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岗(CZ)的博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cgweb 脑损伤与脑保护;神经认知;生物信息;蛋白质组;辐射损伤与防护

博文

消化道疾病可通过纠正肠道菌群异常而改善

已有 1739 次阅读 2018-3-27 20:46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2018_张成岗:消化道疾病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_《内蒙古保健》.pdf


消化道疾病可通过纠正肠道菌群异常而改善


张成岗,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越来越丰富,人们对于食物的选择越来越趋于多样化,通常也不会出现以前由于食物短缺和不足而导致的饥饿和营养不良的情况,按理说人们的身体应该越来越健康;然而,由于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所导致的慢性病尤其是消化道疾病,反而也有逆势而上的增加趋势,提示我们这些医学科技工作者和医护人员以及公众需要重视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防控措施了。

众所周知,“吃五谷,得百病”,这句话作为生活常识,充分说明了包括消化道疾病在内的慢性病,应该是与日常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的。口腔溃疡、口舌生疮、老胃病、胃溃疡、弥漫性胃炎、炎症性肠病、便秘、腹泻等,也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消化道疾病问题。另如口臭、排气放屁以及大便比较臭等情况,也比较常见,往往与肠道菌群易位生长有关。很多胃溃疡、胃炎患者在医院能够查出幽门螺旋杆菌(Hp)异常,通过及时治疗能够康复,提示胃肠道中的菌群微生态系统和消化道疾病是密切相关的。然而,通常在60-70%的正常人消化道中,也有Hp的存在,所以究竟是Hp与胃炎之间究竟是相关性还是因果性,尚需进一步研究,但是,毋庸质疑的是,消化道疾病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得到重视,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分别从各自的知识体系中,对此方面的内容有所研究、描述,并提供了有价值的解决方案,为消化道疾病的防治带来了希望。

无独有偶,随着我们实验室近年来深入开展肠道菌群与慢性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以来,结合我们自己的亲身体验,以及联合多家医院开展临床验证研究,最终获得了一系列非常意外的发现,有望对于包括消化道疾病在内的多种慢性病的显著改善,提供参考方案。具体而言,我们的研究是从生物学以及动物学角度切入的,即人体和动物都具有消化道,在消化道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构成了肠道菌群的微生态体系,这是已知的事实。然而,通过对这些微生物与人体进行共生的“动机(motivation)”进行深入分析和认真思考,最终经过大量研究之后,我们却意外地发现,这些共生于人体消化道中的微生物菌群,在进行自我繁殖后代的时候,会通过直接分解、破坏人体胃肠道黏膜获取碳源和氮源,以便在人体胃肠道完成这些肠道菌群的子代的发育过程,并通过直肠排除出体外,回到自然界,去寻找下一个宿主进行共生。换言之,人体(和动物)的消化道,事实上可以认为是肠道菌群繁殖后代的场所,这些共生于人体胃肠道的菌群,在能量需求推动生物化学反应的驱动下,在繁殖自身后代的过程中,向人体(和动物)传递了需要摄食的“饥饿感”,即“饥饿源于菌群”,而这个过程就发生在消化道。为了防止菌群对于胃肠道黏膜的破坏,人体就不得不摄食,使用食物来防止肠道菌群对人体胃肠道黏膜的破坏作用。当人体摄食之后,肠道菌群转而攻击食物,而不再攻击人体胃肠道黏膜,从而表现为吃饭这个过程。因此,我们的这个研究能够很好地解释“人为什么要吃饭”这个基本的生活现象。相应地,如果由于经常不按时吃饭、不按照正常生活规律作息的话,就会导致肠道菌群出现异常,那么这些肠道菌群就很容易破坏人体胃肠道黏膜,表现为胃炎、肠炎等消化道疾病问题,正常的菌群微生态平衡就会被打破,口腔的微生物异常诱发口腔溃疡,肠道粘膜破坏导致菌群失衡、甚至痢疾杆菌感染而导致腹泻等现象。如果这些异常的肠道菌群微生态系统得不到改善和纠正的话,那么,就会逐渐形成慢性病的“病根”,即便在正常吃饭、甚至是特别注意营养均衡的情况下,这些导致慢性病的异常菌群也会得到繁殖,而导致人体持续发病,从而表现为慢性病迁延不愈的现象,即“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由此可见,“吃五谷,得百病”的原因实际上是由于人体消化道共生的肠道菌群的异常所致,随着一日三餐的进行,这些异常的肠道菌群就会持续产生不利于健康的代谢产物,从肠道被吸收进入体内而导致慢性病,在便秘的情况下,问题将会更加严重,尤其是很多老年人往往由于便秘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与古人所说的“粪毒入血,百病蜂起”的道理是一致的。因此,通过科学、合理、安全、有效的方式,改善和纠正这些异常的肠道菌群,就成了慢性病防控的关键所在。在古代道家进行辟谷养生获得良好健康的启发下,我们实验室证明使用由多种天然植物多糖和膳食纤维组成的益生元食品,给肠道菌群提供能量,人体即可减少和消除饥饿感,可以连续7-14天只喝水不吃饭,正常工作和生活,即形成了可推广使用的“柔性辟谷”技术,除过体重获得生理性下降之外,胃肠道的炎症也能够得到显著改善。通过宏基因组测序发现,异常的肠道菌群也能够通过柔性辟谷技术得到显著改善。究其原因,在为期一周的柔性辟谷期间,肠道菌群的繁殖得到有效控制,人体免疫力趋于增强,对肠道菌群进行正向选择,将有利于人体健康的肠道菌群保留、不利于人体健康的肠道菌群被人体排出体外,从而加速了肠道菌群从异常状态向正常健康状态的重建过程,而且表现出来协助改善超重、肥胖相关慢性病症状例如“三高”、荨麻疹等的良好效果,已经在《军事医学》、《中国食物与营养》等期刊发表了系列论文。

综上所述,一旦认识到消化道疾病源于肠道菌群的异常、紊乱和失衡,那么,通过上述柔性辟谷技术以及其他技术例如益生菌等进行纠正,促进人体肠道菌群微生态回归健康状态,就会逐渐远离慢性病风险了。当然,如果要获得长期的健康状态,还是一定要做到“管住嘴,迈开腿”,拥有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类似于古人所说的“不妄劳作”,远离烟酒,按时作息,尽可能减少抗生素等破坏微生物菌群的使用,就会逐渐远离慢性病的困扰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692-1105978.html

上一篇:Power of the nature... but what is the motivation?
下一篇:菌心学说——人体的三套操作系统及其相互作用
收藏 IP: 123.113.23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4: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