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岗(CZ)的博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cgweb 脑损伤与脑保护;神经认知;生物信息;蛋白质组;辐射损伤与防护

博文

为啥婴儿喜欢吃手,为啥小孩喜欢玩土?其实这些都是好现象啊

已有 3375 次阅读 2013-11-27 14:16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为啥婴儿喜欢吃手,为啥小孩喜欢玩土?这些都是好现象啊(CZ)

张成岗(军事医学科学院)

人类,是自然界最为精巧奇妙的杰作。从十月怀胎到婴儿的呱呱坠地,以及小孩儿的不断长大,都充满了许许多多令人神奇不已的奇妙魔力。大人们看小孩,觉得很多行为看不懂,并且禁止孩子去那样做,例如婴儿喜欢吃手,小孩喜欢玩土,其实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好现象啊,是他们给自己的肠道主动补充【肠道菌群】的重要过程。让我们来逐渐分析。

在我今天凌晨发布的【新概念医学】理论中,明确指出了【心脑】的极端重要性(对,是的,比【人脑】更重要),而且主要由【肠道菌群】组成。那么,肠道菌群是从哪儿来的呢?其实啊,其中一部分就是婴儿通过吃手,手指头上的细菌开始不断地进入婴儿的肠道而定居下来。除过吃手以外,婴儿吃奶的时候,妈妈皮肤上的细菌也都会通过婴儿的吮吸逐渐进入体内,并形成与人体同寿命的定居菌群。类似地,婴儿用手到处抓东西包括玩具、衣服等,然后经常把手塞到嘴巴里边津津有味地品尝,甚至长时间乐此不疲,其实也都是不断地在给体内补充环境中的细菌!

细菌,尤其是肠道细菌,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包括新近国际上的主流期刊例如自然和科学等杂志不断地发表论文,证明肠道菌群紊乱与糖尿病、肥胖等慢病密切相关。因此,婴儿通过吃手给体内补充必要的肠道菌群,与孩子长大后一辈子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切勿忽视这个问题。相应地,给孩子洗手洗澡,也不一定需要使用肥皂香皂多次清洗,因为其缺点是显著减少了婴幼儿从环境中摄入身体所需的肠道菌群的机会啊!我们知道农村孩子一般长得比较结实,身体素质较好,不容易生病发烧感冒,这一点其实与农村生活环境中含有大量细菌同时又不像城里孩子过于讲究卫生有关。

明白了婴儿为啥喜欢吃手之后,我们也就可以很容易明白为啥小孩喜欢玩土、玩泥巴了,其原因就是孩子在玩土的过程中,身体与土壤中的细菌不断接触,部分细菌就会或多或少进入体内,并定居在肠道形成稳定的【肠道菌群】,发挥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功能。因此,小孩玩土身上脏一些,不是问题,拍拍干净就是了;反之,如果不让孩子玩土的话,孩子就失去了很多和土壤细菌接触的机会,长此以往对于孩子的身体健康是不利的。

说到【肠道菌群】,我们再说一说【水土不服】的道理吧。其实原因很简单,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的道理就是哪个地方的水土就具有这些地方的菌群结构特征,长期生活在这一方水土的人,他们的【肠道菌群】中就形成了对于这一方水土所对应的菌群模式和结构特征的永久性记忆。对于远离故土的人们来说,所谓的【思乡心切】、【故土难离】,实际上就是人体的【肠道菌群】在呼唤着对于故乡、家乡饮食(文化)的记忆。这个时候,只要用水冲泡一杯从老家带过来的泥土,这种【思乡心切】的欲望就可以很快被满足了,因为老家泥土中的菌群进入到人体的肠道后,让人体能够感觉到了故乡的信息啊。而且,能够吃到老家口味的饭菜,【肠道菌群】中负责家乡记忆的菌群也会被强化一次,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说,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很有意思的安排。我们看不懂婴儿吃手,呵斥孩子停止那样做,殊不知孩子的那些行为其实就是孩子体内的肠道菌群希望得到更多的多样性菌群和肠道微生态环境的有益补充啊!细菌也即【菌脑】或称【心脑】,没有语言,不会说话,可是却在通过种种行为不断地影响着我们人类的思想意识和行为甚至精神情绪。我们人类肉眼所看得见的,不一定都是对的或者是错的,最主要的还在于是否愿意以及如何正确地去理解这一切现象背后的原理与原委。只有真正地弄清楚了这些道理之后,人类在地球上的存在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换言之,之所以有人类,可能还真是造物主希望通过创造人类,并让人类理解自然界以及人类本身,同时反过来证明自己的伟大吧,但是是否会和科幻电影《普罗米修斯》中所说的一样呢?我还不清楚,只有拜托各位自己去领悟了,毕竟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人的想法啊,呵呵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692-745095.html

上一篇:【新概念医学(NCM)】可以出生啦——‘脑死亡’需要重新定义
下一篇:阑尾是人体内非常有用的【活疫苗】器官(CZ)
收藏 IP: 182.46.6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1 10: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