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寻斯行建(HC Sze)院士博士论文始末
斯行建,1900.2—1964.7,中国第一位古植物学博士,中国古植物学研究奠基人。1928年,民国政府派斯老到柏林研修古生物学,师从于当时国际著名的古植物学大家Walther Gothan教授。1931年,通过博士学位答辩后斯老直接取道瑞典,在斯德哥尔摩开展近2年的研究工作,完成三部书稿,1933年载誉归来。
回国后,斯老先后在清华、北大任教授后转入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当研究员的期间,发表了大量古植物学研究论文。新中国成立后,任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第一任所长,1955年当选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为中国的古植物学研究工作做出许多开创性贡献。然而,遗憾的是,好像我们没有哪位年轻后人看过他的博士论文,甚至连其内容都不知道,这一点我作为晚辈同行非常好奇。寻找斯行建的博士论文也成了我挥之不去的梦想。由于本人参加的德国项目有两年时间,岂能放过如此良机。另外,一直在编撰古植物学史孙启高博士,得知我访德,多次嘱托搜集斯老的留德信息。遂决心调查一下斯老当年在德国的这段历史,其博士论文为首要目标。
首先,国内很多说法都讲斯老是从“柏林大学”获得的博士学位。来到德国后我方知晓现在并没有“柏林大学”这个学校,历史上分分合合,加之几次战乱影响,现今的柏林洪堡大学(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柏林自由大学(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柏林工业大学(TU Berlin)都与当初的柏林大学有关。我联系了几个认识的德国古植物学教授,尽管有些已经退休,但他们都实在太“年轻”了,并不了解斯老的任何信息。这条最有希望的线断了,心中一片迷茫,该从哪里下手呢,开始寻找的路就如此不顺。
几经周折,终于通过合作者联系上了还在世的Gothan教授另外一位学生,Rudolf Daber教授。Daber教授为人清高,鲜与他人往来,现已年近90,最近身体状况一直不是很好。据他说,Gothan教授最先在普鲁士时期的Technischen Hochschule Charlottenburg任教,也就是后来的TU Berlin前身,所以斯老很可能是从TU Berlin 获得的学位,但由于没有直接打过交道,所以Daber教授对斯老的留德生活也并不知情。这条线也断了,不过却有了下一步目标,我心想TU Berlin图书馆或档案馆应该能有些线索。由于我的德语不好,所以和德国人的联系一直困难重重,只好先将追寻斯老博士论文一事暂时告一段落。
然而没想到几个月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为需找之路又燃起了希望。我所在的博物馆与市图书馆在一栋楼上,有一次和同事聊天料到此事,同事说可以到楼上的图书馆系统查一下,市图书馆的查询系统是全世界联网的,任何地方的书都可以查到,但只有德国范围之内的可以借阅。我和同事便去楼上的图书馆咨询前台,一遍一遍输入不同关键词尝试过后,几乎就在将要放弃的同时,突然屏幕上出现一线令人兴奋的信息:瑞士某图书馆收藏了斯老1931年发表的学位论文。我们根据这个线索继续查了德国的图书馆,竟然发现在柏林国家图书馆、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及莱比锡图书馆都有这本论文,并可以申请将论文邮寄过来。在德国,任何图书馆都提供邮寄借阅服务,只需要交2欧元的邮寄费即可。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
斯老的博士论文,1931年由上海国家地质研究所,作为国立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西文集刊第12号(Memoirs of the 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Geology, Academia Sinica, XII)正式发表。作者全名:Hsing-Chien Sze。题目:Beiträge zur liasischen Flora von China,全文系德文撰写,85页,附10幅图版 (附图1,封面扫描)。
收到邮寄来的斯老博士论文后,我惊奇的发现斯老在论文的前言中提到,他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及上海国立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的共同资助下完成的博士工作,还说论文是1930至31年间,在柏林普鲁士地质研究院古植物研究所撰写的(附图2,论文前言),并不是所谓的“柏林大学毕业”。更有趣的是,论文的最后一页斯老附了一个个人简历,简历中说自己是1900年2月10出生,而我们国内的很过斯老介绍都将其说成1901年3月出生,包括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网站的院士介绍里也是这样的,难道真是没有人看过斯老的博士论文吗?
之后,我又查了一下国内,发现几个图书馆都藏有这本书,不过大都没有标记学位论文。为什么我们不知道斯老的博士论文呢?我想大概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其一:有人或许看过,但不知道这就是斯老的博士论文。其二:斯老的论文用德文撰写,不少人不会德语,例如本人,即使看过,也不知所云,最多对比一下图版中的标本构造,以及其中拉丁文属种名称。其三:年代久远,物是人非,当年了解细节的人陆续乘鹤仙逝,我们这些后人慢慢荒忘了许多历史过程。我恍然开朗,但心又所怅,关心或不关心,斯老的博士论文就在那里,不卑不喜;寻找或不寻找,斯老的博士论文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追寻斯老博士论文之路前后半年多时间,始于迷茫,历经周折,最后却发现是无知、疏忽遮迷了眼睛。不过好歹也算是澄清了部分事实,总有些交代。接下来的目标是搜寻斯老的学籍信息,不过,我想那可能会是更加曲折和坎坷的历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23: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