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ngb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ingbi

博文

影响因子本来是干什么的?看看SCI之父怎么说?! 精选

已有 30569 次阅读 2015-7-2 09:13 |个人分类:文献情报|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SCI, 影响因子

你知道吗?影响因子有多少年的历史了?40年!

你知道吗?谁发明了影响因子?SCI之父尤金·加菲尔德先生。老人家1925年人,还健在!还接受了视频采访!

你知道吗?发明影响因子的本意是什么?评价期刊,进行期刊间的比较,而不是直接评价文章!更不是直接评价作者!

你知道吗?评价期刊,也不仅仅是影响因子呀!还有很多。

先看看SCI之父尤金·加菲尔德先生怎么说影响因子的吧:

所有这些实践的努力是为了展示出某一期刊相较于其他期刊的影响力”。

50年代中期,加菲尔德博士尝试创立一种可以基于引文数据来衡量单个期刊影响力的指标。他最初的目标是,突出期刊基于引文的影响力,以帮助图书馆员和管理员建立和维护图书馆馆藏。二十年后,这一想法取得了丰硕成果,作为SCI的组成部分,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于1975年首次出版。期刊影响因子(Journal Impact Factor)也正式登场,至此,期刊影响因子每年发布一次,同时不断有新的衡量指标的加入。每年发布的JCR,涵盖了超过230个学科领域的近12, 000种期刊,基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文献的引用数据。

视频请点击:https://vimeo.com/130434551#rd?sukey=fc78a68049a14bb2cc722c775dd8fc9cf71491fa677d54ec6b3e06cadd315061f1e507241aab5bb0d435515864959bd7


中国期刊界熟悉的James Testa先生也指出,期刊评价,不只是影响因子。此文英文原版:http://stateofinnovation.thomsonreuters.com/how-to-measure-up-impact-factor-2015

简单翻译其中的一部分为中文,如下:


期刊评价:超越期刊影响因子

设想你是一名在学术界“不发表就灭亡”这一“古训”熏陶下、渴望有所成就的年轻科研人员,正在为你最新的科研发现寻找最为适合的发表途径。但是,发表在哪儿好呢?如何确保你的成果获得尽可能高的曝光和影响力?

对于心怀抱负的科研人员、图书馆员、学者和学生、以及其他需要紧跟信息洪流的人们,他们面临的困境显而易见:该如何确定最值得信赖的可靠信息来源?

在过去的四十年中,全球领先的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汤森路透旗下的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给出了一个答案——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简称JCR),这是对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估的各项指标的概要。期刊影响因子(Journal ImpactFactor,简称JIF)作为其中一个衡量指标,享有标志着期刊重要性的盛誉。不同于来自非业内的主观评价,期刊影响因子所具有的优势是直接反映了科学家和学者自己对于最值得关注和有帮助的科学研究的判断。

追踪引文数据

  • 随着时间的推移,引文数据可以被追踪和记录,同时也是对科学文献的发表、受关注度和影响力的记录途径。

  • 超过十亿条引文数据被记录——每条引文数据都对衡量某篇论文具有重要意义。

可被引用的文献

  • 确保JCR和期刊影响因子的有效性是汤森路透遴选和维护其所收录期刊的必要环节。

  • 候选期刊除了需要被Web of Science数据库平台及其所包含的其他数据库所收录外,还需要通过一系列包括出版及时性、内容新颖程度、国际多元化、以及其他标准的评估。

  • 收录世界所有的期刊显然是不可能的,汤森路透期刊遴选的目标是收录发布重大科研成果的期刊。

  • 通过获取所收录(甚至未收录)期刊的引用数据,Web of ScienceJCR可以传达出科学界对学术期刊的重要性和实用性的集体判断。

正确的应用

  • 汤森路透一直强调,作为衡量期刊影响力的常用指标,期刊影响因子应予以恰当的应用,而不是作为评估作者或机构的替代品。

  • 期刊影响因子仅仅是单一数据点,必须严谨地并且联系实际情况加以考虑,因为很多因素都会影响论文在不同学科中的引用情况。

  • 让期刊影响因子作为评估论文本身或者作者的代替品并不合理。

期刊影响因子之外的衡量指标

  • 特征影响因子(Eigenfactor Score)是一个相对较新的衡量指标。在影响力较大的期刊中的引用将获得更高的特征影响因子得分,而且特征影响因子消除了自引的影响。

  • 期刊影响因子百分位(The JIF Percentile是规范化的指标,其价值在于实现不同学科领域的期刊的对比分析

  • 论文影响值(Article Influence Score),评估某一期刊基于每篇文章的相对重要性。






2015新版影响因子探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8109-902187.html

上一篇:提醒: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Cancer Prevention确认被SCI剔除
下一篇:期刊Materials Research Innovations已经被SCI数据库剔除
收藏 IP: 159.220.77.*| 热度|

