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文化开的老文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oSoliton contact me: scwen@hnu.edu.cn

博文

新领域大多由拿小钱或不拿钱的人开创 精选

已有 24967 次阅读 2016-5-12 09:37 |个人分类:谈点正事|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科研经费, 韩春雨

近日,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在《自然-生物技术》发表论文,发现了新型基因编辑工具NgAgo,据说可能淘汰目前的主流工具Cas9,是一个“诺贝尔奖级”的发现。有人看得仔细,发现韩春雨的研究工作并没有得到国家科研经费资助,这让人诧异。其实,纵观科学史,新的学科方向或研究领域大多由拿小钱甚至不拿钱的人开创。信手拈来一个例子。

1950年1月,哈佛大学物理系一位名叫珀塞尔(Edward Purcell)的教授(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向美国艺术与科学院提交了一份基金申请,主题是开展星际氢原子微波识别标志的实验探测工作。申请书很短,只有两页纸、几小段,但把今天的“八股文”申请书要求说的内容都说清楚了。申请书说了什么呢?

研究目标(the goal):通过搜索星际氢原子在21厘米谱线(原子的基态超精细跃迁的光谱波长)处的微波信号,探测星际氢原子。

研究意义(the significance):申请书没有阐述这项研究在天文学上的意义,只简单说了几点其它方面的意义。珀塞尔这么做,是因为他认为接收申请书的科学院院长Shapley本身是位天文学家,完全了解这样一项研究的重要性,所以无需多言。

研究方法(the method):采用现有射电天文技术观察一个尖锐的谱线。申请书简洁地解释了全部细节,从辐射来源到实验技术。

研究现状(the state of the field):有同样目标的其他研究团队很可能先做出发现。

经费需求(the need):共计500美元,有所需设备清单的详细说明。

这份申请于1950年2月28日被接受。美国《今日物理》杂志一篇文章赞其是“一份完美的申请”(A perfect proposal)。文章说,严肃的科学家很少使用“完美”(perfect)这个词,这份申请之所以堪称完美,是因为它的崇高目标,它的明确愿景,它的清晰可见,它的诚实可信,以及它对科学界其他公民的尊重。

这个项目的完成和产出情况如何?发表了一篇论文,开辟了一个新领域。1951年3月25日,珀塞尔带领他的一个研究生在氢谱线频率处观察到了一个信号。他们立马给《自然》杂志投了篇快报文章。珀塞尔知道,荷兰的Jan Oort小组和澳大利亚的Joseph Pawsey小组也在全力以赴做同一工作,因此他要求《自然》杂志延迟发表这篇文章,以便他的同行有足够时间来验证和扩展他的发现。珀塞尔并免费分享了相敏检测新技术的细节,所以Oort小组很快观察到了氢谱线。1951年9月1日,《自然》杂志发表了三个小组各自独立完成的快报文章。这一发现标志着氢谱线射电天文学的诞生,这一领域已成为天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对照现在的基金项目,珀塞尔的项目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短——申请书只有两页纸;二是少——项目成员少(1+1)、经费少(区区500美元!)、活少(即研究内容少,只做一件事)、成果少(仅1篇论文)。

珀塞尔的申请项目示范我们:最难能可贵的基金项目应该是以“少”攻“大”,而不是以“多”攻“大”甚至以“多”攻“小”。也就是说,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攻克尽可能大的科学问题、产出尽可能大的科研成果的项目,最值得支持。大项目的本意应当是“大”(大问题、大成果),而不是“多”(人多、钱多、活多、产出多)。

有人算过,珀塞尔时期的1美元充其量相当于现在的100美元。按此换算关系,珀塞尔申请的区区500美元在今天充其量是5万美元,这在今天看来无论如何都是小得不能再小的项目,拿到今天中国的大学里评教授可能都不算数。历史上,像珀塞尔这样拿点小钱开创一个新领域的例子不胜枚举。美国科学基金会支持的引力波探测项目(LIGO)固然算大项目,但爱因斯坦靠一个脑袋、一点小钱(可能还是自带干粮)预言引力波的项目,在今天看来更是稀缺或难能可贵的大项目。

在老文看来,韩春雨的发现至少有两方面意义:一是科学上的意义(这由生物学家去评价);二是唤醒了人们对科学研究固有规律的再认识:科学突破取决于人,而不是单位、团队、项目、牛B程度、经费多少等因素。

(发表于《科技生活周刊》2016年5月9日总第3579期:为什么拿小钱的人能开创科学新领域






韩春雨事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2323-976652.html

上一篇:慢慢来,一步到位未必好
下一篇:大学能否一流看教授追求什么
收藏 IP: 202.197.100.*| 热度|

114 王振亭 郭向云 杨庆节 喻海良 杨正瓴 张波 张江敏 孙瑜隆 王军军 张述文 徐绍辉 吴耿 余海涛 彭思龙 马德义 舒灿伟 王伟 杨金波 晏成和 王鸣远 傅国旗 李维纲 江克柱 刘立 郭鹏飞 吕喆 杨海涛 王涛 檀成龙 王春艳 郭睿 毛秀光 徐耀 王江超 秦逸人 张杨 牛登科 宁磊 刘燕珍 李文靖 蔡小宁 尹维 褚昭明 高友鹤 石磊 陈南晖 马志超 张骥 李久煊 黄永义 张能立 陈理 石磊 吕洪波 代恒伟 梅钢 强涛 梁洪泽 罗春元 吴斌 张忆文 高鸿奕 刘捷 李升伟 张文军 段洪涛 李斌 王超 李毅伟 王林平 刘锋 李天成 侯成亚 谭清 刘全生 李颖业 郑爱萍 万仁甫 赵涛 曹家樅 郭新磊 孙学军 刘世民 cefele luyouwen qingfangzhi zjzhaokeqin biofans fumingxu loyalSciencefan grdegr gaoshannankai ghzhou5676 xchen liangzx Araneae11ZX taoshl yzqts mxt110 xiyouxiyou sijin20120 guhanxian watercold yangb919 aliala zhongmiaozhimen kx25 decipherer ahyfyym tm66jjbj xqhuang qzw htysth wqhwqh33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8: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