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瓜群众围观科学网“女博士找工作”,不吃瓜了,说说3位女博士找工作的故事。
女博士A找工作找到老文头上了。两年前的一个冬天,老文刚要走出办公室准备去开会,迎面走来一位女生。从她的面相、穿着、形态看,老文的第一感觉是:可能又是学生家长来学院了解孩子读书情况了。
A先开口:“老师,您是领导么?你们这里今年招人么?我是XX大学的博士生,想来你们学院工作。”老文边走边说,告知实情:“我们这里今年已没有招人计划了,编制有限。”
A不放行:“老师您别走,先看看我的简历行么?”老文已走出办公室,但A却走进了办公室,不请自坐。
老文无奈,浏览了她的简历。A说:“老师,我本来今年上半年就可以毕业的,但我看到你们的招聘广告上说至少要发表两篇SCI,我就延长了半年,前几天又有一篇SCI被录用了,我这才来你们学校应聘的。”
老文跟A解释,现在不是几篇SCI的问题,而是确实没有编制了。A不依不饶,开始质疑老文:“老师您是不是嫌我不是985、211大学出身的呀?我读博士的学校可是985啊!你们不能只看起点不看终点啊!更何况我的本科学校也出了很多牛人啊,如XXX。”
老文感觉碰上了一定要个说法的“秋菊”,便给她指了条路:“你去找学校人事处、找校长吧,他们说不定能解决你的问题。”
女博士B是个有品位的人,包括学术品位。基于跟B的交流及对身边众多男博士的观察,老文判断,B的学术品位之高应该至少秒杀90%以上男生。
很多男博士找工作只满足于有工作就行,不讲品位,即使讲品位,也基本上不是学术品位,而是诸如地域、待遇等考量。这样的男博士在读博期间,对论文的追求基本上是同样思维:不管有没有创新、有没有价值或意义、会不会遭同行鄙视,他们都不在意,他们唯一在意的就是发表就行、多多益善。当然,我们也可以说男博士这么做是现实所迫,很多大学招人看的就是这些。但是,大学招人看什么,那是大学的事情,有品位的人追求什么,很难受外界干扰。
老文见B毕业一年多了也没找到工作,产生怜悯之心,给她提供点信息,罗列了一堆招聘博士的高校,没想到她根本不领情,不屑一顾道:“我到那样的学校去干啥呀?没一点学术氛围,没几个人做科研,学生也不爱学习,到那去工作不纯粹受折磨嘛!”是呀,大学虽不分好坏,但大学的理念和模式是否与自己的价值观相匹配,的确很要紧,屈就不如不就。
老文转而关心B到入她法眼的大学求职的情况,她说应聘了几所高校,但都令人气愤:“这些学校只看论文,而且只看篇数。我的论文档次不比别人差,只是篇数不多。档次相同,篇数多有什么意义啊?谁不知道,论文多的博士生大多在把自己当牛使,拼的纯粹是体力,那叫科研吗?那充其量叫来料加工。”
老文追问:“你的意思是得了块亚运金牌就没必要再费心思拿第二块、第三块了,要拿就拿奥运金牌?”她说“差不多吧!”
女博士C博士毕业后在国内一高校做了站博士后。她在博士后期间延续博士毕业的气势,多发了几篇论文,信心满满,本以为比博士毕业更容易被别人看上,没想到博士后经历反而成为他求职的不利因素。
一所大学的人事处长面试C:“你为什么博士毕业不找工作而选择做博后?”C答:“想进一步提高研究水平。”处长追问:“你若真想提高科研水平的话,为什么不到国外做博后呢?”C感觉受到刺激,想辩解几句,处长挑明了观点:“博士毕业若找得到工作,还会去做博后么?”
C告诫老文最好不要推荐自己的博士生到国内高校做博后。她说,在国内高校做博后,除非你能确保取得比博士期间高出一大截的成绩,否则,找工作时尽是异样眼光。她所谓的异样眼光可归为两点:一是年龄偏大,人们认为你就像嫁不出去的姑娘;二是有些高校甚至认为你是个“二婚”,把最宝贵的青春和成就都献给了博后单位。
联想到最近颜宁教授从清华“跳槽”到普林斯顿引发的关注和热议,总体而言,女博士找工作,虽然有其独特困难,但与男博士一样,牛不牛、有多牛始终是最关键因素。稍微瞄一眼身边,不难发现,目前国内高校招聘人才有两极现象:牛B的谈价钱,不牛的讲道理。谈价钱的现象从各大学招聘广告的明码标价和“可以面议”可见一斑。讲道理本来是个好品质,但在时下世道中,讲道理不仅枉费口舌,还可能落下不好印象。至少,你想讲道理,说明你还不够牛B。
有成了家的男同胞感慨:你想跟老婆讲道理,除非你想跟老婆离婚。女博士不必等自己当上领导(家庭领导也是领导)才明白:爱讲道理的人不讨领导喜欢。所以,读博士,无论男女,虽然做的是讲道理的事情,但为了工作,最好努力把自己变成一个可谈价钱的人。能创造领导看重的指标(领导的眼里往往只有指标),就是可谈价钱的人。例如,你若手握一篇Nature或Science,相信你根本不用吱声,若干大学校长可能追着想要请你吃饭,向你了解如何更好地为你服务。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21: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