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岗(CZ)的博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cgweb 脑损伤与脑保护;神经认知;生物信息;蛋白质组;辐射损伤与防护

博文

周末继续参会学习,以免知识滑坡和思路退化——中国解剖学会组胚分会2019学术年会

已有 1358 次阅读 2019-7-21 09:26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看表情的话贴微信——周末继续参会学习,以免知识滑坡和思路退化[拳头][拳头][拳头]中国解剖学会组胚分会2019学术年会[强][强][强]1992-1995、1995-1998我分别在第四军医大学和第三军医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时候,专业方向就是组织胚胎学,两位敬爱的导师即苏慧慈教授和蔡文琴教授给予我极大的支持和关照。如果没有恩师的指导、指点与提携,我的科学研究很难获得持续发展。当然,后来在军事医学科学院贺福初院士(复旦校友)实验室接受博士后专业训练,进一步恶补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初步形成了交叉交叉的综合优势。2001年初开始创建自己的实验室,先后进行了分子神经生物学、特殊环境生理学(低氧等)、生物电磁学(电磁辐射损伤与防护)、新药研发(生物药)研究之后,从2012-2013开始新的转型,大逆转跨入肠道菌群与慢病防控的研究领域,使用自己甘当小白鼠🐭,最终发现“饥饿源于菌群”并提出“菌心说”学说,认识到人体(消化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肠道菌群”的“容器”,不仅为中医的“藏象学说”以及“脏腑理论”提供了来自于现代生物学和生命科学的支撑,而且更促进我提出了“菌心进化论”、“菌脑双心论”和“双脑论”的新理念,即“菌脑管吃,人脑管思”。于是,对于地球上36亿年以来的生命起源与进化历史与脉络,我们的科学思路正在变得逐渐清晰起来,原来,地球生命过程很可能是一种从物质通过意识走向精神的过程,表现为物质域、生命域、精神域的步进式发展,令人不得不赞叹自然界的伟大[强][强][强]就我个人而言,回顾前半生的来时的路,虽然貌似顺利,然而却也存在多种坎坷,尤其是在提出和创立“菌心说”学说的过程中,面临了巨大的、前所未有的压力、挑战甚至严重打击。然而,多年的科学训练和党的教育,让我能够在“不忘初心”的理念下,持续追求科学真理,一定要弄清楚“为什么要有生命”、“为什么要有人类”这样的关键科学问题,并给后人留下新的进步的科学阶梯,从而体现出我们这一代科技工作者在人类科学发展历史上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作用,让后人的发展更顺利、更流畅[拳头][拳头][拳头]张成岗[玫瑰]菌心说+双脑论,2019.7.21


这个题目值得我后半生倾力研究去回答:“人脑”是从“肠脑·菌脑”进化过来的吗?[偷笑][偷笑][偷笑]前者是“意识脑”和“精神脑”、后者是“物质脑”...为什么自然界要这样来设计人类呢?[拥抱][拥抱][拥抱]


题目  使用“共生进化”的观点分析肠道菌群与宿主消化道结构和功能的相关性


摘要  动物和人体的胚胎发育是在宿主基因组DNA指令系统控制下的自主发育过程,为出生后宿主适应自然界的生存环境做好准备。然而,不论是卵生动物还是胎生动物,以出生后个体与环境接触的时间点进行划分,在该时间点之前的宿主发育是自主发育,宿主的营养物质来源分别是储存在卵中的营养物质和来自于母体子宫通过脐带向胎儿提供的营养;而在该时间点之后的发育过程中,宿主则必须适应环境中的微生物,尤其是与宿主共生终生的微生物,而其中最重要的则是肠道菌群。由于在此前的大量研究显示“饥饿源于菌群”,我们形成了“菌心进化论”的新观点,即认为自然界在“设计”动物和人体的时候,有可能是通过“预留”胃肠道、并且向其中“接种”和“接纳”肠道菌群,并通过与宿主共生的肠道菌群对胃肠道黏膜的分解破坏作用向宿主赋予“饥饿感”,驱动宿主摄食,从而确保了宿主和肠道菌群均可从食物中获得营养而生存。由于已知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含有大量肠道菌群,因此,结合“饥饿源于菌群”的新发现,我们认为有必要从宿主胃肠道的组织结构与解剖特点以及宿主与共生微生物尤其是肠道菌群进行结构与功能密切关联的角度出发,系统深入研究人体和动物胃肠道以及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与功能设计,尤其是不同区段消化道与相应部位肠道菌群种类以及数量的相关性,例如不同区段消化道的肠道菌群是如何向宿主大脑传递何种饥饿(摄食)信号,从而为把胃肠道从结构解剖学发展到功能解剖学提供参考依据,有助于促进宿主的组织胚胎学和(消化道)解剖学的研究推向新阶段。

关键词  胚胎发育;组织学;胚胎学;解剖学;消化道;胃肠道;肠道菌群;饥饿源于菌群;菌心说


IMG_20190721_092556.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692-1190445.html

上一篇:[转载]肠•菌讲堂 | 张成岗:肠道菌群有可能为人类编码饥饿基因
下一篇:[转载]植物进化经历了什么阶段?
收藏 IP: 219.149.22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4 15: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