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有点标新立异,请耐心读完全文再发表高见。
----------------------------------------
很多人都把应试教育归咎于高考制度,甚至有人提倡取缔高考,果真如此的话,高校如何选拔人才?大学入学的标准如何确定?我们一个劲地高喊教育改革,也做了很多改革,可为什么改变不了应试教育的现状?中小学课程标准已几经修订,即使最新的标准出台,能改变教育现状吗?
有人指责我们的中小学总在攀比,谁家上了多少北大清华,谁家上了多少重点,谁家出了几个状元。攀比错了吗?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学校都会有攀比的现象,你家出了多少政府高官,他家出了多少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等等。问题不在于比不比,比较是必然的,就看比什么,怎么比。中小学看重升学率没有错,没有比较如何判断教育水平的差别?世界上各种奖项不也是在比较基础上产生的吗?
坦率地说,我们的很多改革进入了误区,以为将一些原本中小学教材中没有的内容加进去就是改革了。很多年前,我曾经请一位外语老师给我推荐一本英文教材,他告诉我:“教材本身不重要,无论是许国璋的教材还是新概念,学好了就是好教材”,我深表赞同。学习的效果根本上不取决于教材,而在于教师。有人认为评价的标准有问题,大学的评估标准的确有问题,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标准:“毕业生的社会满意度与贡献度”,说到底,什么重点学科、“大师”等都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正是我们把目标放在了那些并非目标的目标上才让高校陷入了竞相争夺“人才”、“重点、重大项目”、“重点学科”的怪圈中。从这个角度说,高校还是莫搞这种评估的好,你可以评估各个学校的软硬件设施,然后根据他的软硬件条件与毕业生的社会满意度与贡献度做一番比较,这样也就不至于让大家不择手段地抢夺各种“人才”、“项目”了。就中小学而言,目前的评价标准要比大学相对合理很多,不必将注意力放在你有多强的软硬件条件,升学率是硬道理,“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中小学与大学是不同的,中小学是学生一生中学习的中间过程,但大学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最终的学习过程,大多数学生大学毕业后将走向社会,评价他们的标准当然是社会满意度与贡献度。中学生则不同,他们还得进入高一级的学校继续学习,检验他们学习水平的标准当然是升入了什么样的学校。如此说来中小学教育岂不是没什么问题?的确,错不在中小学教育,也不在高考制度,错在高考的内容与方式。
全世界任何学校都要考试,为什么人家可以考出真正的水平,我们却不能?同样的问题,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考法可能很不相同,记得我曾经提到过中外绘画的差别,同样学画鸡蛋,西方的教师可能会在黑板上给大家出个题目:“请画个鸡蛋”,中国的老师则可能在黑板上画个鸡蛋,然后叫大家照着画,画完后,外国小孩可能会问:“老师,我画得对不对?”中国的小孩则会问:“老师,我画得像不像?”这就是中外教育的根本差别。中国式考试的侧重点是记忆能力、模仿能力,西方考试的侧重点是想象能力、归纳能力、分析能力及思维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现在的当务之急不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水平,也不是提高中小学生的水平,而是中考、高考的命题方式与教师的命题水平,因为考题是根指挥棒,它直接决定了中小学教育的方向。考试不在于考什么知识点,就像中小学教材不在于是否增加新的内容,考试的根本在于命题是否真的能够测试出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归纳推理能力,这才是我们应该花大力气改革的内容。以与勾股定理相关的概念题为例,中国式命题常常是这样的:“请叙述勾股定理及它的逆命题与否命题”或者“如果一个三角形两条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条边的平方,这是个什么三角形?”等,西方式命题则可能是这样的:“由直角三角形你能想到什么?”(补充:或者干脆更开放一点,如穷教授所说的体现洋人式的想象力:“假如没有勾股定理或者勾股定理不成立,数学会怎样发展?”这样的题对于完全不了解非欧几何思想的中学生而言似乎太难了)。前者的答案是标准的,后者很难给出标准答案,能给出什么样的答案取决于学生的知识面、记忆力、归纳能力、推理能力乃至发散思维能力。初中生与高中生的答案必然是不同的,初中生充其量会想到勾股定理及其逆命题与否命题,对高中生而言,勾股定理、余弦定理、平行四边形法则、费马大定理等等都可能成为学生联想的内容,聪明的学生甚至可能自己“发明”出一些定理。这类考题的评阅的确有难度,但不能因为有难度就不愿意做,事实上,我们每年的作文题不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命题嘛,只要值得做,不妨多增加几天评阅时间。
只有考试指挥棒有了根本的改变,中小学教育才可能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8: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