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68010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680103

博文

雪泥鸿爪暂留踪:鸿雁、豆雁及其在洪泽湖地方文化史上的价值

已有 6537 次阅读 2019-2-14 09:32 |个人分类:感想|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今天是西方的情人节,许多情侣们如能相见,当然是相伴为好,如果不能相会,可以发发微信、发发红包致以问候。可是古代的中国情人们怎么办呢?现在正是南雁北归的时节,“鸿雁传书”倒是可以想象一下,实际操作还是比较难的,大多数人只能望着天空的雁行,以寄相思吧!

      说起来,洪泽湖区域雁鸭类鸟类中,鸿雁亦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不仅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名重要成员,在地方文化上也有非常特殊的地位。

      洪泽湖区域发现的雁形目鸭科雁属鸟类共有四种,即鸿雁、豆雁、灰雁和白额雁 。以鸿雁与豆雁较为常见。

      鸿雁(Anser cygnoides),又称原鹅、随鹅、奇鹅、黑嘴雁、沙雁、草雁,为大型雁类,是家鹅的祖先(家鹅古称舒雁),体长90cm左右,体重2.8-5kg。嘴黑色,体色浅灰褐色,头顶到后颈暗棕褐色,前颈近白色。远处看起来头顶和后颈黑色,前颈近白色,黑白两色分明,反差强烈。


      (鸿雁,来自网络)

    主要栖息于开阔平原和平原草地上的湖泊、水塘、河流、沼泽及其附近地区。以各种草本植物的叶、芽、包括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芦苇、藻类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动物性食物。性喜结群,常成群活动,特别是迁徙季节,常集成数十、数百、甚至上千只的大群。

     分布于中国、西伯利亚南部、中亚,从鄂毕河、托博尔河往东,一直到鄂霍次克海岸、堪察加半岛和库页岛。在中国主要繁殖于黑龙江省、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越冬在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江苏、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偶见于台湾,也发现少数在辽宁和河北省越冬,迁徙时见于新疆北部阿尔泰山脉、西部天山、青海柴达木盆地、河北和河南等省。

       豆雁(Anser fabalis),又称大雁、麦鹅、花嘴雁、秦雁。亦属大型雁类,体长69-80cm,体重约3kg,外形大小和形状似家鹅。两性相似。头、颈棕褐色,肩、背灰褐色,具淡黄白色羽缘。翅上覆羽和三级飞羽灰褐色;初级覆羽黑褐色,具黄白色羽缘,初级和次级飞羽黑褐色,最外侧几枚飞羽外翈灰色,尾黑褐色,具白色端斑,尾上覆羽白色,喉、胸淡棕褐色,腹污白色,两胁具灰褐色横斑,尾下覆羽白色。虹膜褐色,嘴甲和嘴基黑色,嘴甲和鼻孔之间有一橙黄色横斑沿嘴的两侧边缘向后延伸至嘴角,脚橙黄色,爪黑色。繁殖于欧洲北部、西伯利亚、冰岛和格陵兰岛东部。越冬在西欧、伊朗、朝鲜、日本,以及中国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一直到台湾和海南岛。迁徙时经过中国东北、华北、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 。

timg2.jpg

      (豆雁,来自网络)

      在古代地方史志及相关献中,所记载到的雁大多不作区分,简称为雁,或称为鸿雁 [1]。它在古代还被称为阳鸟,因为它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而进行南北迁徙。成书于先秦的《礼记•月令》中将其活动作为重要的物候标志:“仲秋之月,鸿雁来”;“季秋之月,鸿雁来宾”;“季冬之月,雁北乡”;“孟春之月,鸿雁来” 。大约成书于汉代的《逸周书》中划分了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天三候,同样也把雁的迁徙作为重要的物候,白露第一候:鸿雁来;寒露第一候:鸿雁来宾;小寒第一候:雁北向;雨水第二候:鸿雁去[2] 。

