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科研方向贵在坚持 精选

已有 10456 次阅读 2012-1-15 10:40 |个人分类:氢气生物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研, class

科研生活无奈之三

记得张香桐教授有句著名的说法,意思大概是科研人员贵在坚持自己的领域,只要在一个方向上坚持个几十年,即使智力不强,也能使自己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也就是说,坚持一个方向是成功的重要手段,但我们看到的是许多人为跟踪热点而不停改变自己的方向,甚至以自己的弱势对抗别人的长处。

要坚持一个自己不太喜欢的研究方向非常不容易,但要坚持自己非常心仪的课题相对容易。到底什么样的方向是好的方向,这比较复杂,对不同的领域,不同的人来讲有很大不同。但判断是否自己喜欢则相对容易。如果你会经常因为想到自己的课题而激动,会经常因为思考自己的科研问题而失眠,会三句不离科研方向,会给不懂的人反复耐心充满激情地解说,会因为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而放弃许多现实的利益,会因为自己的科研方向上别人取得任何新进展而每天留意。这样的研究方向就是你喜欢的,坚持下来也比较容易。当然一个前提是这个方向确实有让你值得为之付出的价值,不能因为自己的判断失误选择无中生有的研究方向。

不要贬低普通的科研工作。科研工作中大多数都是属于资料积累性的工作,即使是那些大多数对科研真有爱好的学者,也未必在科研中能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许多工作都是可做可不做的所谓研究。

有的人认为,既然这些工作没有太大价值,不做也罢。但我们许多人就是要靠这些可做可不做的科研工作谋生活的,不要小看这些基本工作(不是基础工作),在做这些基本的积累性工作的时候,我们不仅有积累,也有思考,也可能会有新的发现,最有可能的是会与一些新发现碰点火花。历史上的许多重大发现是偶然的,这就需要大批的学者在开展常规积累性工作中去创造更多偶然的机会。只要有一份渴望发现的心在那里,不断地去追求心中的梦想,本身就是一件很值得生活体验,至少我们是在增加伟大发现的几率。讲一下我选择氢气作为研究方向的故事吧。

当你一下找不到自己心仪的课题方向时,逐渐积累和广泛阅读是必须认真做的功课。在科研中,我自己的有几个多年的习惯,一是喜欢看网络科技新闻,另一个是喜欢看文献,而且一般情况下,看到有兴趣的报道都会追踪一下文献来源,看完后也特别喜欢与别人分享交流。这些习惯可能是我寻找并锁定这个方向的个人原因。

20077月放假前,我偶然看到关于日本学者发现呼吸氢气可以治疗中风的报道,就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我被这个报道吸引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一是我自己是从事气体效应研究的,对各种气体的效果都比较感兴趣,例如过去我对氧气、二氧化碳、氮气都有许多了解,对氧气的效应已经研究了多年,我也很了解氢气的生物学效应,但从没有人提出氢气可以治疗疾病,只是知道大剂量的时候有一定麻醉作用,小剂量是没有任何效应的,这个报道是小剂量的效应完全是对经典知识的颠覆(有这个判断是因为我的专业背景)。因为有兴趣,就把这个文章的全文拿来阅读,阅读后一下子就被完全吸引住了。首先有一些不相信,氢气真的会有这样大的效果吗?呼吸2%的氢气30分钟能获得巨大的治疗效果。这个浓度非常小,而且因为氢气的溶解度非常小,进入身体的量简直是可以忽略不计。这样小的剂量有如此大的效果,要么是错误,要么是惊人的发现。随后的追踪检索发现这个小组已经在BBRC发表了另外一篇氢气治疗肝脏缺血的文。这个小文章暗示我们,这个小组的发现是正确的,至少他们是完全相信的,否则他们不会进行扩展性研究。而且这个文章给我的触动很大,因为这第2篇文章只是做了3个指标,一是取肝脏做个常规的病理染色,另一个取动物血检测转氨酶活性来确定肝功能,再就是取肝组织进行MDA的检测。这三个检测指标在我们这里可能2个星期就可以完成。而这个阶段我还在为能发表一篇BBRC档次的论文而奋斗。当时就有一个不太光明磊落的想法:日本学者这不是捡文章吗?好,我们也来捡一些文章吧。于是我们就用我们手上现成的动物模型,捡了一些文章。这个阶段有许多文章大概就3个月出来,而且都是很容易发表的,感觉非常爽。

