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乎?茶馆乎?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fcao 累时休整,烦时发泄, 闲时思考,乐时分享。

博文

令人无奈的学风 精选

已有 5614 次阅读 2008-10-16 08:36 |个人分类:教育点滴|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学风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既依赖于思想工作,又取决于规范的管理。不能把思想工作做到学生心里去,打动不了学生,学风就不能真正好转,因为学习是一项自觉行为,是强迫不来的,即便是在课堂上,学生虽然眼睛睁得大大的看着你,可也许早就心猿意马、想入非非了。规范的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并不似人们想象的那么强,对是非的判断也远没有一个成熟的标准,这就需要通过管理来进行约束,管理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教育过程。
     大学学习从来不是仅仅为了学习科学知识,在大众化教育的今天更是如此。即便是很多名牌大学,大多数学生毕业后都要走向社会,仅仅靠大学期间学的那点专业知识是远远适应不了未来社会的,如何学会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适应社会?如何承受压力?如何面对挫折?如何料理生活?这些都需要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做好适当准备。我曾在一次报告中讲道:“现在的大学生要适应未来社会,需具备如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具有从事较强专业性工作的能力。
2、具有适应不同社会职业的能力。
3、具有较强的人事协调能力。
4、具有一定的随机应变能力。
5、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
6、具有承受巨大心理压力和挫折的能力。
7、具有适应各种不同环境的能力。
       四年的大学生涯相对于漫漫的人生旅途是短暂的,可是这段短暂的岁月对大学生的一生至关重要,大学生们未来的人生是否精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的四年。”
       然而,四年的大学教育让学生具备了多少能力?家庭、社会、中小学对学生的成长影响的确很大,可是大学该影响学生什么?该对学生产生多大影响?学生跨进大学校门前与走出大学校门后发生了多大变化?我们交给社会的是什么产品?我们交给了学生什么?他们中有多少能很快适应社会?又有多少能很快胜任所从事的工作?我们一直高举着教育改革的大旗,可我们认真思考过这些问题吗?
      问题出在那里呢?社会人士或许会责难老师们:“你们是怎么教育你们的学生的?”这种责难对教师是不公平的,须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形成今天的风气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家庭、社会及学校。
    1.这一代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父母对其娇生惯养,只注重他们的学习,缺少对子女做人方面的要求,似乎学习好了,孩子并算成人了,父母也就算尽到责任了。在这些学生身上,如何对待生活、如何对待社会、如何对待他人等方面是一片空白。
    2.在中小学阶段,我们的老师只注重升学率,如何做人的道理却教得很少或不够。也许他们培养了许多学习上的高才生,可作为人,很多学生的精神是“残缺不全”的,他们对父母、对他人、对学校、对社会缺少起码的责任感,或根本就没有这种意识。
   3.家庭、学校为了能让子女、学生升入大学,往往对其学习抓得特别紧,大量的作业压得学生们喘不过气来。但是,大学的学习生活与中学完全不同,学业的好坏更多的依赖于自我约束力的大小。学生离开了父母,再也没有人象过去那样约束他们了,学习上有了很大的自由空间,过去的生活方式突然间发生了巨大变化,俗话说:“物极必反”,许多学生再也不想用功了。
   4.今天的社会信息很发达,学生们看到、听到了许多的事情,他们觉得自己懂得很多,可看问题往往又流于肤浅,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不知道何者能为,何者不能为。坦率地说,在此方面,无论是社会风尚,还是舆论宣传机构都有不容推卸的责任。如今的时代似乎传统的道德观都荡然无存了,其实中国人的许多传统到任何时代都是一种美德,对传统的背叛并不等于进步。然而,我们的许多学生可能从来就没有听说过中国原来还有这许多传统。
  5.我们的老师常常忽略了不同时代学生的差异,仍是采用传统的教育方法,或者说,只负责教书,不注意育人,不注意如何正确的引导学生。一些老师甚至自身就起了反面教员的作用。
     我无意全盘否定当今的大学生及大学教育,不可否认,今天的大学生自有其优点:思想活跃、接受信息快便是一例,其中不乏出类拔萃者。列举以上种种决非欲以偏概全,只是希望通过以上的分析,回答这样的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该做些什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247-42866.html

上一篇:坐着还是站着?这是个问题
下一篇:谈谈数学
收藏 IP: .*| 热度|

7 刘玉平 阎建民 张明伟 马昌凤 王德华 赵美娣 jss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4 11: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