       洪泽湖地区位处中国南北相交之处,既有雁鸭类在此越冬,天际中又可常见雁类迁徒。唐李峤诗《和杜学士旅次淮口阻风》中有“水雁衔芦叶,沙鸥隐荻苗”,即写出芦雁相得,荻隐沙鸥的淮上秋色。北宋淮安诗人张耒《楚城晓望》中有“山川摇落霜华重,风日晴明雁字高”之句,则写出了秋日里淮安城头飞雁横空的景象。

      在南宋时期,宋金以淮河为界,诗人杨万里等人在渡淮北上之时,看到鸥鹭、鸿雁能够自由飞越南北,由此而生出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之感叹。在杨万里《初入淮河四绝句》中有“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诉不堪。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后人评述此诗,称“山河破碎淮水泪,悲愤沉痛鸿雁情”。杨万里另一首诗《舟中不寐》也写到淮地的鸿雁:“淮水打船千浪雪,燕鸿叫月满天霜。山城更点元无淮,偏到鸡鸣分外长”。

      在明代《淮安府志》卷二“物产•水禽”中列出雁名,但与“燕、雁、百舌”列在一起,注称“三物不产于淮”。雁或不产,燕岂能无?或许著者的意思是此三种鸟为侯鸟,从它处迁飞而来之意吧。在清《乾隆淮安府志》卷二“物产•飞禽之属”中,明确记述“鸿雁”,并注称“大者鸿,小者雁”。清光绪十年《淮安府志》的“疆域•物产”中有“雁、骛、雉、鸨、脊令”之名,还称其“咸充食品”。另清鲁一同所著《清河风俗物产志》,称其地鸟类“亦有雉兔鹑雁燕雀”。其子鲁仲实在《秋雨杂诗》序言中写道:“洪湖之滨,新得官壤数百亩,三面阻河,人迹罕至,蒲柳蔽野,凫雁叫天” 。

     在明清之际,黄淮在此为患,治河成为每年的大事,随着洪泽湖大堤越筑越高,洪泽湖亦成飘渺无际之大泽。诗人乘舟途径此处时,听着哀鸿声声,亦常叹息灾民之衣食居处无着。清黄景仁在与洪亮吉在洪泽湖边有诗《偕洪稚存望洪泽湖有感 》,称:“水风吹衣日落去,石气荡魄云飘回。远天黯惨湖变色,雁飞不度鸣何哀”。

      清经世名臣陶澍在江苏任职江苏巡抚时,也有诗《丙戌七月十日勘水淮南,泊露筋镇作二首》咏及洪泽湖的水灾与鸿雁,“触热乘流记往年,嗷嗷鸿雁水连天。此行此日人仍昔,恰喜嘉禾满大田”。“姓氏荒荒几劫尘,村巫翻许溯庚寅。剧愁大泽鸿嗷满,不独宵蚊解杀人”。 

     清潘桂的《鸿雁哀》则以鸿雁喻遭灾后生计无着的流民:“沙淮旱,饥黎窜,纷纷就食如鸿雁。鸿雁飞飞,暮无所依,芦棚山角,茅屋水湄。宫仓已开,翔集徘徊,望眼欲穿,长官不来。长官不来矣,哀鸣嗥矣,鸿雁饥矣,吏婿饱矣。不领粟,无可生;纵领粟,难救死。有食之地尚如此,无食之地可知矣.谁诉鸿哀献天子?”

清邢澍亦有诗《淮安道中》:“淮上西风返棹迟,夕阳红树影参差。云间中泽鸿来后,堤稳三秋汛过时。” 一旦淮水安澜,鸿雁在云在水,都是美丽的水乡景致。

      清代著名的淮安画家边寿民,为“扬州八怪”之一,以画芦雁成名天下,人们称其为“边芦雁”。他在淮安旧城东北的一个湖荡边建了一个“苇间书屋”,在此观察雁的行为和形态,然后落之于笔下,因此他所画的雁形态特别逼真,其芦雁图不仅具有非常高的收藏价值,也是后世艺术史上重要的研究和继承对象。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画芦雁的人很多,芦雁不是指一种雁,而是指画中有芦有雁。边寿民的画也是如此,所以观赏他的画,也可以想见清代淮安河湖边芦苇丛生,雁飞鹅观之生态 。那么边寿民所画的雁到底是哪一种雁呢?

