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类自身免疫性疾病,滑膜炎持久反复发作,可导致关节内软骨和骨的破坏,关节功能障碍,甚至残废。尽管这个疾病不是恶性肿瘤,但由于患者病情反复发作,并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功能丧失,会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类风湿性关节炎又称类风湿(RA),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自身免疫炎性疾病。该病好发于手、腕、足等小关节,反复发作,呈对称分布。早期有关节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并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缩,极易致残。
从病理改变的角度来看,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主要累及关节滑膜,以后可波及到关节软骨、骨组织、关节韧带和肌键,其次为浆膜、心、肺及眼等结缔组织的广泛性炎症性疾病。除关节病变外,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全身性表现还有发热、疲乏无力、心包炎、皮下结节、胸膜炎、动脉炎、周围神经病变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是与环境、细胞、病毒、遗传、性激素及神经精神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其发病机理也未完全明确,但是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已被普遍承认。类风湿性关节为病变的组织变化虽可因部位而略有变异,但基本变化相同。有三个特点:弥漫或局限性组织中的淋巴或浆细胞浸润、血管炎和类风湿性肉芽肿形成。
类风湿性关节炎目前属于无法治愈的疾病,治疗目的仅在于:①控制炎症,缓解症状;②保持关节功能和防止畸形;③修复受损关节以减轻疼痛和恢复功能。药物治疗包括三类,一类是“改善病情抗风湿性药物”,这类药物包括咪唑硫嘌呤、环孢霉素、D-penicillamine、 gold salts、 hydroxychloroquine、 leflunomide、 methotrexate (MTX)、 minocycline和 sulfasalazine。第二类是抗炎症生物制剂,例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和6的阻断剂等。第三类就是抗炎药物和镇痛药物。
氢气的抗炎症作用至少可以有理由尝试氢气是否对类风湿具有治疗价值。最近来自日本的一项研究表明,氢气对类风湿,特别是早期类风湿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该研究是一项非双盲小规模的临床研究,结论的可信度有限。
研究选择20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治疗手段是让患者每天饮用高浓度氢气水530 ml。高浓度氢气水是因为该研究采用4-5 ppm(质量比)氢气浓度,而一般情况下,氢气的最大溶解度不超过2 ppm,本研究中作者采用一种特殊的氢气溶液制备方法。整个治疗周期为12周。治疗先采用每天饮用氢气水连续4周,然后停止4周,再每天饮用氢气水连续4周。用血液和尿液中8羟基鸟嘌呤作为氧化损伤的指标,用C反应蛋白作为炎症反应的指标。结果发现,经过治疗4周后,尿液氧化指标和炎症反应指标都显著下降,在间隔4周后,上述指标继续下降(原因?)。在第2个4周治疗后,尿液氧化指标进一步下降,尿液氧化指标尽管没有显著下降,但低于正常水平。最令人称奇的是,5名早期(发病低于12月)患者全部都明显缓解,其中4名患者在整个治疗结束后症状完全消失。
该研究说明,作为一种抗氧化物质,氢气具有治疗人类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这是非常让人激动的研究结果。当然这一研究仍需要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可以继续联想,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那么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类型有许多,例如血管炎、多发性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银屑病等,这些疾病目前都没有用氢气治疗的尝试,无论是动物实验,还是临床研究。不过有人声称氢水对某些银屑病患者有效果,法国卢尔德的氢气水主要对一些因多发性硬化而瘫痪的患者有特殊效果,希望这些不仅仅是一种巧合。本研究采用增加氢气溶解的方法使用氢气,其实能提高人体利用氢气的手段有很多,只要有治疗效果,给药量、给方法和途径并非制约因素。
本文章发表在Medical
Gas Research上,全文可以免费阅读。
Consumption
of water containing a high concentration of molecular hydrogen reduces
oxidative stress and disease activity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an
open-label pilot study
Ishibashi T, Sato B, Rikitake M, Seo T, Kurokawa R,
Hara Y, Naritomi Y, Hara H, Nagao T Medical Gas Research 2012, 2:27
(2 October 2012) [Abstract]
[Provisional PDF]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0: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