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岗(CZ)的博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cgweb 脑损伤与脑保护;神经认知;生物信息;蛋白质组;辐射损伤与防护

博文

菌心说与柔性辟谷、内观与外观以及正念与冥想

已有 2435 次阅读 2015-9-18 13:56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菌心说与柔性辟谷、内观与外观以及正念与冥想

.

张成岗♡菌心说·柔性辟谷

.

昨天上午在国际应激医学大会做报告,讲了菌心说与柔性辟谷的相关研究,披露了部分循证医学的临床数据,一批国外科学家非常感兴趣,对于“饥饿源于菌群、喂饱菌群即可止饿”的减肥原理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看起来菌心说和柔性辟谷走向世界,已经为期不远矣。预计今年春节前后、最迟明年上半年,我们将发表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期刊论文,一举解决困扰医学界已久的肥胖问题,并挥师南下北上,继续攻占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便秘、肠胃病、荨麻疹、多动症等慢病的老巢,期望明年年底前后获得系列大突破,为我们的民众带来持续的健康受益,则此生无憾矣。

近日出差参加应激医学国际会议以及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损伤修复专业委员会会议,前后历时将有五天时间,顺便再次体验柔性辟谷五天时间,一切良好,前晚在黄山准备昨天上午演讲的幻灯,顺便测试体能,只睡了一个半小时,充分体验到柔性辟谷的能力和魅力。今天早上在上海醒来,神清气爽,轻松进入柔性辟谷第三天,又开始思考新的人生与科学问题,此处录记下来,聊以后方记忆。

柔性辟谷期间,显然,人的内观能力在增强和提升。与内观相对的是外观,是通过人体大脑和神经系统实现的,即所谓的眼耳鼻舌身意,然而,内观却指的是内心,因此,我提出应该从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升级为七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心,即前面六根是外观、加上内心即内观则升级为七根。柔性辟谷显然把七根全部进行了调理改善,因为在柔性辟谷期间,导致人体饥饿的菌群即心脑菌脑即内心即内观之源被充分调理改善了。

为什么我们会静不下心来呢?最大的困难和挑战通常是饥饿,这一点贯穿了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当一个人的肚子饿得饥肠辘辘、咕咕作响的时候,是很难静下心来做事情的,只想着使用什么食物来填饱肚子,不会想着别的事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饱汉不知饿汉饥。然而,我们关于菌心说的研究发现,饥饿是由于人体内胃肠道菌群繁殖时直接攻击人体胃肠道粘膜获取营养物质所导致的,而且通过柔性辟谷饮料可以自然而然地消除人体饥饿感,轻轻松松坚持7-14天,做到每天一日三餐各喝一包柔性辟谷饮料喂饱菌群之后不饿、只喝水不吃饭,正常工作和休息,包括可以给家里人做饭而自己不饿不馋不用吃饭,无需去深山老林闭关修炼,自由享受人生,就一下子把这个导致人心难以入定的饥饿信号终止掉,然后人体就不会遭受到菌群攻击人体所导致的严重饥饿感、低血糖、低血压、胃肠道出血等异常反应了,人体也就得到了很好的解放。换言之,柔性辟谷技术是菌群和人体之间打架的和事佬,从而也是提升人体内观(源于菌群即菌心)以及人体外观(大脑即认知)的最佳技术之一。这也是我多次进行柔性辟谷体验的深刻思考和收获。当一个人能够清楚地知道内观和外观是什么、能够通过内观思考自己的内心、通过外观思考自己对于外界世界的感受和认知判断的时候,那么,这个人的内心与感悟,就会不断地持续升级。

正念冥想,也是高端人士训练自己身心灵健康的一种重要方式,即能够静下心来思考自己是谁、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上最终要到哪里去?显然,正念包括真善美,而不是假恶丑,不是邪念,不是歪念,不可以思考伤天害理的事情,不可以做损人不利己的考虑,而应该以真善美的眼光审视自己,随时检讨自己言行举止的不足,一日三省吾身,切勿说出对他人不利的话语,不能做出对于社会有伤害的言行,不论是独处还是聚集的时候,都在进行正念和冥想,从而实现自己的肉体和内心的修炼,让自己的肉体变得更加适宜于善良菌群的入住,从而进一步让善良菌群更加优化自己的肉体,并因此结出身心灵健康一体化的最为美丽的花朵,那么,这样的人生,将是最为完美的人生,才能够触及到真理、善良、美好的境界。惟其如此,自己的内心才能够更加稳定和强大,能够应对各种复杂多变的外观世界,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内观水平与正念内涵。

是为记,接下来继续潜泳在柔性辟谷的海洋,呼吸和享受着菌心说的氧气和营养,把新医学理论和云医院实践发扬光大,让我们的父老乡亲更加健康长寿,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富强,让我们的地球更加绚丽多彩,则此生大事可成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692-921640.html

上一篇:能够解决问题的论文:灾害救援中柔性辟谷提高救援效率的应急方案
下一篇:菌心说——人体新模型、新理解:人体是菌群内心即菌心的蜗牛壳
收藏 IP: 192.168.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6: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