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饱和脂肪酸到底有没有害? 精选

已有 23130 次阅读 2014-3-25 12:54 |个人分类:自然科学|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3月17日一篇关于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对健康影响比较的文章发表后,迅速引起国际媒体广泛关注,所谓饱和脂肪酸是指主要来自肉和黄油中的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则主要来自植物油和鱼油,长期以来,临床医学和营养学家一直推荐用不饱和脂肪酸代替饱和脂肪酸,作为健康饮食的重要指导性建议。最新这一文章得到的结论和这一流行观点存在出入甚至冲突,是该文章引起广泛关注和指责的原因。文章受到多方面质疑后,作者对文章多处错误进行了订正,新版文章将会发布在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网站上。作者仍坚持自己的观点,众多科学家对这一文章仍继续批评,甚至要求作者撤回该论文。如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家Walter Willett认为,这个文章漏洞百出,应该考虑撤回。

政府健康机构长期以来坚持,来自黄油、肉、巧克力、奶酪等食品中的饱和脂肪酸会增加心脏病风险,建议民众食用鱼、坚果和植物油。来自美国和欧洲科学家合作的荟萃分析文章汇总了72项独立的研究结果,比较了不同脂肪酸对心肌梗死等心脏病发生几率的影响。这些研究包括一些随机对照、调查问卷或结合血液脂肪酸检测等类型的工作。他们比较了那些摄取饱和脂肪最多和最少的人群心脏病发生的风险,结果发现两类人发生心脏病的危险性没有明显区别。得到的结论为,目前没有明确证据支持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取,减少饱和脂肪酸摄取的营养学指南。

在论文发表前,一些科学家就开始跳出来指出这一研究存在瑕疵。文章第一作者是英国剑桥大学流行病学家Rajiv Chowdhury,他提到有人指出将一项关于欧米茄3的研究作为负面证据,其实该论文恰好是说明不饱和脂肪酸非常有利于健康。修改后论文已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补充,并修改描述为过去研究报道摄取更多不饱和脂肪酸能轻微减少心脏病发生风险,而老版本说没有影响。也有人提出,论文忽略了2篇关于欧米茄6的重要研究论文,新西兰奥塔哥大学Jim Mann教授认为,这样的低级错误说明这一论文简直就是垃圾,如果他审稿,就直接枪毙。Mann等教授说这个文章还有其他问题,例如没有说明这些人减少摄取饱和脂肪酸后替代食物是什么。2009年的一篇综述性文章的结论是用碳水化合物代替饱和脂肪酸对人体没有好处,但是用不饱和脂肪酸代替饱和脂肪酸则能减少心脏病风险(这个结论更合理准确?),许多学者认为,文章必须引用这篇综述。

剑桥的Chowdhury说修改后的文章结论有一定参考价值。双盲随机对照结果才是临床研究最硬的证据,但不幸地是确实缺乏这样证据说明两者之间存在差异。文章作者Dariush Mozaffarian认为很无辜,他们的观点是缺乏可靠证据说明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心脏病,但并不等于他们不建议多摄取植物油和鱼。文章是许多作者共同写成的,是集体工作。科学不能搞专权,需要不同观点的声音。剑桥大学的Emanuele Di Angelantonio认为是媒体对这个文章过度解释造成的混乱。因为文章从来没有说指南是错误的,应该随意多吃饱和脂肪酸,只是说指南缺乏可靠的证据,需要更严格的临床研究。

Willett坚持认为简单修改文章完全不够,这一文章会严重误导公众,撤回论文才是上策。他认为,这一争议也说明发表荟萃分析论文一定要谨慎,许多这类文章通过多个研究进行汇总,看上去是对多种数据的汇集,可吸引眼球。但是许多荟萃分析论文都是一些外行写的,自己并没有任何原始数据,或者怕麻烦不愿意努力获得这样的数据,药物研究一般有相对统一的设计,进行荟萃分析结论一般比较可靠,但营养学研究五花八门,往往会导致结论上的偏差。所以发表这类文章一定要慎重。

http://news.sciencemag.org/health/2014/03/scientists-fix-errors-controversial-paper-about-saturated-fats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779052.html

上一篇:人脸识别属于特异大脑功能
下一篇:氢气浓度检测方法8
收藏 IP: 101.95.4.*| 热度|

25 张南希 李宇斌 王春艳 赵凤光 蔡志全 杨金波 刘庆彬 李鑫 印大中 曹建军 蔡小宁 肖振亚 唐凌峰 吕喆 李学宽 杨正瓴 孙爱军 董侠 蒋新正 秦勤娟 biofans zhngshai yunmu EroControl zhangli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11: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