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岗(CZ)的博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cgweb 脑损伤与脑保护;神经认知;生物信息;蛋白质组;辐射损伤与防护

博文

关于加速促进我国“慢病防控与健康工程”项目实施的思考与建议

已有 1507 次阅读 2017-1-17 11:05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关于加速促进我国“慢病防控与健康工程”

项目实施的思考与建议

张成岗,军事医学科学院二所,2017年1月17日

微信号:junxinxueshuo(“菌心学说”的汉语拼音)


说明:由于我们研究发现“饥饿源于菌群”、“慢病源于菌群”,而且证明通过纠正导致慢病的病根即异常菌群之后,即可显著改善慢病症状,逐渐回归健康状态,提高健康水平,因此,欢迎对我们实验室提出的“新医学”理论和“菌心说”学说、“柔性辟谷”技术感兴趣的人员和机构开展联合研究,为早日实现“健康中国”做出贡献。



当前我国处于慢病防控形势异常严峻、健康管理需求异常迫切的时期,对医疗卫生相关机构、健康管理相关部门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急需寻找出有效的慢病防控与健康管理方案,协助公众走出慢病泥潭。然而,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努力,不仅表现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而且更重要的还需要新的健康管理技术、疾病诊疗技术,尤其是新的医学理论体系。近年来我们实验室在从事此方面研究过程中,陆续形成了一系列新的发现,有望从新的理论、方法与实践角度入手,为显著提升我国慢病防控与健康管理水平提供推动力,特此予以介绍,期待联合各方力量深入开展相关工作,促进“健康中国”的早日到来。

一、关于新的医学理论(体系)的介绍

众所周知,当前我国的医疗体系以西医为主、中医为辅,形成了慢病防控体系和健康管理方案。然而,在面对慢病高发、健康失控的态势下,我们在做好西医和中医联合防控慢病的同时,也必须考虑是否需要创建新的医学理论和体系,以便进一步提升我国的慢病防控与健康管理水平。无独有偶,经过多年来的长期研究,尤其是基于我们自身的身体进行研究和分析,结合国际上相关领域科学研究的发展与进步,我们实验室最终获得了一系列新的发现,认为在当前的严峻形势下,迫切需要重新认识人体的结构、慢病的起源,并发展出新的慢病防控方案,从而才有可能真正解决健康管理问题。

我们实验室的主要发现包括以下要点:人体是肉体、菌群、大脑组成的一个整体,形成了“身心灵·三位一体”的结构。其中,人的肉体作为载体和平台,支撑着菌群和大脑的生长、发育与功能实现。菌群是当人体出生之后,从环境获得并与人体终生共生存在,覆盖了皮肤、消化道、呼吸道以及泌尿生殖道等人体内外表面的所有区域。其中,与人体胃肠道黏膜共生的菌群系统构成了人的“内心(世界)”,与三方面的内容即“饥饿源于菌群、欲望源于菌群、心理源于菌群”密切相关,主导人的“情商”,而人的大脑则主导人的“智商”,同时主导人的精神、思想、意识、信仰等层面。对于人体而言,健康水平和状态取决于肉体、菌群以及大脑之间的交叉对话是否正常、合理和健康,最终分别表现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等三个层面。在此基础上,我们先后提出了“新医学理论、菌心说学说、碳源论观点、云医院实践”,为开展新的医学模式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我们实验室的主要发现之一是“饥饿源于菌群”,即人体每天一日三餐的饥饿感是由于肠道菌群繁殖需要碳源和氮源而攻击胃肠道黏膜、并通过脑肠轴传递给大脑所致。在每天一日三餐的时候,使用多糖和膳食纤维等人体不吸收的物质“喂饱菌群”之后,即可止饿,人体可以进入到连续7-14天或者更长时间不饿不食、只喝水、不吃饭、正常工作和生活的“柔性辟谷”状态,体重平均生理性下降5-10kg,超重、肥胖、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等症状显著改善,对于药物的需求也出现了显著减少,从而形成了可以显著改善慢病症状和健康水平的“柔性辟谷”技术。

在大量开展“柔性辟谷”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基础上,我们实验室又逐渐形成了新的认识,即“慢病源于菌群”而不是人体(基因)。当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人体肠道菌群发生紊乱之后,就陆续形成了慢病的“病根”,与人体共生而难以去除。由于大量药物只是对症治疗,并不能够改善或消除这些异常的菌群即“病根”,最终就形成了旷日持久的慢病高发状态,与日常所说的“吃五谷得百病”具有高度一致性。有趣的是,在大量实践过程中,我们通过宏基因组学研究发现,“柔性辟谷”技术显著促进了人体肠道菌群从异常和紊乱状态向健康状态的改善,即导致慢病的异常菌群(“病根”)得到了纠正,人体表现出从病理状态向健康状态的转变,例如通过“柔性辟谷”技术可以显著改善体重超重、“三高”、肠胃炎以及甲状腺结节等症状,说明我们的研究方向和思路是正确的。

在此基础上,我们正在进一步研究更多的慢病防控问题,例如身体慢病、心理慢病以及精神慢病,尤其是我们目前已有的结果发现,通过梳理和有效控制“身心灵·三位一体”之间的矛盾对立统一关系,有可能对于影响人体本身、心理本身以及精神本身的系列慢病将会形成新的系统的认识和解决方案,例如通过“柔性辟谷”技术能够有效促进人们放下对于“吃饭”和食物的纠结,并且有更多的时间来深入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以及更高级的精神层面的问题。

