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扼杀了我们思考的兴趣?
已有 4357 次阅读
2012-6-6 00:54
| 个人分类:看法 |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
创造力, 教育, 思考, 兴趣, 为什么
好吧,又标题党了。
当然不是我幼儿园时代的事情,因为那个时候的事情我现在基本都不记得了,那时的幼儿园仅仅是个“看孩子”的地方,没有太多的教育启蒙在里面,最早的启蒙教育对我来说就是父亲抱着我在街上教我识字的过程(当然这个我也忘了,也是他老人家后来和我说的)。
我想说的是中学的时候经历的两件事情,现在仍然记忆犹新。
“催化剂不参加反应” ,记得这个是在初三化学课上老师教的,什么反应忘了,催化剂貌似是二氧化锰?大致是这么回事。(原谅我吧,化学基本上扔得一干二净了
)我当时就想啊,这催化剂不参加反应要它作甚?然后去问老师,催化剂不参加反应怎么起作用啊?老师只是给了一句,
就记住催化剂不参加反应就是了,不用问为什么 。我当时那个汗啊,学习的过程不就是解决为什么的过程么?我后来有找了一个老师心情大好的时候去问了一个同样的问题(话说当年上初中的时候电脑都是dos系统,没地方自己查资料,老师基本就是“全知”了),“很欣喜”得到了老师的终极答案:
记住就行了,中考不会考怎么催化的 。当时不敢再问。
平行极板间的均匀电场如何形成,边缘是啥样 ,这个是高中的事,我记得也很很清楚。在高二学电磁学的时候不是很明白,就去问当时的物理老师,结果
历史是惊人的相识 。物理老师给出了相同的答案——
这个不用会,考试不会考 。而且,还语重心长的补充一句,这是为你们好,讲多了你们容易记混。
这一类事情不是一次两次,问得多了,老师貌似也烦了,直接扣上喜欢转牛角尖 的帽子。遂不敢再问,好在那个时候网络相对发达一些还是可以去上网自己查查,看个大概。
后来,在大学、研究生的课堂上,不知道是不是中学教育非常成功地造就一大批考试机器。有些课,老师讲得很好,概念很明确,内容也很生动。但是一些同学的评价却是这老师水平一般
“讲的都不考”、“讲这些东西考试怎么考试?”——“不考试没收获” 。可能是我天生愚钝,尽管考试总可以应付。但是有些课考试倒是考得很好,过一段时间对相关的概念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课上的内容也基本“gone with the wind” 了。有些课程的内容概念即使过了几年也能有很清楚的印象,当然,对一些人来说考试过去了,马上都忘了也没关系,分数是硬通货嘛
话说对考试一直没有好感,但是小时候读书也不算是什么乐趣,踢足球、下棋甚至看电视都很有意思。但是喜欢问各种问题这个习惯一直有(
上面的两个例子,不算在这里面所说的“问题” ),虽然现在很多我问题我自己也没办法给自己一个答案,也没有什么问题和我现在的研究有半毛钱关系。传说
麦克斯韦 他老人家
研究两个问题:一个是电与磁,一个是视觉。 3 岁时就问过:“我怎么知道它是黄色的呢?” (虽然麦克斯韦的成就可以说是无以伦比,但是3岁时候问的问题不知道后人是怎么知道的?也许和爱因斯坦的小板凳和追光,砸在牛顿投上的那个大苹果一样的效果吧——
不传奇,后人如何膜拜? )麦克斯韦成为物理学的大boss除了天才之外,也许他比很多人多问了几个为什么 。当然,他老人家自己找到了答案,成为了boss;而我也问过自己很多乱七八糟的问题(很多问题看来是求助于人类学了 ),但是很多没有答案,所以现在还是屌丝 现在很多人总是提到中国学生问问题的能力差,不敢问问题,提不出问题。能力差?不够聪明?也许大家有自己的答案。
后记 :一个和我关系很好的高中同学(就是在《
你今天流的泪和汗,就是当初选专业时脑子进的水 》一文中提到的那个很喜欢物理,最终如愿的那位),在高中也经常愿意问各种问题(虽然有些问题我都忍不住了
),每次基本都被我们的数学班主任“驳回”。他人也很聪明,最后还是没有被“驯化”。就连那位老师最后也不得不承认现在很后悔,如果当时不施行“打压政策”,他也许会有更大的机会做出出色的成就。
相关博文 :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林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3462-579071.html
上一篇:
谁在禁锢我们的创造力? 下一篇:
大自然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