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于至善--胡业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胡业生 唤醒人的悟性,开启人的智慧,提升人的思维能力,

博文

淮河文化研究

已有 2903 次阅读 2014-10-20 20:31 |个人分类:深度分析|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一、研究现状:淮河文化是国家文化寻根过程中安徽学者设计皖江文化、徽文化从文化结构整体性时,开始被学界关注的区域性文化。研究的方法和思路借鉴前两个文化研究经验,但研究的内容是先秦文化为主。与其他两大文化圈相比,淮河文化考古是研究的特色。     从成熟文化研究基础上开始,研究的路径是从面到线从整体到部分的研究。这种研究的路径一般是演绎法,因为学界对成长在淮河流域文化思想的内涵是确定的,解释论证的难度不大,换言之,研究没有挖掘出新的内在的、根本性的规律。把文化思想的过渡性融合性作为逻辑基础,所以,研究是一种解释性的。如何建构一套解释系统是研究者们一直关注的焦点。安徽学者系统梳理了经济开发史,江苏学者,以南京大学为首,出版一套诸子百家思想文库。研究者从一般性研究方法入手,揣测思想生长的精细和微观心理和社会因。

 在研究史料过程中,基于文化思想心理学视角和文献学视角为主。在文化研究中,由于习惯和历史等原因,淮河思想文化研究一直被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遮蔽。没有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是新生事物一般性规律。随着一批先秦文化出土挖掘,淮河文化的地位和价值开始被国内学者关注。尤其是双墩文化和禹墟文化的挖掘,淮河流域文明演进历史开始浮出水面。一批有重大考古价值的器皿、文字符号出土给研究带来权威的一手资料。阚续航、王吉怀等学者就各自主持的考古挖掘整理,揭示淮河文化是人类早期文明的重要源地存在客观的渊源的观点。这些观点受到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的专家们的肯定和认可。

淮河文明作为一种区域性的文明符合文明生长的内在规律,从文化本体论分析:淮河流域的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的一般性规律。但淮河文化的特性和属性本质到底如何界定呢?安徽学界陈立柱研究员对淮河文化的概念界定,引发一系列关于淮河文化一般性文化概念的思考,曹天生提出淮河文化本质特征是水为核心,文化现象围绕水产生。从认识论视角分析,把淮河文化概念作为文化研究的理性化、系统化研究的基础符合学界研究的一般性路径和习惯。也是对淮河文化的结构性和整体性特征作系统性思考之后提出的见解。这种见解的逻辑依据是思想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为了维护特定的历史阶段的私有制经济基础,统治阶级选择性吸收了儒家的内核建构出一套思想文化和制度来规劝人的思想,从而维护社会的秩序。见解的现实依据是淮河流域作为农业文明的生产方式为生存模式的地域生存样态与生存方式自然是分不开的。但水本身到底是一种中介、一种联系,还是思想承载者呢?水的特质能不能成为判断淮河文化的内在的本质特性呢?如果能,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是否坚实可靠呢?这个界定能否完全承担和证明淮河思想文化的理论解释力呢?

目前,淮河上游以信仰学院为首,成立淮河文明中心主要从人物史角度研究历史文化名人思想。淮河中游,阜阳师范学院成立皖北文化中心,主要研究社会变迁史和社会经济管理中制度设计的社会思想依据和心理依据。淮河下游地区的山东科研机构和学者重点研究区域灾难史和抗争史,运河文化、交通水利史研究中,关涉思想研究比较零散。

 二、本课题研究的方向和内容设计:

1.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淮河流域思想文化的是如何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核心观点的针对何种生存困境提出的,如何获得认可的,在认可过程中如何被内化为行为规则的,规则的依据是如何被发现的。社会发展中,思想争鸣中思想文化之间和内部如何联系的?联系的一般性规律内容和规律的作用条件以及条件机制内容。

2.研究方法:

一般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体方法(1)历史研究法。考察历史上淮河流域思想文化的内涵、历史流变过程和思想文化形成要素机制。(2)比较研究法。对思想文化的内涵形成机制的差异与联系,分析思想文化的一般性规律。(3)思想试验法。通过访谈和口述史研究,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挖掘思想文化主体内在心理结构和一般性规律。(4)诠释学法。文献研究后,分析思想家思想文而化之的过程,应对生存困境的机制。