38 许培扬 武夷山 罗德海 孙华 李海辰 杨思洛 于振江 黄荣彬 李土荣 徐义贤 陈冬生 陈辉 杜建 彭渤 杨正瓴 徐耀 韦玉程 姜春林 薛宇 张明 王启云 黄永义 汤铃铃 熊栋梁 赵保明 李卓亭 陆绮 强涛 袁斌 赵凤光 陈小斌 彭真明 邱敦莲 梅卫平 xchen woainankai001 ghzhou5676 kaie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7 个评论)

IP: 159.226.35.*   回复 | 赞 +1 [20]suronghui   2015-7-13 10:54
大家可能不太清楚,用SCI来评价研究或研究者的水平最初并不是管理人员或给经费的机构的要求,而是科学家自己,特别是那些高影响领域(如医学、分子生物学等)的科学家所热衷的。目的你懂的。
就像本文说的,SCI的发明者也不认为用它来评价科研和科研人员是合适的。关键的关键是从事科研的科研人员自己要明白为什么搞科研。以下几点认识和大家分享。
1. 科研人员发表论文是告诉世界上的同行“你在做什么,做到什么地步了”,目的是告知、交流,是报告研究工作的阶段性结果。一篇文章本身并不能直接代表研究的水平,而是这篇文章的内容经过几位从事相似工作的专家评议了,他们认同这个研究有意义、有水平,因此是间接代表了研究的阶段性水平。
2. IF是代表期刊的影响度,也是间接代表科学研究的热点。试想一个领域在世界上有1万个研究人员在做和只有100人在做的引用率能一样吗(就1000次引用,前者十分之一可达,后者要每人10次)。这也就是为什么搞医学的影响因子会很高,而搞经典学科的会很低。
3. 最近许多研究人员,特别是一些科学界牛人又推出了“H因子”(H因子=有多少篇文章每篇至少被引了多少次),我把它(H因子)定格为追求研究热点的、短平快的、高产作家的标签。大家仔细想想,如果按H因子来衡量科研和科研工作者,获益的会是那一个群体?只有追踪研究热点才能发表高影响因子的论文,H因子才能高。除此之外还会造成科研经费的马太效应。
科学研究的评价是需要大家的智慧。科学研究还是要兼顾符合国家需求和关注学科的均衡发展、长短目标的合理规划以及优秀后备研究人才的培养等。
一个科技管理者。
IP: 159.226.35.*   回复 | 赞 +1 [19]suronghui   2015-7-13 09:50
大家可能不太清楚,用SCI来评价研究或研究者的水平最初并不是管理人员或给经费的机构的要求,而是科学家自己,特别是那些高影响领域(如医学、分子生物学等)的科学家所热衷的。目的你懂的。
就像本文说的,SCI的发明者也不认为用它来评价科研和科研人员是合适的。关键的关键是从事科研的科研人员自己要明白为什么搞科研。以下几点认识和大家分享。
1. 科研人员发表论文是告诉世界上的同行“你在做什么,做到什么地步了”,目的是告知、交流,是报告研究工作的阶段性结果。一篇文章本身并不能直接代表研究的水平,而是这篇文章的内容经过几位从事相似工作的专家评议了,他们认同这个研究有意义、有水平,因此是间接代表了研究的阶段性水平。
2. SCI是代表期刊的影响度,也是间接代表科学研究的热点。试想一个领域在世界上有1万个研究人员在做和只有100人在做的引用率能一样吗(就1000次引用,前者十分之一可达,后者要每人10次)。这也就是为什么搞医学的影响因子会很高,而搞经典学科的会很低。
3. 最近许多研究人员,特别是一些科学界牛人又推出了“H因子”(H因子=有多少篇文章每篇至少被引了多少次),我把它(H因子)定格为追求研究热点的、短平快的、高产作家的标签。大家仔细想想,如果按H因子来衡量科研和科研工作者,获益的会是那一个群体?只有追踪研究热点才能发表高影响因子的论文,H因子才能高。除此之外还会造成科研经费的马太效应。
科学研究的评价是需要大家的智慧。科学研究还是要兼顾符合国家需求和关注学科的均衡发展、长短目标的合理规划以及优秀后备研究人才的培养等。
一个科技管理者。
IP: 114.250.92.*   回复 | 赞 +1 [18]李宏   2015-7-11 12:26
衍生出来的评价人的方法把中国坑坏了!中国期待着变革!
IP: 183.65.30.*   回复 | 赞 +1 [17]吴恒滨   2015-7-8 16:14
评价一个人还需要影响因子,还需要引用次数?他到底做出了什么东西,内行人一眼就明白,数据然并卵。
IP: 222.171.117.*   回复 | 赞 +1 [16]安光辉   2015-7-7 16:26
影响因子是评价杂志,而H-index可以尝试用来评价个人,单篇他人引用率及其研究的开创性则是潜在用于评价某一具体工作,甚至是个人在某一方向上的贡献的一种方法。
IP: 134.2.182.*   回复 | 赞 +1 [15]李步扬   2015-7-3 19:01
过去评价一个人的学术水平只看他发论文的数量,现在主要看杂志的质量。未来,当人们的心灵回归纯粹的学术后,应该会直接看论文的内容和论文本身的质量,不借助于杂志的档次。