      从其本人及他人的题诗上看,此雁应是鸿雁,因为虽然大多数诗只以雁名,但也有不少诗称其为“鸿”或“鸿雁”的。如一幅“芦雁图”题“芦叶芦根雪未消,楚江烟冷水迢迢。渚禽沙鸟无踪迹,只有征鸿自暮朝”。一幅所题诗“写来食宿与飞鸣,枫叶芦花称旅情。自度前身是鸿雁,悲秋又爱绘秋声” 。中的“自度前身是鸿雁”一句,一直为后人传诵。一幅题《转应曲》:“芦荻芦荻,影动半江斜日,旅鸿着意随阳。健翮岂嗟路长,长路长路,回首塞鸿何处”。另外还有“鸿,冰雪沙洲耐晚风”,“雪泥鸿爪暂留踪”,“征鸿唳云际,残获拂江流”等 。

timg2.jpg

     但笔者观赏其多幅芦雁图,其雁不管是昂头向天,俯首觅食,还是曲颈梳羽,深芦息影,均是花嘴,即喙以桔黄色为主,上喙前端一个黑点,后部两个黑点,其羽色也都是前褐后黑 。这与现代雁属分类中的鸿雁(Anser cygnoides)差别明显,现代的鸿雁与其它雁类的典型特征就是其喙全黑色,与其头颈毛羽的棕褐色形成较大的反差。边寿民画雁的特色虽在于去形似而重神似,但他长时间观雁、画雁,这样典型的特征一不会画错,二也不会是简单艺术加工的结果。

timg.jpg

     边雁虽与鸿雁相差明显,但与现代的豆雁(Anser fabalis)倒是差别不大,豆雁嘴甲和嘴基黑色,嘴甲和鼻孔之间有一橙黄色横斑沿嘴的两侧边缘向后延伸至嘴角,稍微艺术化抽象一下就与边寿民笔下的芦雁相似。我国另外几种可见的灰雁、白额雁、小白额雁、雪雁都不如豆雁的相似度高 。豆雁也有大雁、鸿、东方豆雁、麦鹅、普通大雁、野鹅、西伯利亚大雁等别称,《清宫鸟谱》蒋廷锡(1669-1732)中所绘,张为邦、余省临摹的“秦雁”、“小黑头雁”据卢汰春、童墉昌等鸟类研究专家考证,就是现在的豆雁。《清宫鸟谱》称:“秦雁俗名黑头雁,亦名花嘴雁,黑睛、黑眶、黄黑嘴,嘴根花白。背、膊、臆、腹俱苍黑色,腹后近尾处纯白,尾边亦间杂白毛,黄足掌”。“小黑头雁毛色与秦雁相似,身形略小,嘴上作浅红深黑二色,嘴根无白,背、膊、臆、腹苍色亦深,秦雁之小者”  。在此书中,所绘的茶雁(又称红嘴雁)被鉴定为灰雁,宾鸿(又称候雁)被鉴定为小白额雁,敛雁(也称黄杓雁,黑嘴雁)被鉴定为白额雁,白雁(又称霜信、海鹅)被鉴定为雪雁,黄杓雁 和小黄杓雁被专家鉴定为现代的鸿雁,其嘴全黑色的特征在画中也是非常明显的 。

