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文化开的老文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oSoliton contact me: scwen@hnu.edu.cn

博文

研究生的纠结:从“青椒”还是粉“大V”? 精选

已有 11959 次阅读 2013-9-15 15:14 |个人分类:谈点正事|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研究生, 青椒, 大V

People who think they are drunk also think they are more attractive.”这项发现获年搞笑诺贝尔心理学奖。老文把它信达雅地译成中文就是:想喝醉是想吸眼球。“李白斗酒诗百篇”,古时文人畅饮,是因为不饮就不出千古绝唱。今日博主醉酒是因为不醉就不敢说话、不想说话,因为话说出去之前你是话的主人,说出去之后你就成了话的奴隶。俗话说,酒壮怂人胆;又说,酒后吐真言。几杯下肚,平时不敢说、不想说的都白纸黑字的胡吹乱扯了,这世道,一胡吹乱扯,围观的就多了。

十几天前,老文斗酒扯一篇:“青椒”和“大V”谁该多带研究生?但扯来扯去还是没有回到正题。这也不怪老文,如今喝到好酒易,喝到真酒难,李白大人要生在今天,料他斗酒诗半篇都不会有。老文那晚定是没喝到真酒,让思维之摆停到今天才算是又有点摆了。今天兑现诺言,书接前回,继续未竟事、不了情

“青椒”和“大V”谁该多带研究生?据前回书“青椒”爆料:以往的规则大多是,“大V”多招先挑,“青椒”少招挑剩;有些时候,霸道的“大V”甚至还可突破规则或变相多招,再把未招到学生的“青椒”都变成“大V”家的“保姆”。

这是一个各行各业都粉“大V”的时代。绝大多数研究生心甘情愿粉“大V”也不奇怪,但现实中仍有少数“不识时务”者需要纠结一下究竟是该从“青椒”还是粉“大V”,更有少数没粉上“大V”者时刻纠结着从了“青椒”天是否会塌下来。老文本来想给纠结的研究生做点心理疏导工作,但一方面害怕坏了“大V”的好事得罪了“大V”,另一方面又害怕被贴上“人生导师”的标签,所以决定还是回到原来的问题,疏导工作待老文下次酒壮怂人胆后再做。

“青椒”和“大V”谁该多带研究生?老文关于这个问题的立场其实是一贯的。例如,老文去年酒壮怂人胆后,在全院教师大会上谈研究生培养时,发表过一个有点号召穷人闹革命味道的观点:穷人富人都要生儿子,关键是,既然生,就要养

教育和生儿育女其实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当然生儿育女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有人说,带研究生就像“生儿子”,因为现代人入世科研,主要从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研究生开始,研究生就是“科研新生儿”。如果认同此观点,那么显然,无论从科学道理还是从生活实践看,生儿子的事情还是让年轻人多干点为妙,老同志是霸不得蛮的,老同志既要为后代着想也要多保重自己的身体。生儿育女,基因或者“种子”很重要。科学研究需要年轻人特有的基因,如好奇、激情、斗志、挑战等,这样的基因即使是保养好的“大V”也敌不过“青椒”。事实是,高校中,消沉、迷茫、愤青的研究生大多是“大V”们的“粉丝”。

也有人把带研究生比喻成“养儿子”,老文认为也有一定道理。既然是“养”,经验和方法就很重要,平台和资源也很重要。后者从“屌丝”和“官二代”、“富二代”的命运有天壤之别可见一斑。这样看来,似乎“大V”比“青椒”更擅长、更有利于“养儿子”,因而更应该多“养儿子”。其实也不尽然,需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就经验和方法而言,并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与时俱进、是创新、是解决问题。这方面,在一线实战的“青椒”可能比“运筹帷幄”的“大V”更了解“敌情”、更懂得策略。老文小时候经常见老奶奶们喂孙子食物,都是先亲自咀嚼烂了后,再嘴对嘴送到婴幼儿的嘴里,这样的经验和方法尽管充满爱心,但在当今可能会让绝大多数年轻人感觉到恶心。“大V”们大多既不看文献也不做实验了,手把手已不可能,嘴对嘴却津津有味,只不过嘴上功夫较老奶奶已大有长进,年轻人一时还感觉不到恶心。

至于平台和资源,合适、够用就好。如果研究生是一位天才,或者已有相当科研素养(博士生居多),“大V”的平台和眼光可能更有利于研究生的成长和发展;如果研究生在科研上还处在“呀呀学语”阶段(硕士生居多),最渴望的可能是有人常年相伴,摸爬滚打、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而这正是“青椒”的优势,也是“大V”们的不屑一顾。爱因斯坦说:“你要知道科学方法的实质,不要去听一个科学家对你说些什么,而要仔细看他在做什么。”你能看到谁在做呢?

