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那点儿事——贾鹤鹏のb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hepeng 横贯古今中西,纵论创新玄机

博文

在中国,为什么写博客的人评不上院士 精选

已有 7098 次阅读 2011-12-12 03:46 |个人分类:科技政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博客, 院士

      今天结连看到两篇博文,一篇是吴宝俊的“在中国,写博客的人评不上院士”另一篇是韩健的博客的“院士“显规则”:不能写博客 。很有感想,所以给韩健的博客写了下面的留言,又进行了修改,形成了这篇文字。
     大家说了很多,但总体而言都说院士们太忙了。但施一公和饶毅也很忙的。饶毅给很多人回信一般就是一个词最多一句话(但一般会回信),而且也有院士,比如李小文先生,在博客上辛勤笔耕。
    实际上,院士们不写博是一种综合因素的产物,比较简单的一个因素是博客兴起时,大部分院士不熟悉这个东西,没有养成写博客的习惯(如果回想科学网的兴起,大致上是抱怨体制者和闲趣科学人两类人最先把科学网博客托起来的),这两类人在当时的院士中肯定属于极少数。
    在这种氛围下,韩博主所说的不愿意“思维即时,透明地公布于众”就发挥了作用,但我不认为是院士们商量好的合谋,而是因为年轻一点的院士们在中国这样一种文化体制下,总是不能太出头了。
    而“忙”是真的,作为院士,即便不算各种客串行为,光是各种项目论证会就比一般科学家要多很多很多,在没有写博的氛围的情况下,一忙,当然也就懒得写了。
    何况,一忙起来就会发现,不光是时间上忙,而且各种让自己忙起来的评审活动,确实不适合以写博这种方式传递出来。这一点是大家都说到过,也广泛不满的。我只是强调一点,就是,这个过程是动态的,不是当院士,就必然有了各种一定不能说话的机会,而是当了院士,就有了一些机会,而如果重视这些机会,就发现最好不要用博客这种方式说话。
    而在这方面,其实还要强调一点,那就是院士虽然资深,但处级领导们是决定让他们参与游戏还是不参与的主要执行人,而处级领导在中国中央级的行政官僚体系中,又是决不能露头的人,既然这样,他们当然不希望被自己纳入游戏的院士们说话太多。
    于是,到此为止,三个因素就开始共同作用了:缺乏传统(以及新人避免出头的传统),忙(特别是忙于评审),以及不适合对外说话的场合越来越多。
    但这三点仍然不是充分必然条件,因为其实院士作为一名个体科学家,至少比起普通科学家来,是可以选择不参与游戏的,是可以选择坚持自己的科研乐趣(而且作为院士,如果愿意作小项目的科研,经费还是可以保证的)的,减少参与些评审,也是可以找到些业余时间的,年轻一些的院士们学习起博客来当然也是不费劲儿的。
    但实际情况是,院士们仍然不选择博客这种交往方式,越是年轻的院士越不选择(小文老师不要骂我说您老),原因何在呢?
    原因就在于院士们不是自己的院士。你想不参与游戏?你想在自己实验室里面做做冥想?你想有很多时间像王鸿飞那样写博客?
    对不起,不行。有那么多人指望着你,单位有那么多事情需要你作为院士来摆平或协调,不参与游戏后就算自己的课题不会有太大损失,但门生同事们的怎么办?院士们也不能像鸿飞兄一样,写博客与转到美国做科研两不误。
    另一方面,随着院士逐渐成为众人关注的对象,其异化(不仅仅是马克思意义上)程度也在加深。在这种情况下,一位院士如果愿意写博,总会感觉与周围环境有点格格不入的感觉。这时候院士们就更加难以加入到博客阵营了。

    这就是李小文院士的博客曾经起名为“黄小邪”的原因了。只有比较邪的人,才能这么一骑绝尘,畅游博疆!
    当然了,还有一个原因是博客写得多的人,通常或者有点愤世嫉俗(所以比较难当选),或者像王鸿飞一样,不费精力去争取经费。要知道,争取这点经费是小事儿,总是不加入游戏就减少了很多交往的机会。这也当然会减少了被推向院士阵营的可能了。   


2011年院士增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115-517499.html

上一篇:从院士选举到领军科学家
下一篇:航天成就促进交差逻辑
收藏 IP: 76.24.17.*| 热度|

18 曹聪 彭思龙 陈小润 韩健 李力强 李永丹 曹俊 梁建华 王涛 熊俊波 张吉 张旭 史晓雷 占礼葵 陈绥阳 张钫 陈安 李毅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8: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