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指导研究生的点滴体会 精选

已有 16772 次阅读 2013-3-5 10:55 |个人分类:研究生培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研究生, style, 体会

2001年到现在,我作为导师和联合导师先后指导过20余名硕士,2007年后作为导师又指导过博士研究生。在带教这些学生的过程中,有失败,也有成功,但更多的是经验教训。这里我主要针对三个方面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是如何看待第一学历的问题,另一个是关于科研思路的重要性和选择思路的方法,三是关于实验技术和研究思路关系的问题。

关于第一学历

在研究生招生时,导师甚至学生自己都会觉得第一学历十分重要,是决定学生创造性的重要因素。真实情况并非如此。一个学生是否具有创造性,是否适合做科研,影响因素很多,第一学历往往代表一个学生在学校学习,特别是在中学阶段的学习能力,但并不是决定是否具有创造性。

C同学不是我的学生,他是青岛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我也是该大学的硕士导师,就和该大学其他导师联合培养该学生。小C的第一学历是菏泽医学专科,专升本考入泰山医学院,然后再考入青岛大学攻读病理生理学硕士学位。2007年,他来到我们实验室开始研究生课题研究。我给他3个方向参考,一是氧气的效应,是我当时的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但这个内容前面有几个学生已经作了不少工作;二是开展氢气的效应研究,氢气当时是我刚刚看到的日本学者报道的新现象,这和我们过去认识的氢气作用完全不同,我其实当时并不能确定这种效应是否真实可靠;三是自己根据兴趣选择。经过一段时间考虑,他最后选择了氢气生物学效应的研究。经过认真讨论,我们确定用呼吸氢气治疗新生儿脑缺血缺氧的效应研究。由于他刚刚接触科研,实验技术、实验设计甚至记录都没有经验,我让一个高年级的研究生和一个熟练技术的讲师带他作具体试验,经过不到半年时间,他顺利完成实验,写成的文章很快发表在Neurosci Lett上,这一成功极大地鼓舞了他,他本来对科研没有经历过,也没有太大自信。此后他继续沿着这个方向,在随后5年先后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联合其他同学发表论文10余篇,成为他同学中非常优秀的一个。他博士毕业前就被江苏一家知名三级医院录用,现在成为他们医院和科室的主要骨干力量。

我指导过的另一个硕士研究生Z,她也是一个专升本的医学生,刚到实验室,关于科研的各个方面几乎都没有接触过,英语文献阅读起来很吃力,实验操作没有任何经验,也并没有从事科学研究的远大理想。但她做事认真,勤奋好学。我根据她的特点,给她指定一个相对容易的课题,是用简单但稳定的脊髓损伤模型,验证我们过去提出高压氧适应效应,她很快完成了初步实验。在这个阶段,我重点培养她的自信心,经常鼓励她说“你正在从事全人类唯一的研究工作”。她自己也从初步的成功中获得自信。根据她的情况,我安排她继续进行高压氧适应方案的优化工作,经过不到半年的时间,她就拿出漂亮的数据,给后来的研究生奠定了非常重要的研究基础。针对她英语写作不太强的情况,首先我让她写成中文论文,先经过反复修改。然后再翻译成英语论文,在几个有经验的老师共同帮助下,她先后发表英文论文2篇,顺利完成了研究生课题。最后这个学生到医院病理科工作,她经常来信说,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对她现在的工作有非常大的帮助,特别是学会独立思考的能力。

不少第一学历不太理想的学生,在报考研究生的时候,可能会遭遇到许多不公平的待遇,也有自己不够自信的情况。根据我的经验,优秀的研究生并不一定第一学历必须好,只要自己心中有梦想,就去沿着自己的理想去努力,最终成功往往属于那些能坚持到最后的人。我指导的学生中,有来自重点学校的,但更多是来自比较基层的学校,甚至有一些先专科后本科然后研究生的跳级学生。这些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学生,有些共同特点:英语水平差,实验操作经验少,自信心比较差;非常渴望成才,珍惜机会,能吃苦且听话。我觉得,导师只要针对不同的特点,每个学生都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提高,这对学生和导师来讲,都是成功的体现。衡量一个导师是否成功不应该简单看学生取得多大成就,也应该学生有多少进步和提高。

关于科研思路

科研工作中最重要的应该是研究思路,普通的研究思路是很容易获得的,培养研究选择研究思路的能力一般需要经过反复磨练。在寻找思路的时候,许多学生往往喜欢根据文献中的提示,例如某某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以为这就是可行的科研思路。有次,一个学生告诉我要用不同压力高压氧暴露来验证10年前有人提出的某药物毒性的原因是缺氧。我问他,这个研究者后续的工作是什么,他说这些研究没有后续研究。我说没有后续研究往往有两个原因,一是他所谓的机制只是为写论文而提出的讨论,甚至作者自己都无法肯定,另一个是他认为这个所谓的解释没有什么价值值得深入研究。我们的教育往往强调过去知识的可靠性,以为只要发表的就基本上是可靠的。其实许多文献不仅不一定正确,大量的文献是错误的几率更大一些。寻找研究思路首先必须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不盲从任何权威和文献,自己不弄明白的不要轻易相信。经过多次和我讨论交锋,这个学生后来设计的课题越来越好。

