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2015年拉斯克医学奖获得者维特金 精选

已有 7982 次阅读 2015-9-10 08:06 |个人分类:自然科学|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三名美国医学科学家和无疆界医生组织分别荣获了2015年拉斯克医学奖。3名科学家分别是94岁的罗格斯大学退休教授遗传学家维特金(Evelyn Witkin);哈佛大学的教授斯蒂芬•约瑟夫•埃利奇(Stephen Joseph Elledge);德克萨斯州大学癌症研究中心教授免疫学家艾利森(James Allison)。本文介绍94岁的维特金教授。


Evelyn Witkin教授是纽约人,1941年获得纽约大学学士学位,1947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Witkin学习遗传学时,就对斯大林主义科学家李森科关于某些遗传性状可被环境因素改变的观点表示怀疑。经过几个月研究,她认为李森科的理论确实没有根据,但她继续遗传学领域研究,尤其为研究细菌DNA突变和修复机制,1940年代,她到冷泉港实验室师从DNA突变领域先驱Milislav Demerec开展了细菌DNA突变研究,从而奠定DNA突变以及肿瘤发生和免疫治疗领域重要理论基础。在冷泉港实验室Witkin鉴定出一种对耐受紫外线的大肠杆菌B/r,这也是第一次确定了存在射线耐受突变。随后她留在在冷泉港实验室工作10年,开始是Demerec教授的博士后,后来是Salvador Luria教授的博士后,后来独立研究。Salvador Luria教授因发现病毒的复制机制和遗传结构而获1969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在冷泉港实验室的10Witkin一直专注于紫外线引起细菌DNA损伤的修复机制研究。有意思的是,这期间几乎所有的论文作者都是Witkin一个人。

1955年,Witkin获得纽约州立大学医学部职位,建立了紫外线DNA损伤修复实验室,阐述了紫外线DNA损伤修复的分子机制。1971年她到罗格斯大学工作,直到1991年退休,退休后仍然保留着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顾问委员会职务。她50多年来持续专注紫外线细胞DNA损伤修复的研究,取得了卓越成就。Witkin获得了无数的荣誉和奖项,1977年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Witkin现在最有兴趣的是研究她最喜欢的两个名人,英国著名诗人Robert BrowningCharles Darwin,她发现BrowningDarwin都受到1678年出版Nathaniel Wanley写的一本书The Wonders of the Little World《小世界奇观》的影响。

根据大肠杆菌受到紫外线照射后形成丝状结构,Witkin发现存在耐受紫外线的基因突变,是SOS修复现象的早期研究线索。SOS修复SOS修复是指DNA受到严重损伤、细胞处于危急状态时所诱导的一种DNA修复方式,修复结果只是能维持基因组的完整性,提高细胞的生成率,但留下的错误较多,故又称为错误倾向修复(error-prone repair),使细胞有较高的突变率。

Witkin认为科学是有趣的,也是非常艰苦的活动,科学家必须具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才能在某一领域取得一点成就。科学家必须具有日夜思考一个问题,随时了解这一领域的动向,随时将相关信息作为解决科学问题的参考和思路。她对当前学术界对待科研不愿意冒任何风险的态度比较失望:“令人惊讶的是,听说现在年轻科学家很难用有一点点风险项目申请到资金。评审人要求年轻人申请资金前展示方案可行性。结果是许多潜藏的有巨大发展前景的重要发现就此溜走。”

   拉斯克医学奖全称艾伯特·拉斯克奖,是生理学和医学领域除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外的又一顶级大奖。该奖项始于1946年,是由纽约的阿尔伯特·玛丽·拉斯克基金会设立的,旨在表彰医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医生和公共服务人员。拉斯克奖最初分为基础医学奖、临床医学奖和公众服务奖,后又增设特殊贡献奖,前两项专门授予科学家,其得奖者通常会在随后的一年得到诺贝尔奖,该奖项在医学界又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拉斯克医学奖也是世界生物医学研究进展的一部编年史。




2015年诺贝尔奖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919795.html

上一篇:老年性痴呆也能传染
下一篇:科学家尝试用绿藻蛋白恢复盲人视力
收藏 IP: 58.247.243.*| 热度|

12 杨正瓴 鲍海飞 白龙亮 李建国 李亚平 张南希 loyalSciencefan dongjiehe kexuegzz XY cdccas zhangli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1: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