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乎?茶馆乎?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fcao 累时休整,烦时发泄, 闲时思考,乐时分享。

博文

模仿与创造

已有 4819 次阅读 2019-2-20 11:37 |个人分类:科学研究|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本人的公众号

    

    本文纯属个人观点,文责自负。

     很多年前读到一个留洋博士写的关于他的孩子在国内外幼儿园学习绘画的文章。文章介绍说,孩子在国内的幼儿园学习绘画时,教师通常是拿一幅画挂在黑板前或者在黑板上临时画一幅画,然后让孩子们临摹,孩子们画好后问的第一句话一般是:“老师,我画的像吗?”孩子在国外的幼儿园学习绘画时,教师通常是给个主题:画个太阳或者画个鸡蛋,但教师并不给出示范。孩子们画好后问的第一句话一般是:“老师,我画的对吗?”

     文章作者想表达的是,国人从小便习惯了模仿,模仿成了从古到今的传统。我读小学时要求练毛笔字,学生人手一册字帖,照着帖子书写,看谁模仿得最像。这一传统一直沿袭至今,那些学毛笔字的人必定找一本甚至若干本字帖来临摹。

     模仿对不对?是否必要?这个问题恐怕要一分为二地看,一个人如果连一点写字的基本功都没有,你要他靠自己摸索出一套写字的方式恐怕有点强人所难。王羲之的行书自成一体,但如果没有早期的遍访名家名帖,大概很难悟出一套独特的书法。模仿对于初入道的人来说无疑是重要的,它是入门的捷径。但如果一个人始终停留在模仿的层次,没有自己独特的领悟与建树,哪怕最终模仿得惟妙惟肖,他最多只能称作模仿秀。

    有些东西只要能模仿出来也算不错,例如一个人如果不是为了做书法家,能写得一手好字,让人赏心悦目,无论他的字像王羲之的行书还是颜真卿的楷书,都无伤大雅,只是这样的人永远不能成为书法家,真正的书法家应该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

    有人质疑电影“流浪地球”有抄袭日本1962年电影“妖星哥斯拉”之嫌。我没有看过日本的那部电影,我也没有看“流浪地球”,没有对两部电影的情节做比较。“流浪地球”是否抄袭日本电影可能需要先看一看小说是不是抄来的,如果小说是抄袭来的,那罪不在电影,导演最多是不知情。如果小说没有抄袭,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又怎能说是抄袭?我觉得只存在小说有没有抄袭的问题。

   在那篇帖子的留言中,有网友认为:“根据世贸组织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协定,版权保护只保护表达方式,不保护思想、程序、操作方法或数学概念本身。这是因为创意和灵感的互相交流和影响是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保护知识产权是为了更好地创造文化发展的软环境而非遏制文化之间的交融与发展。这种将思想与表达区分开来,保护作者的表达(作品),但不对思想、方案、原则、方法加以保护,法学界称为思想/表达二分法。”法律或许不会追究抄袭的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存在抄袭或可以抄袭。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数学论文,完全可以在不改变重要情节与核心思想的前提下改头换面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不叫抄袭?改头换面的抄袭虽然不同于盗版,但应该也在打击之列,只不过打击的手段不一定是法律。

    如果不是打着创新或科学的旗号,也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山寨,模仿无伤大雅。但如果是打着创新与科学旗号的模仿,还自称创新,那就是欺世盗名了!欺世盗名不一定构成侵权,是否构成侵权,要看模仿的手段是什么,如果是盗取对方的机密,或者对方申请了权益保护,你模仿或复制出来并用于牟利,那就是违法。例如,你使用了跟人家一样的商标,人家当然要追究你的法律责任甚至索赔。当然,这里存在一个如何界定的问题,例如,一个人模仿前人的手法画了一幅画甚至完全模仿名人的画几近以假乱真,他能不能拿去卖钱?又比如,一个人用已有的方法解决了一个新的数学问题,这算不算创新?能不能发表?模仿的东西不一定违法,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一个数学结果的证明如果是完全的模仿,方法上没有任何突破,哪怕结果是新的,这样的论文也许能发表,但不会被认为有多大意义!还不如一篇用独创的方法证明一个已知结果的文章更有价值。至于绘画,临摹似乎并不构成侵权,所以卖钱也不犯法,只要有人愿意买。

    回到电影“流浪地球”,据说日本人率先吐槽与日本1962年的电影“妖星哥斯拉”情节十分相似,有明显抄袭嫌疑。电影作为娱乐媒介,只要不是像汉芯似的无偿地把对方的作品拿来重新包装播放,就不存在侵权问题。假若一个人脸皮够厚,把自己整容成范冰冰的模样,只要她不以范冰冰的名义招摇撞骗,我相信范冰冰肯定告不倒她,至于别人是否喜欢则另当别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247-1163209.html

上一篇:科网的客人,请你茶馆留下来
下一篇:离散随机变量、分布列与奇异分布
收藏 IP: 125.88.24.*| 热度|

15 李东风 钟炳 杨正瓴 朱晓刚 李毅伟 王林平 杨秀海 季丹 晏成和 韦玉程 姚远 郑永军 徐长庆 刘玉仙 hmao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0: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