其实选择课题不一定从阅读文献或教科书开始,也可以从日常交流甚至聊天中获得。记得我们曾经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山东某一化肥厂,曾经发生过许多煤气中毒的事故,煤气中毒后患者容易发生迟发性脑病,在化肥厂的人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许多煤气中毒迟发性脑病如果到氢气纯化车间工作,病情会明显缓解。根据这个偶然听来的故事,研究生小S设计了一个实验,就是证明氢气有可能具有治疗一氧化碳中毒后脑病的作用,大约不到1年,他联合其他同学完成了这一工作,文章最后发表在国际著名杂志上。

科研思路是决定课题水平的最关键因素,寻找合适的思路需要有比较强的科学素养,特别是具备比较强的科研鉴赏能力,而培养科学鉴赏能力途径必须依靠积累和思考,大量阅读文献、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和利用各种几乎进行交流是最重要的积累手段。

关于实验方法

现在国内的科研仪器设备、经费和人力等条件有了非常大的提高,我们能做的实验技术实在太多了。选择方法的余地大了,如果没有目的地去做实验,可能会获得许多没有价值的数据。当前的情况恰好是数据和实验太多,而能站在一定高度分析数据的人太少了。如果我们不问清楚为什么,只是闷头去做实验,最多是积累一些研究数据,对科学进步并没有太大贡献。积累研究数据不是不重要,但在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不是实验数据,而应该是利用好的实验设计和根据实验数据提出理论。有时候实验带动理论,更多情况下理论领先于实验技术和证据。不注重鼓励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难以培养出超过我们的下一代人才。

我曾经与一个研究生小L讨论一个实验计划。该研究思路十分简单,就是要证明反复高压氧暴露能预防脑缺血,提出这个设想的依据是利用高压氧的毒性诱导体内对抗疾病的反应,类似以毒攻毒的思路。实验方案是暴露高压氧后再做脑缺血动物模型,然后采用病理学和蛋白分析等方法证明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观察动物运动能力证明对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用各种抗氧化分子水平改变来证明上述效应是通过促进脑内抗氧化发挥的。可是讨论结束后,这个博士生告诉我,他要做细胞培养。我问为什么?回答是如果没有达到细胞水平很难拿博士学位。这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我们确实存在严重的实验技术崇拜的问题,另外一个是忽视科学问题。实际上任何实验技术都是围绕问题为中心的,如果采用传统经典的技术可以证明问题,完全没有必要采用新的、往往是不完全可靠的方法。根据这个简单的思路,他听从了我的建议,只采用动物实验的研究,已经先后发表了3SCI论文。

从那以后,每次与学生讨论实验方案,我都强调一个问题,“绝对不要做没有必要的实验”。为什么不做没有意义的实验?因为如果我们不明白为什么做这个实验的目的,就没有做实验的内在动力,只有明白了这个实验的意义,才能有内在动力。也许不同的学科存在不同情况,在我从事的基础医学领域,值得做的问题非常非常多,如果我们只希望在做的过程中去偶遇有价值的问题,这是有很大风险的。比较有效合理的方法应该是带着问题,根据假说有选择地做实验。在有计划有目的的研究过程中,如果发现异常现象,经过反复思考和讨论,分析和确定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才可能有比较大的发现。

本文为接受《大学生》杂志约稿,已经正式在2月发表。



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667276.html

上一篇:医生难道不应该发表SCI论文?
下一篇:这样的论文奖励应该鼓励
收藏 IP: 101.95.4.*| 热度|

60 杨国力 吕喆 彭真明 齐国臣 许培扬 王府民 张士宏 刘桂锋 张鹏举 刘淼 赵凤光 唐小卿 曹聪 张文春 于海艳 曾庆平 孙亮 林中祥 孙建 姚强 吴翠艳 高文元 李明烜 陈学伟 李伟 郭卫 黄晓磊 赵斌 朱志敏 王成社 蒋永华 刘亚雷 许有瑞 张骥 晋华 李军 刘敏 韩善灵 霍开拓 唐凌峰 唐常杰 吉宗祥 郭保华 马兆武 曹建军 乌洪芳 李宇斌 王加升 方章福 周贤龙 杨亭 biofans crossludo liuyue314 dibarka sybq199182 hainanchen cmuttb zhujiangjin s11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5: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