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乎?茶馆乎?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fcao 累时休整,烦时发泄, 闲时思考,乐时分享。

博文

在职读博需谨慎

已有 23059 次阅读 2011-11-27 21:39 |个人分类:随笔|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有朋友真好,几天没来科学网就有人惦记,刘立猜测我腐败去了,孤魂千里迢迢给我打电话问我是不是生病了,看这朋友做的,咋就不往好处想我呢?就指望我腐败或生病,我偏不生病,气死你们。

    开了几天高强度的会,从早坐到晚,除了吃饭,其间总共只有二十分钟左右的休息时间,实在是累,刚好开会过程中涉及到了在职博士问题,正好谈谈。

    不知为什么,“在职博士”竟然成了科学网的热门话题,而且一些人对在职博士颇有微词。这也难怪,一方面,在职博士占据着社会一席之地,而众多年轻的博士无处安身,另一方面,在职博士由于既要工作又要读书,往往很难一心专注学问,这就难免在学业上打了折扣。但在职读博士也未必占尽便宜,有时甚至有风险。

    过去在职读博与今天在职读博的目的有着很大不同,过去在职读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跳槽”,一朝博士功成,立马孔雀高飞。如果统计一下,恐怕现在绝大多数的学校都会或多或少有这类曾经的在职博士,本人也属于其中之一。客观地说,读完博士跳槽给原单位难免带来了一些损失,那些单位之所以同意老师们在职读博,很重要的原因是那时大多数学校博士不多,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师资水平、改善师资队伍学历结构,但往往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在职博士应该感到内疚,更应该对原单位的高抬贵手心存感激。现在有些单位也学乖了,一方面不再愁招不到博士,另一方面不愿意因为教师读博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工作,所以你要么脱产读博,要么好好教书。我有一个学生读完博士跟原单位商量,想继续做博士后,据说原单位断然拒绝,回复他说要么赔钱全脱产去做,要么回来教书。

    现在读在职博士的目的与过去不同了,更多地出于压力,身边年轻的博士越来越多,自己没有博士学位,不仅面子上不好看,职称、待遇等都很难上得去,但脱产读博又担心从此失业,所以选择了在职读博。今昔在职博士的另一个重要差别是,过去重点大学在职读博者司空见惯,如今由于重点大学的中青年教师基本上都具有博士学位,所以现在的在职博士以地方高校教师居多。

    在职读博好不好呢?对用人单位来说应该是件好事,因为我们要的是和谐社会,学校不可能轻易辞退没有犯错误的教师,可地方大学中,年轻教师没有博士学位者占绝大多数,即使是实力比较强的地方大学,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也占不到教师的四成,如何提高师资队伍水平?除了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没有更好的办法。对个人而言,随着博士越来越多,那些没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会感到压力越来越大。客观地说,没有经过比较系统的训练,要写出像样点的研究论文(这里只能说论文)是很难的,这从历年来的职称评审可以看出来,那些非科班出身的教师写出来的文章与正统博士写出来的文章就是不一样。

    那个反面教材说在职博士是学术腐败的重灾区,这话有点危言耸听了,至少缺少统计数据。以目前中国师资队伍的实际情况看,取消在职博士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那些数以万计没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们如果不通过攻读博士学位的方式提高自己,将更加无益于中国的高等教育,要他们全脱产读博是一件不切实际的事情,因为这些老师很清楚,他们一旦脱产,很可能再也回不去了。可不可以与原单位签署协议,让他们全脱产读博,保证在他们学业完成后可以回去工作呢?部分或许可以,大规模肯定行不通,因为这部分教师数量太庞大,而且全脱产会影响读博期间的收入,老师们不会干。基于这些原因,在若干年内取消在职博士是不太可能的。

    在职读博会不会影响学业?答案是肯定的,大多数情况下不仅影响学业,也会影响工作,关于这一点我们是有教训的。但这是没办法的事情,除非你不急于提高你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与学历结构,等着自然淘汰,否则只有在职读博这个途径。至于学术腐败,我认为这是体制的问题,与博士是否在职没有必然关系,如果导师把好关,制度再完善一点,特别是对剽窃、抄袭之类的不正之风绝不姑息养奸,自然就不会滋生学术腐败,否则的话,没有在职博士,一样会有学术腐败,而且腐败程度未见得会更轻。

    在职读博也是有风险的,按照很多部门的规定,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不能用于评职称,而且在申报职称的时候容易惹人误会,例如,你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了若干论文,其中有一部分以就读的学校或研究所作为挂靠单位,另一部分以你的工作单位作为挂靠单位,这种情况下就要小心了,如果遇到不太细心的评委,很可能一枪把你“毙”了,他们会想当然地认为你在读期间的文章都不能算数,那你岂不是很冤枉?这样的教训不是不可能发生。所以你在申报材料中对这段历史一定要交代清楚,切不可含糊其辞。



“在职博士”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247-512270.html

上一篇:说课(5)--(泛函分析)
下一篇: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
收藏 IP: 59.41.149.*| 热度|

28 吕喆 刘立 赵凤光 王涛 吴飞鹏 刘洋 曾泳春 曹相生 朱志敏 曹聪 李学宽 闫钟峰 张兴国 张波 钟炳 徐耀 王启云 逄焕东 李海亭 马红孺 任胜利 吴锦宇 佟冬 马胜 高孟绪 xiaxiaoxue86 zhouguanghui chgaoming

发表评论 评论 (4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2: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