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茶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nsuiyang

博文

打架、套路与论文 精选

已有 10486 次阅读 2009-11-12 10:54 |个人分类:池蛙集|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打架是华夏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起源于先民的猎取食物、与兽搏斗,如拳打、脚踢、抱摔等技术,同时也向野兽学习了生存的本领,如猫扑、狗闪、虎跳、鹰翻等。经过数千年后的上世纪二十年代经“南向北赵”的提练,才有了有别于文治武功的“武功”一词,也才有了“气功”一说的内功心法,并使“功夫”一词广播世界。只是到了互联网时代,才使平民学成隔空打物的隔空掌、隔空拳等超视距武学,展现动口不动手的君子剑法,多少男女老幼凭着一指禅而行遍天下。

专业的打架叫散手,或散打,古时称之为相搏、手搏,千年前传到日本后叫唐手,当然不是打手或群殴。散手主要是以踢、打、摔、拿四大技法为进攻手段的远踢、近打与贴身摔,但规定不许使用擒拿术及攻击喉、裆等要害部位的技击术,并经过考评而分为鹰、虎、龙三等九级。其特点是:快、长、重、准、稳、无、活、巧等八个字,这不同于可用头顶、肘撞、膝击的泰拳,据此有人认为散手没有泰拳厉害。

网上流行的“掐架”二字,原是东北方言,这也不是散手,因为“掐”字原意是用指甲按、切入或截断,多为女子防身术而不入“散”门。相对于大巧不工、重剑无锋的令狐公子而言,掐脸蛋、拧耳朵、抠鼻子、挖眼睛实在是厉害得很,只是经过理论化后,演变为双风贯耳、大象栽葱、二龙戏珠,就文质彬彬风度翩翩了。因此,散打也走上理论化的道路。

打架的理论化,就成为一门学科,名叫武学。武学的一种基本表现形式是套路,也就是一连串类似技击和攻防的动作组合。其实,套路只是武术运动的一种形式而不是武学的全部,就像论文只是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不是科学研究的全部。

套路,旧时称“套子”或“套”,属于“演法”一类,也就成表演艺术了,行家的套称为“路数”,凡夫俗子的套就称为“俗套”。舜禹的武舞《干戚舞》、李世民的《破阵乐》中表现技击的场面都是从实战的动作中提炼编排而成的,再现了昔日人兽相斗和战争的场面与激越的情感。到唐时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里描绘的武舞“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看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低昂……”已无实战意义。至于现代李钢先生创编的木兰拳更是优美潇洒的民族舞姿,很难说是用于实战的武学了。

究其异化为舞蹈的原因,根子还在中国文化的身上。武术的内秉性,深受儒、道、禅文化的指导,而使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整体观成为武术练功的指导思想。“道”的无为,“禅”的无心,“儒”的忠恕,无不对武术起到规范作用,尤其是集三者之大成的宋明理学,更主张贵柔持静、轻灵圆活,不偏重以刚健为主的刚中寓柔,而追求以柔为主的柔里藏刚,视武术为仁者之艺,转外向于内倾,变争胜为争理,渐渐阴盛阳衰。武术套路的出现,不在着眼于一招一式,而表现为整体的意境、神采、气韵和对比衬托,犹如诗词书法,技术演练更加艺术化,更促使其由竞争性向竞艺性的转化,突出其观赏性,最终走向平民审美的娱乐。

 

近年来,为有的杂志审稿,也许是自己人微言轻,编辑给我的文章大多是观赏性不足、套路习性尽显的论文,以便借我手灭之,我也不在乎什么名捕杀手、灭绝师公的称号,反正灭而不绝。看得多了,竟然发现写论文的套路其实很简单,也就是“323”工程,即三句口诀、两条密诀、三段心法。三句口诀是:

第一句是老祖宗怎么说;

第二句是别人如何说;

第三句是自己怎么说。

第一句,例如哥德巴赫猜想是哥德巴赫说的,庞加莱猜想是庞加莱说的,爱因斯坦猜想是爱因斯坦说的,足见问题既有出处又很重要。第二句,是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老外是很看重的,可引一堆参考文献,由此也可见别人也不见得好到那里去。第三句,是自己说的,有话长说,无话短说,方法可以是修改别人的,关键是自己要找一点数据,以体现自己的结论比别人好一点为原则。

三句口诀虽是平常,但两条密诀不可大意,一是题目要取得好,二是摘要要写得好,才有可能SCI。这就要靠悟性了。例如,一位老太太把一根绣花针掉在地上了,就一面寻找,一面口里念念有词:“鸡公叫,鸭公叫,各人找到各人要。”找是平常的,念着找就不平常了,再取一个好题目:《基于蚂蚁智能的寻的研究》,就显得学术化了。题目要让审稿人半懂不懂,“懂”才能显示审者的水平,“半”才能引起审者的兴趣,这里“寻的”比“寻针”更能起到“半”的作用。看书看皮,读报读题,摘要自然就是门面了。手是两扇门,开合在个人,架势凭手法,无功也有神。

三段心法,是三条数学原理。第一条是数学最优化原理,即论文选题要选最前沿的最小问题,非前沿不成热点,非最小不易完成。第二条是数学符号化原理,符号最简洁又最难懂,非此不足以体现水平,犹如恋爱学中要把最简单的三个字“我爱您”说得最复杂。第三条是数学积分原理,即剖分求和取极限,把一个结论分成几个小结论而成几篇文章,前言概念原理可重复利用,犹如加水,最后再综合成一篇大文章指出研究的极限是无比光明的,可分别投向几个杂志又避一稿之嫌。

323”工程,由32再进3,层层深入,步步升级,岂是学生可以自明,需要高人指点,把一个创新精神、科研能力的培养变成论文套路的演练,似乎论文就是科研,百花争春意,秋来结实稀,可观赏性是强了,最终也走向自娱自乐。

渐渐地,俗套练得多了,人们也就忘了,功夫自在功夫外。

今夜大雪,就此打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049-270442.html

上一篇:为了逝去的尊严
下一篇:圆周启示录:祖冲之圆周率算法绝技之迷
收藏 IP: .*| 热度|

51 武夷山 赵星 蒋新正 苏青 张志东 黎在珣 孟津 王桂颖 郑融 吴雄斌 梁进 鲍博 刘进平 张檀琴 曹广福 王安邦 王德华 吴飞鹏 钟炳 杨秀海 周春雷 陈国文 徐建良 徐鸿儒 吉宗祥 任国鹏 吕喆 魏东平 苗元华 刘岩 孔晓飞 陈湘明 侯成亚 鲍海飞 周猛 余坚 张少雄 邹西峰 湛韬 丛远新 王志国 高新宇 秦川 iwesun hao juscojack question lftkf tuanhuichen teacherzhu XBXxbxXBX

发表评论 评论 (3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4: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