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岗(CZ)的博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cgweb 脑损伤与脑保护;神经认知;生物信息;蛋白质组;辐射损伤与防护

博文

[转载]石头剪刀布——(猜拳游戏) 游戏规则中,石头克剪刀,剪刀克布,布克石头。

已有 5177 次阅读 2019-4-16 23:0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F%B3%E5%A4%B4%E5%89%AA%E5%88%80%E5%B8%83/8665366?fr=aladdin


石头、剪刀、布”是猜拳的一种,两人玩,起源于中国,然后传到日本、韩国等地,随着亚欧贸易的不断发展传到了欧洲,到了近现代逐渐发展到世界。

游戏规则中,石头克剪刀,剪刀克布,布克石头。

  • 中文名

  • 石头剪刀布

  • 起    源

  • 中国

  • 文献记载

  • 全唐诗

  • 别    名

  • “猜-丁-壳!”

目录

  1. 1 起源发展

  2. 2 文献记载

  3. 3 别名信息

  4. 4 用途趣闻

  5. 5 心理分析

  6. 6 制胜策略

  7.  中国

  8.  国外

  9. 7 学术研究

起源发展

编辑

石头、剪子、布”是一种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广泛流传的手技游戏,有时跟“掷硬币”、“掷骰子”有相同的功能,就是用来产生随机结果以作决策。但有时它并不随机,因为游戏者可以根据经验,判断对手的手法。

它发源于中国人发明的猜拳游戏,中国从汉代就有猜拳游戏,而其他

石头剪刀布游戏

石头剪刀布游戏(20张)

 国家都没有产生这种游戏的土壤和相关历史。然后传到日本,韩国等地,随着亚欧贸易的不断发展它传到了欧洲,到了近现代逐渐世界。在与亚洲交往之前,西方根本就没有任何有关“石头、剪刀、布”的记载。19世纪后期的西方的作家在提到它的时候明确说明这是一种亚洲游戏。

文献记载

编辑

“石头、剪刀、布”作为猜拳的一种,在中国早有文献记载。《全唐诗》录诗《招手令》,以用比喻手法生动描绘了类似的游戏。根据明人谢肇浙所撰的《五杂组》一书,猜拳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汉朝的手势令。明李日华《六研斋笔记》载云:“俗饮,以手指屈伸相搏,谓之豁拳,又名豁指头。”在明清小说中,记载更多。《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写云:“彼此有了三分酒,便猜拳赢唱小曲儿。”《水浒传》第一百零九回写云:“猜拳豁指头,大碗价吃酒。”清朝人赵翼有诗云“老拳轰拇阵,谜语斗阄戏”。按照明朝人谢肇淛所写的《五杂俎》这本书,猜拳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汉朝的手势令。

别名信息

编辑

中国人一般都叫“石头、剪刀、布”.而日本人则叫做“石头、剪刀、纸”,与美洲、欧洲的叫法相近。这个事实说明“石头、剪刀、纸”是由中国传到日本,然后由日本在19世纪传入欧美的。台湾人的台语式玩法,也是以纸代替布,与日本较近。

在中国其称呼也不尽相同:

北京人说:“猜-丁-壳!”;

天津人说:“砸-剪子-包”或“锛-铰-裹!”;

唐山人说:“嘿一喽一喽!”;

西安人说:“猜(四声)-咚(二声)-嗤(轻声)!”;

杭州人说:“秦(二声)-宗(一声)-绑(4声);

莆田人说:“沟叻推哟啵”;

河北邯郸人(农村):"起-蹦-起";这是用脚玩的口诀,几个人站着围成一圈,口诀喊到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双脚起 跳,落地时如果两脚叉开代表布,两脚并拢代表石头,两脚一前一后代表剪刀.

河南人说:“锤-包-锤”;

东北人说:“定(四声)岗(三声或四声)锤(二声)”由于东北各地区方言也不同所以第二个字多种读音;

安徽皖北说:“赛-宝-跌(长音)-赛”;

山东胶东说:“剪子-包袱-锤”;

广州人说:猜澄鋹;程寻切

江西人说:懂-切

香港:包、剪、揼;

台湾:剪刀、石头、布。

宁波:机到-剖觉-潘

湖南人:铜头-剪刀-布

潮汕人:欧-罗-宋

镇江丹阳人:茄-中-茄。

海南人说:竟 敢 cei(二声)

无锡人:划楼cei(二声)

用途趣闻

编辑

很多情况下,如“飞盘争夺赛”运动中或“大学辩论赛”赛场上,规则规定用“石头、剪子、布”来决定那一队伍先发。“石头、剪子、布”还在实况角色扮演游戏中起到决定随机结果的作用,因为“石头、剪子、布”不需要任何道具。

石头、剪刀、布的比赛偶尔在不同地方举行。在日本,这类比赛常常出现在电视综艺节目,特别是明星之间的比赛。石头、剪刀、布也用来做广告来争取观众参与游戏。自2002年起国际“石头、剪刀、布”协会制定一系列用于国际比赛的规则,举行年度国际性世界冠军赛,还有常年举办很多地区性和全国性的活动。

