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古老致幻药水抗抑郁

已有 5954 次阅读 2015-4-7 09:43 |个人分类:自然科学|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1516-4446-rbp-2015-37-1-13[1].pdf

死藤水是用南美一种藤本植物的根泡制而成有致幻作用的饮料,古代人早就在某些仪式上使用这种致幻药水,最近这种死藤水再次被生物医学家使用,尝试作为治疗抑郁症的新方法。来自巴西的组科学家最近发表了他们的首次临床研究,观察了致幻药水死藤水的抗抑郁效果。

不过这一研究没有设置安慰剂对照,只有6名志愿者参加,研究人员说饮用死藤水后几个小时内就产生了抗抑郁效果,更神奇的是,这种抗抑郁效果能持续3周。他们现在正准备开展大规模临床研究,希望能进一步确认这种方法的效果。Rev Bras Psiquiatr. 2015;37(1)

这一研究是最近兴起的利用致幻药和镇静剂治疗抑郁症的一种,一个世纪内这种药物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被禁止或限制。如临床上的一种麻醉剂氯胺酮,最近发现具有快速抗抑郁效应,一种毒蘑菇幻觉剂裸头草碱,发现对二期癌症患者具有缓解焦虑的作用,摇头丸MDMA能对抗创伤后应激障碍。

在南美洲印加人盖邱亚族语中,Ayahuasca意思是“死亡之藤”或“灵魂之藤”,俗称死藤。它是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种药用植物,也指用这种植物和其他几种植物混合起来煮制的汤药,具有祛病提神、强身健体的功效。数千年来,亚马逊河流域的诸多部落一直在用这种死藤治病。主要有效成分是β-卡琳、蓬碱、对苯二甲酸二甲酯。根据当地的传统风俗,死藤被看作神圣的象征,只有部落的萨满或草医懂得制备“神奇饮料”死藤水的方法。采集和制备死藤也是很神圣的事,要通过专门的宗教仪式来进行。这类饮料在许多国家被禁止,但南美一些国家正在进行工业化生产,并允许在一些宗教活动中使用。

这种药水过去曾经被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神学家研究过,但过去生物医学方面只有一些动物实验和健康志愿者效应和大脑成象研究,但没有开展疾病治疗的临床研究。

最新研究是巴西圣保罗大学神经科学家Jaime Hallak带领的小组开展的,研究中给6名志愿者服用中剂量死藤水,这些人都被诊断为中重度抑郁症,至少对一种传统抗抑郁药物无反应,没有死藤水服用史。

服用后,这些患者在一个光线暗淡安静的房间内坐着,医生使用标准的临床调查量表对他们的抑郁症状进行检测。2-3小时后,这些患者的抑郁症状开始缓解,虽然一次口服这种药物的致幻效应需要5小时后消失,这一抗抑郁效应是非常快速的,因为传统的抗抑郁药物需要几个星期才能发挥作用。这一效应具有统计学差异,一次治疗能维持3周。其中3名患者发生了呕吐,这是该药水的常见副作用,但整个研究程序没有受到影响。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精神病学家Brian Anderson过去曾经研究过这种药水的效应。他说在宗教仪式中许多人饮用这种药水,这种药水能让人感觉舒服,而且这种感觉有持续性,可达到数日或数周。伦敦国王学院精神病学家James Stone曾经研究过致幻药对大脑的作用。他认为这个研究很有意思,但要慎重对待研究结果,因为研究没有设置安慰剂对照。在神经精神类疾病中,安慰剂效应最明显,也是这类临床必须要严格控制的因素。该研究唯一能明确的结论是,抑郁症患者对这种药水能耐受,因为这些患者在服用后没有发生严重的副作用。

理论上,这种药水也具有潜在抗抑郁效应,因为其中含有能调节神经递质血清素的成分,血清素效应异常被认为是抑郁发生的重要基础,其中N,N-dimethyltryptamine能结合血清素受体,其他一些成分harminetetrahydroharmine harmaline可能具有抑制单胺氧化酶A的作用,能阻断一些神经递质的效应。

巴西北里约格朗德联邦大学神经科学家Draulio de Araujo正在与这些作者合作开展更大规模(80人)安慰剂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研究从20141月开始,已经治疗了46人,预计年内完成这一研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880456.html

上一篇:科学家如何寻找合作者
下一篇:氢气或可治疗肺纤维化
收藏 IP: 116.246.19.*| 热度|

8 郑永军 姜进举 高建国 赵理 杨金波 icgwang rosejump Alla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22: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