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都空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ivaxin

博文

一次青年交通人的头脑风暴

已有 5313 次阅读 2013-10-17 16:38 |个人分类:科研大爆炸|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会议, 交通运输, 青年科技工作者

   上周末在古城西安参加了第十届交通运输青年科技工作者研讨会,这个旨在促进交通领域45岁以下有所建树的青年学者交流互通的平台今年正好走过整整二十个年头,又重新回到第一届会议的发源地长安大学,很具纪念意义。交通运输青年科技工作者委员会(青科委)当年是由几位交通运输领域的青年学者自发建立,当年发起人之一西南交通大学的瞿婉明院士,武汉理工大学的严新平副教长畅谈当年青椒岁月时,几个志同道合的学者创办委员会并召开第一次会议,到如今青科委已汇聚了全国数十所交通运输相关的高校和科研机构。青科委也从一个非正式的学术组织,成为交通运输学会中的一个二级学会。

    交通运输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相当紧密的学科,同时也是多元化领域交叉的学科,会议倡导“综全交通”理念,会议报告中覆盖了道路交通,城市轨道交通,水路运输,高速铁路,航空运输,这几种主要的交通形式,报告的内容也是涉及安全、智能交能、交通规划、行业管理等多个方面。

    印象最深的是长安大学的赵祥模教授关于车联网与智能交通融合的报告,赵教授总结车联网发展的四个阶段,目前我们正处于第二个阶段,而终极阶段是通过车联网和智能交通或智慧交通体系达到零拥堵、零碰撞的目标,正如深海中的鱼群,高速游动穿梭,但是互不相扰。这种理想化的状态正是交通人的追求目标。

    此外来自武汉理工大学袁成清教授关于船舶动力系统可靠性与绿色技术的报告也让人受益很多,之前我就在国外的杂志上看到有关“航运是否重回大帆船时代”的报导,全球最大的航运企业马士基已开始与造船商研发风力驱动的集装箱船,船舶只在靠离港时采用燃油,而其他航程则采用风能。袁教授的报告比较详细的分析了未来船舶采用燃油,风能,太阳能等多种能源混合的动力模式,以及这种模式存在的技术上挑战,比如船用的太阳能板如何抵抗海水的侵袭保证光能的转化效果的问题。

    袁教授还分享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研究项目,利用贝壳的仿生学来解决船舶船壳污底的问题,船舶在海中航行时间一久,船壳上沉积了很多污泥、海贝、水草、矿石杂质等等,很大地影响船舶航速。如果船壳能像在大海中游移的贝壳,无论在海里多久,始终光滑洁净,那无疑可以为航运业节省很大成本。袁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已开发研制一种基于贝壳仿生学的船用涂层,因为如果要将船壳制造上仿制贝壳表面的纹理的话,成本无疑过高,但如果从涂层入手,那成本就会下降很多。

    同济的孙剑教授和我一样从上海来到西安(发现这次从上海过来的同仁不多),他分享的报告是关于城市快速路早发性失效的问题,切准了目前大城市中快速路变停车场的问题。通过对上海内环多个个显著的拥堵路口持续的视频数据追踪,孙教授发现早发性失效问题非常明显,也就是说,对比国外研究,同样的车流放在同样承载能力的道路上,在我国可能拥堵更容易发生。国外同样承载能力的道路上,可能能够承受更大的车流而不致发生拥堵。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机动车频繁换道,硬插道的现象非常严重,导致实际车流还没有达到家道路规划中设计车流的界限,却已经发生了道路拥堵情况。这无疑说明,我们治理交通拥堵除了扩展道路承载能力上,规范机动车的贺驶行为也是非常重要的。

    两天的会议匆匆而过,古城西安在会议期间始终处于重度空气污染的状态,也许是因为在建的西安多条地铁线路,让整个古城俨然一个开挖大工地。希望通过这一代代交通人的不懈努力、薪火相传,使我们的地球能建设更安全、更绿色、更智慧的交通系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1290-733727.html

上一篇:有感于的哥不能以目的地为由拒载的新规
下一篇:班导师的解惑
收藏 IP: 114.62.4.*| 热度|

12 武夷山 方锦清 罗帆 曹聪 刘进平 苏金亚 王加升 谢蜀生 郑融 蒋永华 haoye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8: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