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岗(CZ)的博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cgweb 脑损伤与脑保护;神经认知;生物信息;蛋白质组;辐射损伤与防护

博文

[转载]新皮质是进化程度较高级的皮质。是哺乳动物大脑皮质的大部分,...,与一些高等功能如知觉、运动指令的产生、空间推理、意识及

已有 1937 次阅读 2019-6-10 21:21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6%B0%E7%9A%AE%E8%B4%A8/2776619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审核 。

新皮质是进化程度较高级的皮质。是哺乳动物大脑皮质的大部分,在脑半球顶层,大约2~4毫米厚,分为六层。与一些高等功能如知觉、运动指令的产生、空间推理、意识及人类语言有关系。

  • 中文名

  • 新皮质

  • 外文名

  • neocortex

目录

  1. 1 大脑皮质:

  2. 2 古皮质:

  3. 3 旧皮质:

  4. 4 新皮质的形态学结构及其分类:

  5. 5 解剖结构:

大脑皮质:

大脑皮质覆盖于大脑两半球的灰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由神经元、神经纤维及神经胶质构成。人类大脑皮质上有大量的皱起,称为回,回间的浅隙称为沟,深而宽的沟称为裂。沟回的面积增加了皮质的面积。大脑皮质表面分为五叶——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和边缘叶。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在系统发生上出现较晚,称为新皮质,边缘叶发生较早,称为旧皮质。大脑皮质从外到内分为六层:分子层、外颗粒层、锥体细胞层、内颗粒层、节细胞层、多型细胞层,它们由不同类型的神经细胞组成,其中颗粒细胞接受感觉信号,锥体细胞传递运动信息。

古皮质:

古皮质是进化程度最古老的皮质。包括形成海马和齿状回的皮质。[1]

旧皮质:

旧皮质是进化程度较古老的皮质。是组成嗅脑的皮质。和古皮质一起称为边缘皮质,又与其有密切关系的扁桃核、中隔核和丘脑下部合起来称为大脑边缘系统。

新皮质的形态学结构及其分类:

新皮质是在进化过程中出现最晚的大脑皮质。占据大脑半球表面的绝大部分,在细胞构筑上为典型的6层结构,又称同型皮质,是整个机体的最高调节中枢。在哺乳动物中,等级越高,新皮质越发达。新皮质按部位和功能分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额叶主要与运动有关,顶叶与感觉有关,枕叶和颞叶分别为视觉和听觉中枢。

解剖结构:

1、新皮质:

端脑表面所覆盖的灰质称为大脑皮质,也即新皮质。依据进化,大脑皮质分为古皮质(archeocortex)、旧皮质(paleocortex)和新皮质。古皮质与旧皮质与嗅觉有关,总称为嗅脑。在哺乳动物中,等级愈高,新皮质愈发达。古、旧皮质是三层的皮质,而新皮质则发展成为六层。由于人类新皮质的高度发达,它约占据全部皮质的96%。大脑皮质各区的厚度也不尽同,如中央前回为4.5毫米,枕叶的视区仅有1.5毫米。组成皮质各层的神经细胞的大小、形态和密度也不相同。人类胚胎7~9个月时,皮质各部皆为六层。因此,将六层型的皮质可视为基本型,成人皮质大部分保持这种类型。

2、大脑皮质:

大脑皮质是一层灰质,构成大脑半球的沟和回的表层,是脑最重要的部分,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人脑皮质的体积约300立方厘米,总面积约2200平方厘米。其中,1/3露于表面,2/3位于沟壁和沟底。皮质的平均厚度为2.5毫米,中央前回最厚,约有4.5毫米,而在枕极的皮质最薄,约为1.5毫米。在大脑皮质里有两种主要成分,一种是细胞,其中包括神经元的胞体和神经胶质;另外一种是神经纤维。

3、古皮质:

古皮质属于异源皮质(allocor-tex),只见于海马结构,基本由三层细胞组成。海马结构是大脑半球皮质内侧缘的部分。由于新皮质的极度发展,把此部皮质推向大脑半球的内侧面。它在海马裂和脉络裂之间,随颞叶的发展弯向下,再转向前,自室间孔到侧脑室下角的尖端,构成弓形灰质区,包括胼胝体上回、束状回、齿状回、海马、下脚和海马回钩的一部分。

4、旧皮质:

旧皮质包括前梨状区和内嗅区,也属于异源皮质(allocortex),基本上也由三层细胞组成。但是,在许多区域出现亚层,形成类似同源皮质(isocortex)的六层,而皮质中的细胞类型则较少,如高尔基Ⅱ型细胞比新皮质相差很多。

词条标签:

  • 非生物  医学术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692-1184201.html

上一篇:[转载]旧皮质是进化程度较古老的皮质。是组成嗅脑的皮质。
下一篇:[转载]记忆与学习:学习是个体后天与环境接触、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变化的过程。记忆是学习的认知侧面,一般分识记、保持和重现三个过
收藏 IP: 123.119.20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7: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