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再谈中美教育理念的差别 精选

已有 6497 次阅读 2011-6-6 04:32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office, style

 

昨天从学校和家庭教育方面谈过这个问题,引起一些关注,看来这应该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今天再从驾驶和语言教育方面,谈谈两国在教育理念上的差别。

首先看在语言教育方面。美国人在语言方面,强调的是语言应用,按照听说读写的次序,首先是训练听,然后是说,再是读,最后是写。这是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从掌握语言的难易程度,每个阶段都是围绕语言的使用。例如,在早期教育时期,最重要的是听,如何听,就是多听,多接触语言环境,作为母语这方面好像没有什么问题,但在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中,反复强调的是每天要有一定的听读时间,例如一年级的家庭作业中就有“每天10分钟,每周40分钟的最低阅读量要求”。说的能力是在听的基础上逐渐增加,英语作为母语,听和说这两个方面学生都在学校前有一定的基础。早期学校期间重点是通过阅读材料来提高规范的语言听说能力。

中国的英语语言早期教育,无论是教材选择,还是教学方法,都强调词汇记忆,按照知识性展开学习,忽视语言的使用性和环境性。教学效果不是非常理想,至少孩子经过2年的英语学习,仍无法使用英语进行交流。这个阶段我们最重要的应该是能提供英语学习的环境,把作为外语最缺乏的基本交流能力的提高作为主要目的。

后来的语言教学,我们是继续增加和强调的是词汇量和语法规则,按照这样的要求,当然也能学好语言,也能培养一批有语言天分的学生为语言高手,但对一般的民众或大部分学生并不合适。许多人包括本人在内,学了10多年英语,最大的收获是认识许多单词,一旦遇到需要听和讲英语的时候,总是力不从心。这显然是语言教学的失败,也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

如果比较英语教学有一些不公平或不妥当,我们可以看我们对母语教学,仍存在类似的问题,例如我们会强调文字书写的笔画,我们会强调语言的规范,但我们对语言的整体应用并不注重,虽然有作文这样的综合要求,我们也是希望通过范文,而不是用通过大量阅读,大量写作等这样通过实际训练来获得写作技能,似乎是希望通过技巧,而不是技能训练实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结果是,许多学生大学毕业的时候,仍不能把一篇基本的论文写好,仍不能完成单位和组织要求的基本写作任务。甚至对一个个人简历和小结都写不好。看来,英语教学的许多问题实质上是延续语文教学的习惯。

然后看驾驶教学或考试方面。对申请驾驶执照,我们特别强调的是小技巧,小路考上名目繁多的行车和倒桩技术,都必须是按照口诀一次性才能完成,而且采用各种先进的技术设备,把这种考核发挥到极至。但对大路考试的要求并不太复杂,于是许多中国的新驾驶员,由于大路驾驶技术并不过关,无论是倒桩的技术多么高超,但在实际道路上,必须面对各种复杂的交通状况,特别是在中国的各种违反规定的其他行人和司机,从某重意义上看,这些新司机并没有上路的能力,于是出现许多马路杀手。美国的驾驶考试比较简单,只要你交通规则考试通过,就可以在马路上学习驾驶,但学习的要求是必须有其他合法的司机陪同,不能自己独自驾驶,给你1年的学习时间,这期间可以随时进行大路考试,考试的科目是看你是否有基本的驾驶能力,例如控制速度,控制方向,遵守规则,倒车停车,路口停车,变线打信号,周围查看路况等最基本的规则把握和使用意识。通过这样的考试,基本上可以判断这个人是否达到独自驾驶的基本能力和安全意识。似乎考试比我们简单,但真正的道路驾驶能力实际比我们的新司机要强。至少,这些新手确实具备了独自驾驶的能力,而我们经过复杂的专业学习和复杂的考试程序出来的学生,并不一定具备上路的基本能力。这大概就是区别,效率和实际效果的区别。

从驾驶考试方面看,美国要求的是实用,我们要求的是技巧。例如倒车库,美国要求是在2分钟内只要能进库,不碰边线就可以,也就是说能倒进去就可以,要求的是实用。而我们的要求是一次性完成,要求的是技巧。对一个实用技术的考试,那个为主是很显然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452108.html

上一篇:中美教育的差距在理念
下一篇:氢气水可提高肝癌患者放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
收藏 IP: 173.55.34.*| 热度|

14 王守业 郑永军 武夷山 张南希 刘用生 杨远帆 朱志敏 刘广明 张骥 张晓锋 dulizhi95 cuilanzi luofalai woody78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2: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