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学术交流要相互尊重守规矩 精选

已有 8324 次阅读 2015-4-5 12:40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网不是一个专业交流场所,但这里来的大多数是从事教学科研的人员,必然会有一些学术相关问题的讨论,过于专业的内容往往并不能引起大家的共鸣,费大力写出来也很少有人去阅读,一些相对八卦何共同关心的学术相关话题,例如发表论文、职称晋升、研究生招生与培养等话题才容易受到大家的热读。当然如果是被管理员推荐,置顶或名人的文章,也一样会受到大家的关注。关于交往的礼节问题,也属于比较容易引起共鸣的内容,过去记得曾经谈过这个问题,这里根据最近的一些个人感受重新谈谈个人对相互尊重的看法。

相互尊重时学术交流过程中最重要的礼节,学术交流的目的是相互了解信息,希望能通过这种方法达到宣传自己或了解同行的目的,以期望能获得灵感和促进学术进步,无论是宣传自己,还是希望了解别人,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坦诚交流,不尊重别人,就很难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在现实生活中相互尊重的态度往往不是太大问题,即使有相互的质疑,讨论激烈,也一般很少会出现因为学术交流大家相互恶语中伤的情况。容易出现问题的是在网络学术交流中,如在博客和微信这种交流平台上,人与人之间不见面,不在同一个时间和空间维度上,每个人表达的习惯又存在差异,就很容易出现相互搏斗甚至相互打压的场面。这已经在科学网上多次发生过。记得一次一个老者对我的文章评价,中国自己培养的博士质量就是难以保证,还是西方的质量高。我看到这样的评价非常生气,但知道对方也是受人尊重的长者,只是不于理会。如果相互去争论,或许会产生一些误会。总之,我觉得学术交流时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相互尊重。如果一个老者这样或许问题不大,最多让人觉得是卖老。如果明显是一个年轻人,动辄就教训人,就更容易让人反感。

在网络交流中比较容易出现的不良习惯是,用居高临下的态度训斥他人。对别人的观点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会有比较强烈的反对甚至反感,但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能过于情绪化,对别人进行人格上诋毁和对别人语言进行无限联想,或许有人喜欢用一些春秋笔法,甚至有讽刺别人的含义,其实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大家应该一笑对待,如果大家都讲明了,甚至指名道姓地进行攻击,那么学术圈和菜市场就没有什么差别了。虽然菜市场上的人也有可爱的一面,但大家采用的模式是应该不同的,即使看上去有一些酸气,但是学者就要一点酸的味道。

另外一个不好的习惯是不实名请教学术问题。我记得曾经说过这个问题,经常遇到有研究生请教科研的问题,有的问题是非常具体的,但请教的人只说自己是从事某个方面的学生,对某个问题不明白,你是这个领域的牛人,希望能给帮助和解释。我有时候会请对方提供详细的个人信息,因为我觉得讨论非常具体的学术问题,需要大家提供信息,这是对别人最起码的尊重。

更不好的习惯是不在发表著作时致谢。如果一些帮助确实对自己的研究产生了作用,而这种贡献又不足以作为作者,学术界都习惯于在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上对帮助者表示感谢。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个非常好的规则。否则,对给你提供帮助的人有何意义?当然作为同行,大家相互提携,尤其对后来者提供指导,是需要提倡的。但是作为导师,有许多具体的补偿,至少是培养学生的职责。作为无关的前辈,如何体现这种贡献?当然大家可能不会单纯为这一点好处去帮助别人,但是如果连这个都没有,许多人会觉得很是失落的,尤其是如果因为某人的指导,某一研究取得非常大的成就,那么这个问题就更显得重要了。我曾经遇到过多次这种情况,明明是给对方提供了许多次指导,而且显然是发挥作用的,甚至在大家见面时都会提到这些帮助。但在发表论文时,你发现绝对没有你的影子。

了解氢气医学,欢迎加入本人公众号 氢思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879999.html

上一篇:癌症疫苗研究再显曙光
下一篇:开放获取3.0模式:付费给作者
收藏 IP: 112.64.63.*| 热度|

40 蔡小宁 武夷山 赵洪桃 王华民 周可真 王启云 姬扬 代恒伟 麻庭光 杨金波 王洪吉 霍艾伦 王国强 梅钢 刘锋 姚小鸥 冯喆 梁洪泽 杨学祥 孙根年 杨艳明 李健 徐世文 章迅来 袁君云 任胜利 鲍博 陈明路 冯兆东 曹俊兴 zhangling zhoutong shenlu zjzhaokeqin dulizhi95 psystudyliu tm66jjbj loyalSciencefan hillyuan rfm200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2: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