IP: 220.202.152.*   回复 | 赞 +1 [14]伍国华   2015-7-3 01:09
很显然,现在好学校已经不纯粹看SCI论文数量了。而是看顶级SCI论文,各个学术圈子也是一样。用顶级SCI论文评价科研人员的水平,其实也算是合理。
IP: 130.206.30.*   回复 | 赞 +1 [13]熊栋梁   2015-7-2 19:39
其实个人觉得大部分情况下,SCI的影响因子评价科研成果也是有效的。这就好比,高考成绩是个人能力,985、211是评价大学的,能上985、211的高考成绩差不到哪去 (作弊与论文做假也相似),虽然也会有高分考生,上了非985、211。当然,国内目前的评价体系问题是有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是需要的。
IP: 27.22.95.*   回复 | 赞 +1 [12]黄永义   2015-7-2 19:23
图个省事,谁过问后果!
IP: 192.168.0.*   回复 | 赞 +1 [11]王孝强   2015-7-2 19:21
高层管理者不知明白否?
IP: 219.137.210.*   回复 | 赞 +1 [10]Zjinney   2015-7-2 17:43
其实管理者心知肚明,不过是偷懒而已。不过这么多科研人员,如何评价研究成果是个难题,影响因子有其积极的一面。
IP: 202.113.11.*   回复 | 赞 +1 [9]杨正瓴   2015-7-2 13:08
硬想银子,
爱死西癌!
IP: 119.129.151.*   回复 | 赞 +1 [8]李东风   2015-7-2 12:51
中国的科技管理部门借影响因子来管理评价科研人员,可谓洋为中用的典范。
回复  SCI、影响因子均可以用作科研评价,但不宜过于简单粗暴~~~
2015-7-2 13:24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60.241.60.*   回复 | 赞 +1 [7]彭渤   2015-7-2 12:40
SCI期刊还分区呢?
回复  分,JCR按照统计学的四分位法将期刊分为Q1、Q2、Q3、Q4。
2015-7-2 13:23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59.226.121.*   回复 | 赞 +1 [6]项剑   2015-7-2 12:31
说这么多影响因子还是那么重要
回复  影响因子评价期刊,是有效的。
2015-7-2 13:22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202.195.159.*   回复 | 赞 +1 [5]范文来   2015-7-2 12:06
皇帝没有穿衣服,皇帝自己也知道自己没有穿衣服,并且皇帝还知道大家都知道自己没有穿衣服,大家心照不宣,现在有人告诉皇帝---陛下怎么不穿衣服,就把这个世界搞乱了。
回复  穿就是穿,没穿就是没穿!呵呵,相信正能量呀!
2015-7-2 12:08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59.46.181.*   回复 | 赞 +1 [4]农绍庄   2015-7-2 11:01
在中国就成了造概念的代名词了。
IP: 117.28.251.*   回复 | 赞 +1 [3]黄荣彬   2015-7-2 10:56
不是科研人员不懂,而是管理人员和给钱的人不懂。科研人员服从于管理人员和给钱的人,于是就这样了。
回复  嗯嗯,大家一起向各种人员科普呀,这样会慢慢好起来?
2015-7-2 11:01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14.111.167.*   回复 | 赞 +1 [2]许培扬   2015-7-2 09:45
建议编辑部精选,大家可以重新了解期刊影响因子的本意和性质。
回复  谢谢许老师的推荐~~~
2015-7-2 10:18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14.111.167.*   回复 | 赞 +1 [1]许培扬   2015-7-2 09:43
中国对期刊影响因子的性质几十年的误解,作为评价的万能药。碰到过一位海鬼同志,申报研究员评审时说自己的累计影响因子300多点,以证明自己的影响力有多大,我说影响因子是期刊的,不是你的。
回复  是的,关于影响因子和期刊引证报告(JCR),需要科普~~~
2015-7-2 10:18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1/1 | 总计:20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2-18 03: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