Hann,我跟他说仔细读过他20年前的Virtual Cache + Real Cache的文章,这篇文章对我的工作很有启发,他高兴的说“long time ago”。后来还聊过一次,不过是用中文,由于周二有个Panel是“Computer Industry in China”(他和李国杰所长都会参加),他好像有些担心的问我“国杰会不会说英文”^_^ 我告诉他“李在美国呆过5年,会说的”,呵呵,小插曲,很有趣。
(8)Christian Bienia(Princeton). Prof. Kai的学生,超级健谈。他到处向人推销Parsec,和我们也聊了很长的时间,他主要分析了Parsec与SPLASH-2的区别,发现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比如working set等。所以认为SPLASH-2过时了,他还有些小抱怨说,人家Intel都是几十个人在做,而他这边只有1个人,太累了。
=====================================
1. Keynote:Micro-architecture is Dead, Long Live Micro-architecture Justin Rattner, Chief Technology Officer, Intel
他的题目很唬人,听完以后我的理解主要是这样的:在体系结构领域,CPU内的微体系结构已经不再重要了。他从四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分别是:
Guri Sohi总是特立独行,上来就是批判。他认为现在ISCA没有新的idea,受工业界影响太大,PC质量不高,太多的External Reviewers。所以他的观点就是“academy is academy,industry is industry”,完全分开,改革现在ISCA流程。这家伙在报告时说“Micro-architecture needs to die",然后还煞有介事的跑到旁边跪下来祈祷了一下,满场哄笑。
James Goodman的ppt上来第一页就是“ISCA09 is canceled”,他的观点也主要是现在ISCA不及以前了。
David Patterson上来就说“他不同意这些old man”,大家又是大笑,实际上他至少要比Sohi要大不少。他认为Adademy对Industry有些直接与间接的影响。Mark Hill也用old man来称呼这些人,Sohi解释说,实际上Mark Hill还要比他大一岁。Mark Hill和Guri Sohi还有些小拌嘴,Sohi在上面越来越张扬,我好像听到他说了一句谁认为现在的文章有影响,请举手,结果没有人举,他得意地说“No Body!” Mark Hill嘟囔着“I'm proud of my paper”就走了。Wen-mei Hwu也上去爆料说他邀请了Trevor(好像是,没有挺清楚)当PC,但被告知太忙不能参加,也邀请了Arvind,也被拒绝。Arvind也表现的一脸无奈。
Mark Hill:到快的时候才看到Mark Hill出现,我们跑过去和他聊天。他说不喜欢这种酒店,喜欢看人们的“real life”,所以他就找了一个鼓楼大街的小旅店住了下来,说在那里有农贸市场,有很多人买蔬菜、买鱼之类的,他没见过,比较喜欢。他还给我们show了一张小纸条,上面写道“司机师傅:请把我带到鼓楼大街XXX号XXXX旅馆。。。”Mark Hill对他的那篇“Amdahl's Law in the Multicore Era”的确是非常地自豪,问我们有没有看过,告诉我们发表在IEEE Micro上。
David Patterson:他的登记牌吊带上有“VIP”字样,但一直在注册台,没有人领。但是到下午Panel开始前,我们忽然发现好多人群涌到了注册台,原来大牛终于出现了。于是,大家就像追星族一般,希望能和他合影。David Patterson给人感觉非常的和蔼可亲,对大家的要求来者不拒。有人还拿着Proceeding索要他的签名,他也是一一答应。我们也凑过去和他握手,一起合影,大牛平时估计一直是一副笑脸,脸上其他地方都没有皱纹,但是眼角却有明显的呈扇形状的皱纹。
6月24日
今天的日程安排把ISCA的整个Program不断的推向高潮,让我来慢慢细说吧。
1.Keynote
与昨天Intel的Keynote相比,nVidia的David Kirk的Keynote逊色了不少。他的题目是“10 important problems in Computer Architecture”,但是讲的都是一些大家都耳熟能详的问题,比如功耗之类的,而且平台无味。听完后就忘了,像喝了一杯白开水。
2.Panel
这个Panel是专门为中国而开的,题目是“Computer Industry in China - Where is it going?”
Host:Wen-Mei Hwu
Moderator: Wen-mei Hwu, UIUC
Panelists: Dick Kramlich(风险投资公司), Guojie Li,Songde Ma(前科技部部长),Wen-Hann Wang(Intel), Wei Wei (联想)
随后David Patterson做了一个获奖报告,题目是:“Grand Challenges and Greate Teams”。他a)首先回顾了体系结构领域在20世纪体系结构领域获得的成就,如:Stored Program Computer,Memory Hierarchies, Instruction Level Parallelism……
b)然后提了几点认为可能是21世纪计算机系统的Grand Challenges,即:
[1]Parallel computers easy to program, scalable
[2]Never fails you (99.9999999%: 1 sec/century)
[3]Secure and protects privacy
[4]Reduce absolute energy while increasing MIPS/$
[5]Leverage IT advances to help all of humanity
c) 然后提了一下机遇
d) 他所经历的各种团队:高中大学时他在摔跤队--> RISC团队 --> RAID团队 --> NOW团队 --> 现在的PAD Lab和Par Lab
e)最后他介绍了他的家庭与自己的婚姻生活,12岁认识他现在妻子,16岁开始约会,19岁结婚,21岁生孩子……大牛的人生步伐比别人走的就是快啊^_^
后面两篇我开小差了,基本没有怎么听,其中一篇是Trading Off Cache Capacity for Reliability to Enable Low Voltage Operation。还有一篇就是板上说的那个Austin的美女做到Counting Dependence Predictors,她真的紧张,声音都是在颤抖。说一个小花絮,美女还是嫰了一些,有一个问她一个问题(具体我已经忘了),mm紧张的说“I'm not trying this, so I'm not sure”(原话)。我看了一眼Doug Burger,他显然对这个回答不满意,而旁边的Stephen W. Keckler则看看Doug Burger,笑了笑。
第二个Session关于System Architecture and I/O
第一篇是讲在磁盘内增加磁头,可以提高很大的性能。我进去的时候已经讲到Evaluation了,听起来还是有些意思,又是一种复古主义;
第二篇“Understanding and Designing New Server Architectures for Emerging Warehouse-Computing Environments”。我仔细听了一下,但越听觉得越熟悉。先简单说一下他们的思想吧,目标是提高Data Intensive Center的性价比,他们采用很瘦的主机(使用嵌入式芯片),然后使用Shared Remote Memory,Shared Disk。这种结构性能会稍差一些,但是却获得了2~6X的性价比的提高。
David Patterson这位大牛真是特别善解人意,站起来率先提问,安定现场民心。 他问道,龙芯团队现在有多少人,Hu说有100人研发,然后又补充还有200人做产业化,David Patterson笑着说了一句话,“中国还是市场大啊”(大意),现场又笑了起来。此时工作人员把投影仪弄好,还好不是龙芯笔记本的问题。David Patterson回到了座位,Hu继续后面的报告。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ession
第一篇文章是“Software-Controlled Priority Characterization of POWER5 Processor”,就是用软件利用POWER5自身提供的设置线程priority功能,取得了比原来Linux傻调度策略更好的效果,类似于一篇实验分析技术报告。
今年ISCA最后一篇是“Learning and Leverag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itecture-Level Measurements and Individual User Satisfaction”,很有创意,研究用户的满意程度。他们首先分析用户对应用程序的满意度随着机器性能变化有不同表现曲线。比如随着性能由低到高,用于满意度有的是平的,有的是线性,有的是突变型,有的是阶梯形。因此他们就设计了一个算法,能尽量满足用户的同时降低功耗,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