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科学研究活动正在走向不科学 精选

已有 8791 次阅读 2016-2-5 11:30 |个人分类:研究生培养|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学术论文错误,发现容易纠正难,从这个角度看,科学正在走不科学的路。

科学的最显著特征是自我纠错能力,但是作为科学研究结果交流的学术论文,虽然有大量错误甚至伪造,但是真正能被纠错的比例并不高,这背后的原因有许多。《自然》等学术期刊对这种现象也是反复进行讨论,本周就有两篇文章涉及这个问题。一是一些高端临床前研究结果无法重复的问题,另一个是有人发现错误无法被纠正的问题。


2014年非常著名的是关于小保方学术论文造假被迅速发现,然后导致调查和撤稿,给人们上演了一场学术领域纠正学术造假和错误的精彩案例。其实大量学术论文存在错误几乎是一种必然,有的是故意造假,有的是工作失误,也有的是缺乏学术规范和文化的后果。无论如何,无数学术论文中,一定存在大量学术错误,也有一些人对这些学术错误有兴趣,甚至指出这些错误,但是真正能进入正常程序并最终解决问题的比例非常小。

几个致力于肥胖、营养和能量代谢研究的学者,撰文回顾了他们过去18个月对这一现象的感受:难道科学本不在乎真相?

2014年夏天,伯明翰阿拉巴马大学营养学家David B. Allison阅读一篇发表在Childhood Obesity上关于调整快餐热量影响儿童体重的研究。他发现,研究应用的数学模型高估十倍的影响。

最后Allison等给杂志写信解释这个问题。几个月后,杂志撤回了论文。这是一次比较成功的科学自我纠错的案例。

Order of Magnitude Misestimation ofWeight Effects of Children's Meal Policy Proposals Child Obes. 2014 Dec 1; 10(6):542–545.

不幸的是,这样的案例并不具有代表性。这个小组随后发现更多研究错误,这些存在明显错误的论文结论也站不住脚。

他们尝试与25个论文作者或所属杂志编辑进行沟通,其中至少12个最后确认他们的判断准确,但是这项工作耗费了他们大量时间,迫使他们不得不停止这一活动。他们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总结,总结出三类常见错误,分析了杂志和作者面对需要纠正的错误后的多种反应。

他们发现出版后同行评审并不那么容易、顺利和有效。许多期刊编辑和员工对此毫无准备或调查预案准备不足,无法对此采取行动和应对。可以说许多杂志期刊从没有为处理论文错误工作进行任何考虑。

许多精力都会浪费在大量与论文作者、编辑和不明身份的期刊代表之间的无效的电子邮件上,而最终往往连公开声明都不会附加在错误论文后。也就是说,即使消耗大量精力,哪怕真的存在错误也毫无结果。一些期刊坦言发表这些信息需要增加额外费用,甚至要求纠错者提供发表信件的版面费。这似乎合理,但显然是托词。

科学一贯自我标榜具有天然自我纠正能力,但是现实的科学出版已经呈现了严重阻碍自我纠正的状态。有一家出版商声称将对撤回论文作者收取1万美元罚金。

二十世纪著名统计学家罗纳德·费舍尔说,实验完成后请教统计学家大多数是进行死刑宣判,统计学家能告诉研究人员研究失败的原因。许多研究论文进行发表后评议确实值得反思。一些研究使用不当或不使用随机方法,虽然他们声称使用了随机分组。另外有一些研究描述数学或生理学上不可能存在的结果,例如几率超过100% 8周成人身高平均增加7厘米。这些作者总结的三类常见错误类型:设计或集群随机试验分析错误,meta-analyses错误判断和基础值错误。(因为本人对部分语句理解不了,这里没有对这些问题的细节进行翻译,有兴趣可以自己阅读原文。)

编辑和作者面对质疑的六类反应:

一、反应慢,他们遇到9月才回馈的情况。

二、不提供联系方法。杂志一般不提供这种服务,你会不知道与谁联系。

三、不愿意承担责任,不愿意配合撤回论文。

四、故意大量收费让投诉者知难而退。

五、不提供原始数据。

六、承认错误,就是不改正。



谈谈科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954612.html

上一篇:临床前研究验证性研究发表难题
下一篇:《科学》封面:干细胞行为分子调节研究的最新突破
收藏 IP: 112.64.63.*| 热度|

24 水迎波 姬扬 张南希 陈儒军 徐耀 姚伯元 张江敏 武夷山 杨正瓴 李兆良 晏成和 李毅伟 吕洪波 陈南晖 薛宇 谢平 高峡 陆玲 彭真明 ssmmachen loyalSciencefan shenlu zjzhaokeqin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1: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