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系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ngkunhui 关注人类思维的信息加工机制和复杂系统研究方法

博文

与新浪网友讨论信息界定及语义附加现象

已有 3738 次阅读 2011-7-26 11:01 |个人分类:信息科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对话, 信息定义, 语义附加, 新浪网友

这是我与新浪网友唐雨、sailing、大兵关于信息的语义附加和信息界定的对话:红字是我的回复,供感兴趣的朋友参考:

唐雨2011-06-13 10:51:11

语义附加能否看成过去信息对新信息解读时的作用?

博主回复:2011-06-13 14:34:46

先生所言极是,语义附加是过去信宿记忆的信息对新输入信息的解读、理解、甚至是构造,一般情况下,这种自上而下的信息处理,使信宿对输入信息有本质上的更准确的知觉。复杂系统信息处理的主动性“失真”比原像更“真”。

·    

唐雨2011-06-13 14:56:04

您是否和我一样,基本站在客观信息论一边?

·     

复杂系统2011-06-13 17:38:51

感谢先生的关注与评论,我没有站在哪一边,我在整合二种信息理论,试图建立统一信息学,建立兼容简单系统和复杂系统的信息理论。     洪昆辉

·     

sailing2011-07-05 10:41:27
巡航导弹控制论的典型应用。当巡航导弹内部存贮足够的地形信息,则它会按地形特征飞行,其行为似乎完全由地形决定。当巡航导弹内部信息量小于地形信息,那么它的行为具有一定的随机性,这时人们认为其行为不具有外在的决定因素,是其内部“主观”决定的。
先有人才有信息现象,信息产生于人与对象的关系中,就象“美”一样。(后来“人-信息-对象世界”的模型被归纳出来,人们也把信息概念用于符合这一模型的现象中,如“遗传信息”)。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是变化的,它们形成不同类型的信息,如巡航导弹的不同表现。“客观信息”和“主观信息”的区别是传统本质主义思维的结果,人们非要在复杂现象中寻找一个本源,才出现这个个永远不会有胜负的争论。
以上是我对统一信息的认识,请洪先生指教。

博主回复:2011-07-06 10:03:29

感谢sailing先生的关注与评论,我是这样理解的,所谓客观信息论和主观信息论的对立,其原因在于它们各自关注了信息存在者的一个方面,各自揭示和描述了信息存在者的一个方面的存在情况,只有把二者融合在一起的信息理论才是比较好的理论,我自己目前在做这个事,博文题目是我故意的一个明知故问,我自己认为是可以整合的。当然,任何理论就是一个解释体系,仅此而已。对于理论来说首先只考虑它的解释的有效性和逻辑的自洽性,至于实证可以慢慢来。欢迎先生讨论

·     

sailing2011-07-06 19:40:53此言甚合我意,系统、综合应是解决此类问题之道。希望能看到先生高论

·     

大兵2011-07-24 14:09:20
离开了信息的接受者和主动反馈控制,信息也就失去了意义,客观的信息早已经有了熵等概念来描述,所以我觉得从主客体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来定义信息似乎更合理一些,我曾对信息下了一个定义:信息是对客观事物存在及变化的反映、刻画、标识和度量,
请先生多加批评指正!

·     

博主回复: 2011-07-26 10:44:48
回大兵:我是这样来看信息的:(1)熵概念用来描述广泛存在的信息现象是不够的,如果熵概念可以满足对信息的定义和描述,那么,至今就不会有那么多对信息界定的争议了,我以为,信息的定义是一个至今还未解决或还未取得共识的问题。
2)既然信息定义还未取得共识,说明它是一个难题,难在可能不是一二句话,或单一存在,单一关系可以描述清楚的对象,难,也说明它有深入探讨的价值,所以做这件事很有意义;
3)在现阶段比较好的方法是充分展示各种人士对信息的定义,进行充分的学习分析,将它们兼容起来。
4)我目前对信息的看法:这里的讨论的信息对象是广义信息的对象,一般指:“通过特定载体对存在者的存在或存在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的状态、变化过程的映射、显示或反映,是存在者的可以被转载的、间接的、非实体性的、功能性的存在方式。”
广义信息对象可以分成三个历时态环节:(1)与信源载体结合的实有信息;(2)与信道载体结合的实在信息;(3)与信宿载体结合的实得信息。客观存在的信息主要指实有和实在信息,主观存在的信息主要指认识主体即人脑中存在的信息。具体的分析就不解释了。供先生参考,欢迎讨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9757-468570.html

上一篇:两种对立的信息理论可以整合吗?
下一篇:对信息的认识是用一种关系、一种存在,一句话可以描述的吗
收藏 IP: 116.52.50.*|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8: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