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乎?茶馆乎?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fcao 累时休整,烦时发泄, 闲时思考,乐时分享。

博文

科研评价既简单又复杂

已有 13337 次阅读 2010-7-8 14:15 |个人分类:科学研究|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人们一旦谈起科研评价必然离不开两样东西:SCI与项目,对这两样东西是爱之深、恨之切。有人反对SCI,有人为SCI高唱赞歌,拿到项目的人沾沾自喜,拿不到项目的人义愤填膺,可见这两样东西对大家是何等的重要。

SCI不好么?项目不好么?它们当然很好,高水平的杂志基本都在SCI之列,从统计意义上说,能在SCI一区或二区杂志上发表文章还是代表了相当水平的。项目更不用说了,一定程度上它也代表了水平。既然如此,中国作为SCI大国,科研水平应该很高了,为什么大家还在一个劲地攻击中国的科研?认为中国的科研水平很差?

SCI与项目的问题吗?SCI无罪,项目也无罪。罪在目标与载体搞混了,我们把本来只是科学研究成果载体的SCI与支撑科学研究的项目当成了考量科研水平的目标甚至是唯一的目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都是量化惹的祸,SCI与项目都是可以统计的指标,管理者操作起来相当容易,可以省很多事。

如何才是正确的科研评价?这个问题说简单真是简单之极。佩雷尔曼关于庞伽莱猜想的工作并未发表在高水平杂志上,甚至没有发表在一般杂志上,而是挂在了网站上。可他却因此项工作获得了菲尔兹奖,这位仁兄甚至不屑登台领奖,也不屑拿凯莱研究所那百万美元的巨额奖金,在一般人眼里大概只有疯子才会如此漠视大奖与奖金。他为什么会得奖?因为评奖人认为他做出了杰出的工作。换句话说,你做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科研评价原来就是这么简单:你做了什么?而不是你在哪个杂志上发表了文章,也不是你获得了什么级别的科研项目。

我们再看看各种申报表格,报奖也好,申请项目也罢,基本千篇一律,关键指标是你的代表性著作或论文是什么?尤其是报奖,SCI发表与引用的情况如何是十分重要的指标,获得何种项目的资助也是非填写不可的。就是没有让你介绍自己做了什么的栏目。最可笑的是一些荣誉需要由并非内行的官员来把关,有一次一位官员对一位获得某类殊荣者说:“你是货真价实的。”原因在于此君获得了不少科研奖项,这些科研奖项是怎么来的呢?SCI换来的。现在有所好转,有些表格倒是有让你介绍自己工作的空间了,算得上是一种进步。

科研评价既然如此简单,为何时隔多年评价问题依然不能真正解决?这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有些原因已经有人多次说过了,这些原因曾令很多人痛心疾首、恨之入骨。这里想说的是评价本身是件既简单又非常复杂的工作。说他复杂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评价一个人的工作做得如何有一定难度,除非是非常著名的问题,对大多数工作而言,往往难下定论。另外真正的小同行不多,即使是同一个领域的同行,由于方向不同,也往往难以深刻了解对方的工作。二是无法量化,特别是两项不同的工作之间往往没有可比性,例如,物理学家与数学家的工作如何做比较?而我们的很多奖项是不分学科的,你如何比较两个人的水平孰高孰低?

科研评价不讲SCI与项目是不现实的,毕竟它多少还是能反映一个人的水平的,问题的关键在于不可以唯SCI与项目论,衡量一个人的学术成就不能完全由SCI与项目来说话,一旦SCI与项目成为众人追求的唯一目标,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是不言而喻的。比较科学的方法是逐步建立合理又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机制,还科学研究一个宽松的环境。评价机制是个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评价机制就有什么样的风气,某种不正常现象如果具有普遍性甚至形成一种风气就一定存在机制上的问题,机制不完善,这种现象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

最近刚参加完省优秀博士论文评审,专家们介绍都很到位,侧重于介绍论文作者做了什么工作,这些工作的价值如何,与已有工作的比较等,可投票时问题出现了,不同学科之间如何比较?最终还是SCI说了算,看谁发表的SCI论文分区级别高。我想这种状况恐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事实上,除此以外,大概难以找到一个比它更科学合理又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

归根结底,问题的症结出在这些所谓的评优、评奖到底需不需要继续下去?它们的价值到底有多大?设置了这些奖项是否真的对科学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如果没有了这些五花八门的评优、评奖,所有的问题也就不复存在,大家深恶痛绝的学术造假与学术腐败也许就会少了很多。

当然,不管社会物质多么丰富,物质刺激总是少不了的,适当的刺激可以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也是对当事人工作的一种肯定。可是物极必反,物质刺激一旦成为功利者的追逐目标,那他就会变得腐烂发臭,这时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废除它。



论文与评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247-342249.html

上一篇:终于享受了一次国家领导人的待遇(再访华南植物园)!
下一篇:狐狸开大会与国家核心竞争力
收藏 IP: .*| 热度|

55 何金华 武夷山 茹永新 赵星 杨学祥 马红孺 王晓峰 王桂颖 艾云灿 李传亮 阎建民 刘锋 陈绥阳 赵明 孙学军 张星元 王涛 严海燕 赵凤光 杨远帆 梁建华 吴飞鹏 曾纪晴 陈安 钟炳 周春雷 杨洪强 赵美娣 刘立 李宁 吕喆 苏红 王启云 邸领军 苗元华 张天翼 李志俊 贺天伟 李学宽 侯成亚 鲍海飞 许培扬 李永丹 田仁飞 唐常杰 丛远新 汤奔阳 刘广明 李莎 杨其 hao ysliysli xiexmbs lftkf zhaowanfu

发表评论 评论 (2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3: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