“大V”们也许能瞄得准方向,但未必抓得住问题。问题就像井水,越打越有,“青椒”一直在打水,井水自然不断往外冒,“大V”站都不到井边站,水井早已成枯井。从这个角度看,研究生是粉“大V”还是从“青椒”,取决于研究生是缺方向还是缺问题,前者战略、后者战术,前者长远、后者现实;某种程度上也取决于研究生的悟性和抱负。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大V”们对研究生“愤”和“悱”的阈值通常要求更高,悟性不够者想得到“大V”的“启”和“发”可能是等到滚蛋也等不到一回。

不管何种情况,“养儿子”的事情最好是父母亲自养,托养、寄养、放养等,一般而言都很难有好结果,农村留守儿童的现实写照就是一例。当然了,反例也有,如王子皇孙都不是父母亲自带的,但命运也是出奇的好。“大V”们大多不亲自带研究生,大抵是向皇帝学的;很多研究生心甘情愿粉“大V”,大抵也是抱有做“王子”的幻想。

很多大学都按项目经费分配研究生招生指标,以求从规则上保证“大V”多招先挑、“青椒”少招挑剩的合理性,因为总体来看,“青椒”在项目经费上是搞不过“大V”的。老文认为这条规则尤其不合理,其不合理的道理就在于它相当于媒体最近披露老谋子悄悄生了一窝儿女,结果招致公愤。钱多多生、钱少少生、无钱不生,这种生儿育女的政策在任何社会都是不允许的!能否生育,要根据生育者的身体素质和生育质量来决定;生多生少,既要由公平公正的尺度来限定,还要看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只管生、不管养是要坚决杜绝的。

同样的道理,能否招生,主要看导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招多招少,尤其要看导师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投入、激情和斗志,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地球人都知道,在中国,能拿钱并不意味着能搞科研,更不意味着能培养人才。“自古寒门出贵子,从来纨绔少伟男”。尽管这种规律正在被颠覆,但至少从相当程度说明,钱多钱少不是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甚至不是一般因素。

“青椒”和“大V”谁该多带研究生?如果要把研究生作为一种人力资源来分配,老文认为基本的原则和立场是看谁最有利于研究生的成长和发展,而不是谁最有来头和经费。从这个原则和立场出发,以学术成果(如高水平论文)和人才培养质量为依据比按名头和项目经费分配研究生要好。研究生培养应当回归到教育和科学的本质。按名头和项目经费分配研究生,恰恰是要把研究生培养引向偏离教育和科学本质的方向,这也正是“大V”们即使远离教学和科研一线仍然可以著作等身、黄袍加身的一个重要原因。从“优生优育”角度看,“大V”们亟需“节制节育”。

 (发表于《求学·考研》2014年第10期:“青椒”和“大V”谁该多带研究生?


PS:说起搞笑诺贝尔奖,前年老文专作雄文《“重要的”比“更重要的”更重要解读当年的搞笑诺贝尔文学奖,没想到今年上海市的高考作文就是老文写的题目。老文现在一见朋友家有高中生,就建议朋友多敦促孩子读读老文的博客,中举的几率比中彩高。关于从“青椒”和粉“大V”,老文认为,“青椒”是“重要的”,“大V”是“更重要的”。

 

“研究生招生”系列:

1“青椒”和“大V”谁该多带研究生?

2好分数犹如好脸蛋,中看更要中意

3研究越做越苦?狗叫和鸡叫才是世界语言

4博导门槛降低,别好了导师苦了学生

5导师带研究生过多严重阻碍创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2323-725125.html

上一篇:致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做一个对自己有更高要求的人
下一篇:“十年一剑”与“七年之痒”
收藏 IP: 49.123.94.*| 热度|

25 曹聪 李学宽 李红 陈安 翟自洋 沈友明 李汝资 戴德昌 少雨 刘淼 李东风 陈飞 赵玉良 罗德海 刘仁长 李宇斌 刘伟 吕喆 沈乾炜 邢志忠 黄华军 Acad biofans chaijf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3: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