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lsc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lsci

博文

科普需要普什么——答fateface

已有 3612 次阅读 2012-6-18 16:2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普

瓣上fateface写了篇《科普普的是什么?》,实在忍不住想说几句。

首先全文转载:

http://www.douban.com/note/220482445/

今天在微博上看到阿子转了果壳网上的一篇文章真相与立场。引发了我对“科普”普的到底是什么的思考。

我想起前些日子,某高中高考复习期间静脉注射氨基酸的消息在微博上流行,有个在大学教生物的朋友正好教到新陈代谢,于是就跟学生们讨论,吃维生素有用吗?吃钙片有用吗?吃氨基酸有用吗?吃核酸有用吗?吃深海鱼油有用吗?正好一帮朋友聊天说起这事,我就建议她做个公开课的讲座,跟大家科普一下。但她说,她不敢讲,因为这些问题,她都不知道确切的答案。比如说补氨基酸到底有没有用,她说氨基酸是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的,所以补氨基酸至少对补充脑力而言是无用的。但马上有个朋友反驳,说某几种氨基酸是可以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的。后来她回去查文献,果然有几种可以。另一个例子,方舟子说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没影响,因为肠道会把食品消化成没有生物学功能的小分子,然后被人体吸收。但是最近有研究表明,肠道细胞能直接吸收有生物学功能的小RNA,所以她现在也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存疑了。

她的话让我想起民国时期任鸿隽归纳的科学精神。1915年,在美国学化学任鸿隽与其他几位留美学生组织了中国科学社,并仿照美国的Science杂志,创立了《科学》,回国后他积极从事科学普及,推进科学教育。可谓是中国“科普”的先行者。他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科学智识与科学精神》(《科学救国之路——任鸿隽文存》,350-361)。文中他归纳了科学精神的五个特征:1、崇实,2、贵确(对事实有精确的了解,要有定性与定量的研究),3、察微(注意常人忽略不注意的细节),4、慎断(不轻易下论断,不肯轻信),5、存疑(把所有不可解决的问题,搁置起来,不去曲为解说,或妄费研究)。在我看来,我朋友的“不知道”和“不确定”,正是科学精神里必不可少的“慎断”和“存疑”。而我们现在所谓的“科普”工作,恐怕少的正是这种精神。

就拿“真相与立场”一文里专家说毒胶囊的话为例:“如果长期大剂量吃用含有铬的食品或者药品,那是会中毒的,是慢性中毒,表现在神经系统、消化系统上。但是,如果吃一种药或者两种药,一天吃六个胶囊,一天三次,一次吃两个,也没有吃掉多少铬。所以,我觉得,面对这样的事情,我们要冷静,不要恐慌,不要把它说成很大的危害,这样造成老百姓都不敢吃胶囊了”。——冷月如霜反问:“如果完整地看到了这段话,群众的愤怒情绪是否会降低一些呢?” 老实说,即使我完整地看到了这段话,也不会丝毫降低我愤怒的情绪。这段话违反了全部五条科学精神:一天六个胶囊到底会不会有害,专家没有做过实验,就让群众不要恐慌,这不是崇实。六个胶囊里到底有多少铬,这个量的铬对人体会有什么影响,在多长时间段里不会有害,他没有精确的定量和定性研究,这不是贵确。对胶囊里超标的铬轻描淡写地用“也没有吃掉多少铬”就敷衍了事,这不是察微。在根本没有做过研究的前提下,就反对“把它说成很大的危害”,这不是慎断。至于说存疑,老实说我就很少看到专家上媒体的时候不是言之凿凿的。

因此,这根本就不是一个“真相”和“立场”之间怎么平衡的问题,因为在媒体上回答问题的专家根本自己都不知道真相——我打赌他手里都没有数据表明胶囊里微量的铬长期服用到底对人体有没有害。这根本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问题。我老公有个朋友在清华环境系工作,研究课题就是环境污染对生物体的长期影响,拿白鼠做实验要做好几年呢。他说,如果他的实验结果出来了,可能现在的水质污染的标准还得更加严格,因为现在的标准是按照短期接触致病反应来定的。同样的情况,这位站出来表示每天6个铬胶囊,没有吃掉多少铬,不需要恐慌的专家,又是根据什么样的科学实验来证明他说的就是“真相”呢?如果科普“普”的不是真相,也就不要怪民众质疑其“立场”了。

再说到之前我提到的那个朋友,她是这样回答我请她做科普讲座的邀请:“我甚至觉得很多科学家不愿意做科普,不是缺少公德,而是我们心里怀着一种敬畏—还没有研究清楚的东西,不能乱说。反正我是实验至上者,在没有可靠的科学实验证据之前,不妨质疑一切。” 我想这才是真正的科学精神,然而正是因为具有科学精神的科学工作者“慎断”和“存疑”,所以我们平常听到的都是那些太敢下论断的“专家”的声音。而民众凭着常识就能分辨出其中的不可靠,于是连带着也坏了“科学”的名声。于是,听了她的话,我更想请她给公开课做个讲座了,因为我觉得我们现在正需要她这样敢于说“不知道”、“不清楚”的人来做科普,而不是那些动辄表现得真理在握的人。

