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茶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nsuiyang

博文

圆周启示录:祖冲之圆周率算法绝技之迷 精选

已有 25236 次阅读 2009-11-27 16:00 |个人分类:静夜思|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据说华罗庚曾讲过一个故事,说:有个教书先生喜欢喝酒,一天,他叫学生背圆周率,自己却提壶酒到山上庙里找老和尚喝酒去了。有个聪明的学生把圆周率编了个打油诗“山巅一寺一壶酒,尔乐苦煞吾,把酒吃;酒杀尔杀不死,乐尔乐”。其实是3.1415926535897932384626的谐音。先生一回来,学生居然背了下来,可一想,发现学生是在讽刺他。

究其“山巅一寺一壶酒”的来历,众所周之,可上溯至南北朝时的祖冲之(429500),当时获得的结果是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那么,祖冲之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隋书·律历志》记载,祖冲之所用的方法叫“缀术”,并说祖冲之“所著之书名为《缀术》,学官莫能究其深奥”。传说唐时此书为朝庭钦定教科书,后来《缀术》失传。从而祖冲之的神奇算法成为千古之迷。

作为猜测,华先生曾说“他的算法也是极限的最好说明,他从单位圆的内接正六边形和外切正六边形出发……再作内接的和外切的正12边形、正24边形……边数愈多, 内接的和外切的正6·2n1边形的面积就愈接近圆的面积,由此可以逐步地精确地算出圆周的长度。”内接和外切正边形的方法是阿基米德的“穷竭法”。

但仔细一想,用“穷竭法”来算也是有问题的。要得到祖率的精度,需要算正24576边形,也就是从正六边形出发要剖分12次,即同一算法要迭代12次,在用算筹的手工年代要完成如此浩大的计算量其困难是很大的,也可能是很能难实现的。

于是,钱宝琮先生在主编《中国数学史》时猜测采用了与刘徽割圆术相仿的方法,钱先生猜测说:“祖冲之钻研了《九章算术》刘徽注之后,认为数学还应该有所发展,他写成了数十篇专题论文,附缀于刘徽注的后面,叫它‘缀述’。”

“缀”有附着之意,故华中王能超先生同意钱先生的观点,认为“缀术”实际上是《九章算术》刘徽注的“祖冲之注”。但“缀术”决不是“缀述”。

然而,“缀”又有拼合、组合之意,故“缀术”可能是刘徽割圆术的组合之术。

王先生坚信“缀术”是割圆术的组合之术,并由此发现了“缀术”是与当今外推算法相类似的一种加速算法,祖冲之肯定是用这种加速算法减少了迭代次数,解决了计算量大的困难。这种加速算法的智慧是阿基米德穷竭法所不能比的。果真如此的话,王先生就破译了缀术的千古疑案,所以林群先生讲“我认为王教授的发现是数学史上的重大事件”。

那么,该如何“组合”呢?

从圆内接正六边形做起,第一次割得正12边形,用S(12)记其面积,刘徽称其为“觚之幂”,于是得:

S(12)S(24) S(48) S(96)S(192),……

刘徽称多边形的面积为幂,而称偏差

A(n)=S(2n)S(n)

为差幂,并给出了双侧逼近公式,即圆面积介于S(2n)S(2n)A(n)之间,由此给出了一个计算圆面积的近似实例:

由此得到圆周率为3.1416,将此实例写成公式就是:

圆面积≈S(2n)c[S(2n)S(n)]

即是现代的组合加速技术,其关键是系数c的选取。为此,刘徽在割圆术中说了一句人称“十字文”的话:“以十二觚之幂为率消息”,一千多年来让多少行家费尽思量也不解其迷。王先生从刘徽的思想方式与语言行文特征出发,认为是人们传抄之误,实应为“以十二觚之幂率为消息”,意为系数c的消息在十二觚之幂率中。十二觚之幂率为

D(12)A(12)/A(24)[S(24)S(12)]/[S(48)S(24)]3.95

可得系数c1/(3.951)1/2.95,这是刘徽的伟大之处,也是刘徽与3.1415926失之交臂而把更精致的结果留给了200年后的老祖的原因。如果把

D(12)D(24)D(48)D(96)

都算出来,就会发现它们稳定在4.0上,从而系数c1/3。如果取c1/3,只需算到正96边形的S(96)192边形的S(192),再利用加速公式就可以得到3.141592646,这时只需要迭代5次而不是12次,也不需要算到正24576边形,大概这就是老祖的绝技之迷。

公元前300年,阿基米德为得到3.14,已经割到正96边形了,如果他老先生知道如何跑得快一点就能喝到一壶酒了,没有离“山巅一寺一壶酒”的一步之遥了。

这一绝技在现代已不重要了,在大学本科的计算方法中只是很简单的外推加速技术。所以,著名的克莱因在《古今数学思想》自叙称:“为着不使资料漫无边际,我忽略了几种文化,例如中国的文化,因为他们的工作对于数学思想的主流没有重大的影响。”

如果再问一个问题:老刘和老祖在那个时代是怎么想到加速与c1/3的?

一个比较靠得住的猜想是,他们是从数字的分析中直觉地感悟到的,在逻辑上不是从分析逻辑上得到的,而是从直觉逻辑上得到的。有人把这类直觉、感悟叫做智慧。擅长数学主流分析逻辑的西方数学家伊恩·斯图尔特说:“数学的全部力量就在于直觉和严格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受控制的精神和富有灵感的逻辑正是数学的魅力所在,也是数学教育者努力的方向。”他更是一语道破了数学的真谛:“直觉是真正的数学家赖以生存的东西”。

无独有偶,迪瓦多内也说:“这些富有创造性的科学家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对研究的对象有一个活生生的构想和深刻的了解,这些构想和了解结合起来,就是所谓‘直觉’”。

也许对数学主流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恰好是人类的直觉思维,这才是今天人们仍然尊敬刘徽与祖冲之的原因。

如何让数学家经常带点直觉的灵感呢,德国数学家维尔斯特拉斯说:“不带点诗人味的数学家,绝不是一个完美的数学家。”

所以,一个完美而又简单的修练方法就是到学人亭来。

 

2004年,获王能超先生慧赠《千古绝技“割圆术”——刘徽的大智慧》,谨以此文答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049-274377.html

上一篇:打架、套路与论文
下一篇:也说吟坛指疵
收藏 IP: .*| 热度|

25 鲍得海 刘玉平 郭崇慧 郑融 郭向云 马昌凤 陈儒军 张檀琴 肖重发 俞立平 梁建华 钟炳 杨秀海 周春雷 马丽丹 徐鸿儒 唐小卿 陈苏华 王振东 魏东平 陈湘明 鲍海飞 李泳 唐常杰 丛远新

发表评论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19: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