为了在比赛中胜出,游戏者总结出很多有趣的战略。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剪刀战略”,成功的案例:2005年,这种战略使得克里斯蒂拍卖行赢得了价值一千万英镑的交易。那一年,一名日本艺术收藏家想拍卖一幅印象派大师画作,克里斯蒂和竞争对手苏富比拍卖行都想获得这幅佳作的拍卖权。这让日本收藏家左右为难,最后,他想出了一个妙招——让这两家拍卖行以剪刀、石头、布游戏决出胜负。克里斯蒂拍卖行向员工寻求意见,后来,他们接受了公司一位主管11岁女儿的建议,选择出剪刀。这位小女孩平素十分喜爱这种游戏,她煞有介事地解释说:“因为每个人都以为你会出石头。”果不出小女孩所料,苏富比果然以为克里斯蒂想要出石头,结果选择出布,没想到克里斯蒂棋高一着,出的却是剪刀,苏富比就这样无奈地退出竞争。

心理分析

编辑

石头剪刀布还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

喜欢出“石头”——适应能力强;具有攻击性

喜欢出“布”——控制欲比较强,擅于酬际,往往容易取得财富。

喜欢出“剪刀”——缺乏安全感

“石头剪刀布”其实是个心理游戏,尤其是第一次出拳的时候,和心理性格的关系很大。每个人都有出拳的偏好,喜欢出“石头”的人通常具有攻击性,做事情习惯有挑战性。出“布”的人则控制欲比较强,一般都是当领导的人。“剪刀”具有破坏力,说明这个人缺乏安全感,自我保护意识很强。

另外,有些学心理的分析:出布的时候人心情最为放松,出石头的话人心情最为紧张,由于游戏带有竞争性,人心情往往紧张,所以出石头的概率大。

制胜策略

编辑

中国

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和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预印本网站上发表研究报告(PDF),他们通过实验发现了石头剪刀布的一个制胜策略。研究人员招募了360名学生,将他们分成六组,随机配对玩300轮石头剪刀布游戏,在每一轮中获胜的学生将会获得少量人民币奖励。通过观察学生使用的策略,他们发现了获胜者或失利者习惯使用的游戏策略:如果你是输家,下一轮换用能打败对手的出手;如果你是赢家,下一轮不要再使用原来的出手。也就是说,你用石头打败了对手的剪刀,那么下一轮你不能再出石头,而应该出剪刀,因为对方很有可能会出布。 [1] 

(注:更多制胜策略内容还可翻阅参考资料: [1]  

国外

美科普作家揭“石头剪子布”胜出秘诀

美国知名科普作家威廉·庞德斯通近日建议,在“石头剪子布”的游戏中,要赢男生最好出布,要赢女生最好出石头。当一道选择题有4个选项时,B最有可能是正确答案;有5个选项时,E最有可能是正确答案。

通在调查加拿大多伦多“世界剪刀石头布学会”的男会员后发现,男性猜拳时最常出石头,接着是布,然后才是剪刀。石头是最具侵略性的选择,男性生气时最倾向于出石头。

庞德斯通指出,如果是一盘决胜负,那多数男生会出石头,女生则爱出剪刀。如果猜拳前,你暗示对手出拳要快不能多想,那被逼急的男对手通常会出石头。

“逆向心理学”也是在猜拳中决胜的招式。可以先向对方预告自己要出什么,接下来只要你如所说的出招,那你就很容易赢得胜利。因为大部分人都会认为,先喊出的答案都是虚晃一招,出的肯定和喊的不一样。 [2] 

学术研究

编辑

浙江大学实验社会科学实验室王志坚研究员、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许彬教授和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周海军研究员,开始这项基于“石头剪刀布”模型的实证研究。

实验共招募360名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志愿者参加,分成12组,让大学生们对着电脑做“石头剪刀布”游戏,在线进行为期300轮的两两随机配对的“石头剪刀布”博弈。

这项研究旨在揭示“石头剪刀布”中的宏观周期现象与微观行为基础。研究发现,在宏观尺度下,对于不同激励参数,社会系统普遍存在持续的周期循环现象;而在微观层面,个体行为则存在一种隐藏的模式:在一定情况下,赢了会更多选择保留刚刚获胜的策略,输则更多按照“石头剪刀布”的名称顺序变动,而平的则按照“石头布剪刀”这样的反方向顺序变动。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认为,这项研究是对人们玩“石头剪刀布”的方法的第一次大规模测量,测量揭示了隐藏的行为模式,聪明的人可以利用这个模式来提高自己的胜算。

2015年,这项基于“石头剪刀布”模型的实证研究入选了“麻省理工学院科技评论2014年度最优”,成为了中国首次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社科领域成果。 [3]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词条图片

词条图片(3)

石头剪刀布游戏

石头剪刀布游戏(20)

解读词条背后的知识

一本正经说历史 历史发烧友

剪刀·石头·布的历史密码:古人博弈智慧的完美体现

这项游戏普及率很高,在全国各地也都有不同的叫法。北京人叫“cei丁壳”,上海人叫“猜咚猜”,成都人叫“实拳儿”,西安人叫“猜咚吃”,天津叫“笨桥裹”,长春人叫“竞钢浪锤”,杭州人叫“琴棕绷”,广州人叫“包剪揼”。

2018-03-2198阅读1726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692-1173736.html

上一篇:[转载]我们实验室新发表的重要论文:双脑模型假说—由肠道菌群微生态构建的“菌脑”可能是人体对物质记忆的“第二大脑”
下一篇:人类文明看起来可能可以使用 第三操作系统(OS/3) 来表征了
收藏 IP: 123.113.23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0: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