因此,总结起来,我们的研究指向这三个要点:(1)“饥饿源于菌群”——喂饱菌群即可止饿进入柔性辟谷状态,并持续表现出慢病症状改善和健康水平提升的效果。通俗地来说,传统观念中的“民以食为天”可望因此而升级为“菌以食为天,民以菌为先”的新认识。(2)“慢病源于菌群”——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肠道菌群紊乱形成慢病的病根。当通过柔性辟谷等技术减少或消除这些“病根(即异常菌群)”之后,慢病即可逐渐好转,健康能够逐渐回归。当然,除过柔性辟谷技术之外,目前也已经发展出不通过柔性辟谷技术也能够逐渐改善导致慢病的异常菌群的改善方式(虽然改善效果相对慢一些)。由此可见,“肠道菌群健康,人就健康”将逐渐成为慢病防控与健康管理领域的新主题。(3)“欲望源于菌群、心理源于菌群”——并与已知的“精神源于大脑”相互呼应和互动,对于在更大范围内进一步解决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提供了关键的科学入口。

关于上述医学理论体系,我们已经出版了146万字的专著《新医学·菌心说·云医院》。在此基础上,新的专著也正在撰写中,预计2017年出版。

由此可见,在慢病防控与健康管理方面,我们的重点需要逐渐转移并深化,并正在向新的医学理论、方法与实践体系持续发展和过渡之中。当前,在继续稳定目前基于西医和中医以及健康管理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努力,逐渐发展出新的慢病防控与健康管理模式,将是践行“健康中国”目标的重要举措。

二、通过“健康大讲堂”等科普宣传模式宣讲新的医学理论

显然,组织必要的力量,撰写“新医学”理论、“菌心说”学说、“柔性辟谷”技术相关的科普宣传材料,并在相关部门与机构的支持下,与各种相关的平台例如医院、学会、协会、科协、妇联等机构合作,进行新的医学理论的知识宣讲、科普介绍,让公众能够逐渐适应从新的视野和角度来重新看待慢病的起源与成因,理解关于“饥饿源于菌群”的基本原理以及柔性辟谷等技术的核心与要义,对于形成新的“医学观”和“健康观”十分重要,也是从科普、宣传、教育角度将慢病起源与健康管理理念深入人心的必要路径。毕竟,我们每个人并不是为了生病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只要我们能够理解并掌握“菌群健康,人就健康”的核心理念与操作技术,那么,公众就能够控制健康、远离慢病了。

三、组织小范围的健康体验和慢病改善活动

在宣讲上述新的医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的基础上,可通过学会、协会、科协、妇联、医院、卫生院等机构,组织小范围的健康体验和慢病改善活动,让公众能够得到健康实惠,体会到新的医学理论所能够带来的健康受益与幸福。在此过程中,我们实验室将积极协助和配合相关的机构和部门开展慢病防控与健康管理工作,促进健康回归。近年来,我们已经在多地组织类似活动,包括北京房山、山西运城、陕西白水、广东顺德、重庆等地,已经为大量人群带来了健康。

四、与相关医疗机构联合开展临床观察研究

鉴于新的医学理论体系已经逐渐成形,而且此前我们实验室已经联合国内多家医院开展了临床观察研究,结果良好,并已经陆续发表学术论文,而且部分医院也已经开设了柔性辟谷减重门诊,强烈支持了我们的“菌心说”学说和“柔性辟谷”技术的科学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意味着我们的理论、方法与实践体系已经可以进一步为公众健康服务了。

目前我们已经联合开展临床观察研究的医院包括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京东中美医院、陆军总医院、解放军307医院、解放军153医院等。2017年的合作名单还将进一步持续增加,因为只有通过与广大医护人员的互动并促进其认识到“慢病源于菌群”的新理念之后,我国的慢病高发态势才能够得到学术界的合力逆转。

五、总结经验并向国家相关部门汇报以便推广应用

显然,我国的慢病防控与健康管理事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持续推进和完善。就本文所说的内容而言,目前也只能是从一个新的角度进行思考,旨在为我国的慢病防控与健康管理事业探索新的道路。鉴于新的医学理论、方法与实践体系已经逐渐形成并完善,因此,及时总结以上内容并向卫计委等国家相关部门进行汇报,为“健康中国”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是每个从事医学科学研究的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毕竟“全民健康”是“中国梦”实现的必由之路。

六、参考文献

1.   张成岗. 新医学·菌心说·云医院.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6年10月, 146万字

2.   巩文静,黄清健,高大文,屈武斌,李志慧,卢一鸣,高艳,李培进,张成岗*. 柔性辟谷技术在青年人群体重控制中的应用. 军事医学, 2016, 40(8):651-656

3.   张成岗*. 人体微生态尤其是肠道微生态为新药研发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J].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6,30(7):703-713.

4.   张成岗*. 当前慢病防控困境迫切呼唤新医学和菌心说. 科技导报, 2015, 33(22):106-111.

5.   张成岗*. 青蒿素研发及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启示. 科技导报. 2015, 33(20):86-89

6.   黄清健,滕淑珍,高大文,董红霞,沙继斌,巩文静,李志慧,李培进,翟军,孙长青,王广舜,张成岗*. 灾害救援中柔性辟谷提高救援效率的应急方案. 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 2015,4(2):81-85

7.   张成岗. 介绍一个可能减少慢性病风险的办法. 农家书屋,2016年第4期,52-53. [科普]

8.   张成岗. 肠道菌群健康,人就健康. 农家书屋,2016年第3期,54-56. [科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692-1028125.html

上一篇:“慢病源于菌群”
下一篇:科学地预测我国慢病防控与健康管理事业提前到2019年前后实现
收藏 IP: 103.19.6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7: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