这里需要补充一句。慎断和存疑,并非不可知论。知道“什么不知道”,也是一种知识,也正是因为知道“不知道”什么,才有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民众知道确凿的科学知识就足够了吗?我想他们也想知道科学家在研究什么,为什么要研究,怎么去研究。因此,我觉得在“科普”中,科学精神至少和科学知识一样重要的。

最后我想引《任鸿隽文存》里另一篇文章中的一段话。这是1930年任鸿隽翻译的某外国科学家在中国科学社年会上的讲话,题为《中国科学的前途》:“科学家绝不希望做一个民众的英雄。他所要的,也是他应得的,只是对于他的工作的领会与尊敬,这在民众知道他的工作的重要以后,是必定与他的。”(412页)但这“领会和尊重”的前提是,科学家的工作乃是真正的科学。


以下是正文:


从上中学开始我就很喜欢读科普读物,也因为对科学着迷因而走上了学习理工科专业的道路。从中学开始算起,我可以厚着脸皮说我读了十年的科普读物了。我对于fateface的观点是不同意的,觉得有必要谈谈我自己对于科普的想法。也希望大家指正

首先科普不等于少儿读物,这对于中学生来说比较重要,我上小学时读的所谓科普其实都是写给小孩子看的少儿读物,确实从这些读物中不能收获什么。我认为,即使是科学网上各位受过严格训练的专业人士,对于自己专业以外的知识也是需要接受科普的,对于普通大众则更是如此。以下主要讨论的内容是针对对于普通大众的科普的。个人认为,科普读物最起码的两种内容:科学事实与科学精神。

Fateface提到了科学精神,我不知道她的科学精神到底指什么,因为她没有给出定义。但是我个人认为科学精神是在追求科学事实的过程中产生的,没有对于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了解是无法了解科学事实是如何被发现,科学事实的可信度如何以及该怎样理解科学事实这样的最基本的问题的。从fateface文中关于转基因的那段文字就知道她没有对于这部分科学事实的基本理解。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追求事实或者说“真相”,英文中“truth”一词准确地翻译应该是“真相”而不是“真理”。也许某些曾经的事实会被后面的研究证明是有问题,但这不代表这些事实是错的,就不应该被科普。

某些没有被划为科学的学科,比如fateface的专业历史等,也是追求事实的,但是这些专业中的事实与科学中的事实是不一样的:

1、科学中的事实主要来自于实验及观测,因此必须是可重复的,可用不同的方法验证的;

2、科学中的事实是与人的观点相独立的,也许对于同一个学科的人会有学术观点上的差异,但是他们的观点必须建立在实验及观测事实的基础上;

3、对于实验或观测得到的事实的相关科学理论可能会随时间而改变,但是新的科学理论必须能够解释旧有的理论已经能解释的事实,即科学理论的更新是一个覆盖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代替的过程。

对于第一点,在做科普时必须介绍相关的实验或观测,不能仅陈述观点而不列举事实。而且所使用的实验必须是可重复的,使用未经重复确认的实验来做科普是不合适的。前一阵关于中微子超光速的事应该可以证明这点要求是必须的。

对于第二点,科普是可以加入个人的观点,但是由于是面向大众,因此最好在阐述将自己所持观点的同时,将其它不同的观点也要列出来,让读者自己判断。而且在介绍观点时,最好是介绍已经被广泛认可的观点,而不应该故意用少数人的观点作为主流观点以混淆视听。这一点在对于演化论的科普中尤为明显。创世论者就经常故意混淆各种观点将对演化论的修正单做对演化论的否定,然后宣称演化论已被推翻。对于演化论,很多人还是将其称作进化论,我也是通过读科普作品才知道这是有问题的,演化本身是一个随机突变被环境选择的过程,本身应该是中性的,并没有进化所包含的“进步”的含义。这是支持第二点的很不错的例证。

对于第三点,这是fateface文章中出问题的主要地方。Fateface认为科普要慎断存疑 ,我认为慎断存疑 应该是研究过程中所需要遵循的,对于已经经过实验和观测检验的事实完全可以像大众普及。任何的实验和观测不论进行了多少次,都不能保证不会在将来出现反例,慎断存疑 没有错,但是不能对科学事实无限制的要求慎断存疑 

说了这么多,科普该普些什么?简单地说:科学事实与科学精神。但是不能如fateface文中那样简单的强调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在对于科学事实的不断追求中产生的,离开科学事实讲科学精神其实等于什么也没有说。对于科学事实的判断,大众不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有些专业知识真的也许只有小同行才能了解,所以需要有专业人士进行科普。对于专业人员的科普,大众确实需要慎断存疑,这就是所需要普及的科学精神。经常在电视上看到各种保健、养生的广告,而且有很多人信,可知大众的慎断存疑做的其实并不好;与此同时,经常看到各种调侃“专家”的段子,可知大众也并不盲信。个人认为这是因为大众虽然希望慎断存疑,但是他们不具备慎断存疑的方法。科普时需要让大众通过对科学事实的了解知道什么是科学精神,同时也需要让大众利用科学精神能够正确的对待科学事实。因此仅仅强调普及科学精神是不够的,不能将科学事实与科学精细割裂开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91-583402.html

上一篇:下不下订单,这是个问题
下一篇:载人航天不只是“形象工程”
收藏 IP: 222.190.11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0: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