开展这个工作时,我们立刻遇到一些麻烦。研究中需要把氢气和氧气混合,因为氢气的最终浓度只需要2%,混合气体本身非常安全,但在混合过程中有危险,我们求助上海一个气体公司帮助,他们立刻拒绝我们。后了解到是因为一瓶氢气价格100元,混合后也不会增加多少,他们不愿意为了一点利润冒这个风险。后来在我的一再请求下,他们答应2000元买给我一瓶。为了完成试验,多花20倍的钱我也认了。可喜的是试验最后成功了,证明了日本学者的发现。

由于购买气体的麻烦和经费比较紧张,促使我想到,氢气进入身体内的本质是溶解在血液中,如果我预先把氢气溶解在盐水中,不就可以制造出能注射的氢气溶液,同样应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这就可以大大节省氢气使用的量,也不需要进行混合气操作。我们经过反复试验,最后拿到可以稳定保存的氢气盐水溶液。使用这个工具,我们先后和国内50多家单位合作,完成了几乎身体所有系统疾病的氢气治疗效果的研究,有许多疾病类型都是我们在国际首先报道。并成为国际上发表氢气效应研究论文最多的单位,受到国际上的广泛关注(现在国际论文150篇中中国有70篇,而我们就已经有50篇)。

但这个阶段,我们仍有许多困惑,一是我们和合作单位都有发表论文数量的压力,大家发表小论文的欲望更大,几乎都不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因此许多论文都是停留在现象描述和确认层面上,大部分没有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而国外同行,特别是美国学者则进行了相对稳定的深入研究。这实际上已经把我们抛在后面。发表论文多不等于贡献大,这我们心里十分清楚。我们也希望通过和国外同行进行深入交流,包括把学生送到他们的试验室开展合作研究等来解决这个问题。但也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这个局面。

随着研究的广泛开展,在氢气生物效应这个领域再用过去单纯描述现象的模式,发表国际论文越来越难,这也促使大家不得不开展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如果不为真正解决问题而科研,只为发表论文而科研的指导思想下,我们将很容易在国际同行面前处于学术发展的弱势,也不容易获得国际同行的真正认可和尊敬。这也是我们目前最大的困惑。

可以说,尽管我们在氢气生物学领域做了许多研究,但真正算的上贡献的可圈可点的内容太少,大部分都属于资料积累性的工作。从好的方面说,也只不过是做的早了一些,得了便宜。这个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也充满困难的领域,只要我们不断去探索,相信我们能有收获。很多领域大概都是如此。

也许有人认为我们很幸运,找到自己有兴趣,也有意义的方向。但即使这样,我们仍有许多无奈,甚至无法言表的无奈。

篇《科研生活中的无奈

上篇《科研独立不容易

请看下集,科研生活的个人经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529081.html

上一篇:从美国学校教育看我们教育存在的问题
下一篇:科研生活中的个人经验
收藏 IP: 173.55.209.*| 热度|

33 张桂杰 张军波 安海龙 陈国文 张志东 唐凌峰 谢楠 王随继 张南希 王芳 刘用生 顾斌 施泽明 郑永军 武夷山 常小玉 郭桅 孟津 唐小卿 吴江文 元云芬 曹元兰 蒋继平 梁建华 徐长庆 苏力宏 余世锋 肖重发 iqingjiao louiexp lftkf zhangling luofala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3: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