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文化开的老文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oSoliton contact me: scwen@hnu.edu.cn

博文

不要说自己基础不好 精选

已有 13409 次阅读 2010-5-14 15:17 |个人分类:谈点正事|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研究生, 跨专业, 科学研究, 基础, 出身

我指导研究生多年了,每年招的研究生五花八门,来自各类高校、各类专业。我没什么能耐,学术有专攻,我做的事情很有限,不可能为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生安排不同的研究方向或领域。是故,有的研究生的本科专业跟我的研究方向靠得近一些,有的则根本不搭界。但实践表明,我指导的研究生,最终取得的成绩大小跟本科专业基本没什么关系,成功与否完全符合爱因斯坦关于成功的公式:成功=努力工作+正确的方法+少说废话。

 

我差不多每年都要面临新入学的研究生的同样问题,那就是自己的基础不好,怎么办?说自己基础不好的研究生,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出身”不好,来自二本甚至三本院校的学生,他们认为自己跟重本生相比,基础有差距;另一种是跨专业的研究生,他们认为有很多研究生专业的本科课程没有学,担心研究做不好。

 

“出身”并不决定“出路”。“出身”不好,更要努力,要让出路更好。“出身”代表过去,“出身”不好,并不意味着现在就做不好,更不表示今后就不行。大学“出身”,很大程度受制于中小学教育的环境和条件,跟个人的天赋也有一定关系;但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王蒙也说:天才你不能光靠你妈妈生你的时候的那点本钱,你得天才即勤奋”。可见,“出身”影响成功的比例是很小的,从现在做起,不断努力,“出路”就不会受制于“出身”。虽然总体来说,北大、清华的学生中,成功的比率相对高一些,但成功人仕并不都来自北大、清华。山窝里也出金凤凰,这种例子多了,说起来又像大道理,看看身边的师兄师姐们,到底做得好的是什么人,也许马上就会明白。我们家乡有句土话:驼子会插田,不动也枉然。

 

对待说自己基础不好的跨专业研究生,我是这么算帐的。现在的大学,实行所谓的通识教育。大学四年,差不多有两年半的时间大伙在学一样的东西,还有至少半年时间大伙在找工作,所以真正体现专业差别的可能只有一年或两个学期的课程。如果把这一年或两个学期的课程折算成有效时间,充其量是2-3个月的差别,因为大伙自己心里清楚,所谓学课程,不是死到临头是不会去学的,学也学不进,期终考试了,突击个把月,分摊到每门课上,也就个把星期。所以,谁能说自己有专业优势呢?你只要花两到三个月时间认真学学所谓有专业优势的同学的专业课程,保证你的基础比他还好。

再说了,跨专业也不是坏事情,可能还是好事,它更有利于学科交叉,更有利于创新。例子多了!百年诺贝尔奖,有41.02%的获奖者属于交叉学科。尤其在20世纪最后25年,95项自然科学奖中,交叉学科领域有45项,占获奖总数的47.4%。“交叉学科研究是未来科学发展的主要方向,实现科学研究的跨学科性不仅是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全球经济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科学的前沿研究领域,如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纳米技术、光子晶体、超常材料(metamaterials)、物联网,等等,很难说属于哪一个专业或学科,很难说谁来做会占优势。

 

研究生意识到自己的基础差距是必要的,勤能补拙。但千万不能以此为借口,要么临阵换枪,要么临阵脱逃甚至沉沦,认为自己不是那块料。科学研究的本质就是创新,面对新的东西,我们不懂的太多,但我们可以学,可以想,可以试。科学研究需要目标,需要勇气,需要毅力,需要追求。成功者找方法,失败者找借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2323-324400.html

上一篇:假如外星人真的存在
下一篇:老刘是个好收发员
收藏 IP: 222.244.179.*| 热度|

41 王晓峰 刘全慧 陈绥阳 孙学军 朱志敏 王春艳 朱义峰 王晨 张晗 郝力壮 唐小卿 刘颖彪 孙庆丰 刘圣林 严晓文 吴宝俊 李黎 马乐宽 苗元华 柳东阳 孔晓飞 刘占宇 李志俊 龙桃 张芳 李学宽 申瑞杰 李泳 唐常杰 左正伟 于洪涛 王永林 赵月前 张秀青 孙晓梅 flybearing 侯振宇 yiyun105 fromnowon leili xche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2: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