3.研究路线:

(1)以道家、儒家、墨家、法家为代表的淮河流域的思想与淮河流域社会变迁中存在怎样的社会关联性、因果性,通过关系研究为研究深入思考的起点,推理思想融合一般规律。

(2)重点探究这些思想对区域文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如何发挥对人的塑形作用的。

(3)研究各家思想又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区域思想文化发  展过程中内在矛盾的特性以及发展的流变到底存在的规律性,为了深度挖掘民族思想形成过程内在机制和一般性规律。

(4)从思想形成的要素入手分析,思想与问题之间辩证关系为线索,分析各家思想的内在要素、结构、机制、矛盾、生成路径。

三.研究视角:

   1.从蚌埠挖掘出土的刻划符号和器皿入手,逆推技术和语言背后的设计逻辑和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社会困境,以及核心的思想与思想之间的关系,主要在考古学和文化社会学视角分析。

2.从现有的对各家思想文献记载分析各家思想的不同时期各自发展的决定性要素,重点分析各家思想变化的内在矛盾的对立与统一性问题,比较思想文化变化的规律,主要从哲学和科学两个维度开展研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出土的文物开展测试研究,寻找思想文化的形成的认知能力、社会基础和科学依据。通过思想文化科学性分析,研究思想文化理论价值、实践价值。

3.以生长在淮河流域诸子百家的思想生长过程中决定性要素和矛盾规律 研究淮河流域思想文化的内生和外生路径,研究淮河文化生长的路径和演变规律。

 

 四.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 思想文化研究一直是精神意识和理论研究的灵魂,淮河思想文化研究出于文献研究和思想演绎层面。学界对思想生长过程参与生长的要素、变量、机制和内在规律少有系统性研究。本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使用参与体验内省和访谈研究结合,交叉研究相互验证,把自然科学研究和思想实验法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思考推理分析。

 本研究的难点是思想文化生长规律定性问题,原因是这种因果性研究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关系难以把握。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本研究主要从从现有新出土文物、器皿、铭文等符号入手,结合地方志文献资料,论证思想文化生长和发展的规律。其次,课题组通过区域思想文化体验式和参与式的感受以及口述史等研究方法研究区域思想文化的心理结构,把思想试验和文化研究结合思考内在机制。系统分析出思想生长的内在规律与区域环境内在关联性。分析区域文化思想教化下的心理结构和价值取向性格特点。为区域思想文化的内在规律与人性塑形提出理论化、系统化的理论分析。

2.应用价值

 在中国发展的特定历史时期,如何挖掘文化的内在生长规律用文化指导社会形成思想文化的自觉意识,用文化和思想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成为时代的迫切的要求。依法治国思想和科技治国的思想,和谐社会建构都能从淮河流域思想家理论和思想中找到历史渊源。 为了让淮河文化更好服务社会实践,探究优秀传统思想文化指导实践,前提就是要深刻把握思想文化生长变化规律。用优秀文化基因影响社会,尤其是培养民族文化文化自信,和探究文化思想指导实践的自觉意识,契合思想和制度一体化设计的科学路径,拓展本研究承载的成果的功能和价值。研究是对淮河流域思想文化生长过程中对淮河民众应对生存困境中理性思考和智慧的系统的分析和论证,对于研究区域文化具有一定的学术借鉴价值。在研究内容方面,关注民众的思想和文化心理,为提升民众文化思想自觉意识和深度反思自己的精神世界提供方法论借鉴。就价值论而言,可以帮助民众反观内心和价值背后的多元化影响的一般性规律,为自我教化自我启蒙提供认识视角。从实践论而言,帮助民众在文化学习中如何吸收有价值的思想提升思维能力改善思维模式具有一定的价值。文艺座谈会,新一届中央领导对文化的内涵提出更高的要求,依法治理国家成为未来社会指导的方向,淮河文化底蕴中那些思想文化承载的价值可以与时代契合?为民族提供正能量,需要文化软实力为依托,课题组将围绕思想文化的内涵和内化关系深度拓展研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486-837240.html

上一篇:人到底有几性?
下一篇:在东大的日子
收藏 IP: 122.92.146.*| 热度|

1 尤明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3: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