       这样看来,边寿民所画的之芦雁以及大多数画家笔下的芦雁是豆雁的可能性更大些。据唐剑等2005-2006年在洪泽湖东部湿地的调查,该地区豆雁出现于2005十一月份至来年四月份,越冬滞留时间很长,而鸿雁只是在来年三月份和四月份才出现 ,洪泽湖东部湿地与边寿民当年所居之地只有30公里。1988年1月,刘白等人做的一次调查中记录到的水禽有500只豆雁,未观察到鸿雁 。不同历史时期虽然两种雁类在淮安的居留时间会有所不同,但大体上是不差的,说明在洪泽湖地区豆雁比鸿雁更常见,这也为豆雁说提供一个旁证。

       其实古人画中多题其雁为“鸿”或“鸿雁”其实也并未错,因为在中国古代,雁的具体种类一般都不作区分,都全称为雁或鸿雁,较早的考证认为鸿雁是两种雁,大者为鸿,小者为雁,这样的区分意义不大,宋代著《尔雅翼》的罗愿就称:“鸿雁乃一物尔,初无其别,至诗注乃云大曰鸿,小曰雁,何为有小者? ”据笔者所知,《清宫鸟谱》中才见到对于不同雁类的述名、描绘,在“小黄杓雁条”注称:“案雁类实繁,有以头嘴名者,花嘴、黑头是也;有以身色名者,茶雁、白雁是也;有以地名者,秦雁是也。身皆似鹅,大小不一,敛雁、宾鸿其小者也” 。

      其实当年我国学者为雁属鸟类定中文学名时如果将豆雁命名为鸿雁,这样就不会引起歧意。当然,当年这样命名也许有其它的考虑,如从英文名称上,豆雁(英文名bean goose)译为豆雁,中英文可保持一致,中国古代又有过大者为鸿,小者为雁的说法,总体上鸿雁的体型比豆雁要大些,将黑嘴的黄杓雁(英文名swan goose)译为鸿雁也有一定的道理。

       只是后世人们在赏画时一定要注意到这一点,著名的“芦雁画”中之“雁”、“鸿”、“鸿雁”并非特指现代生物分类上的鸿雁,而是古代多种雁类的统称,落在边寿民及其画风继承者笔下的花嘴之雁,当年应是以豆雁为本的。后世研究芦雁画者不可不注意。另外,“芦雁”是指芦与雁,非是雁的泛指与特指,传世的“芦雁图”也几乎全是有芦有雁的。从这一点上看杨晹在《芦雁图研究》中将芦雁称为“雁形目大型水鸟的总称,体型、生活状态与鸭类相似”的说法就是明显存在问题的 。中国古代《尔雅》类的考证文献、生物学相关的专业文献中从没有将芦雁作为一类雁或一种雁名称的说法,雁与鸭都属雁形目鸭科,既“雁既是雁形目大型水鸟的总称”,岂不应包括鸭类在内? 

       张煦候于1936年在其《淮阴风土记》中也记载到洪泽湖中的秋雁。称“秋日湖边,常宿飞雁。猎人有以长线枪(前膛)击之者,一枪可得其十数。相传射雁亦有术焉。群雁共宿,孤者守夜。枪手先照以火绳,旋即匿去。孤雁见火,戛然长鸣,群雁皆惊,见无他异,仍相继睡去。有顷,枪手再照以火,则再惊。三次以后,可大胆走近瞄准。是时孤雁虽鸣,其群则安眠不理矣,故一枪既发,所获必多” 。

     1955年,洪泽县水产部门收购的野禽中,雁有14300只。这说明在1950年代,洪泽湖的雁类数量还是比较多的。

     1960年代以后,由于三河闸的修建,洪泽湖水位上涨,适合于雁鸭类生存的苇荡大面积消失,洪泽湖的几种雁类数量也显著下降。豆雁每年都能见到,鸿雁、灰雁偶而出现,至于白额雁则是难得一见了,难怪2016年10月,在洪泽湖边长期观察鸟类的黄元国老师等人发现后兴奋不已了。


注释:

   [1] 鸿雁之名,常见于古诗,《诗经·小雅》中一首《鸿雁》传颂至今,“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鸿雁在古代婚礼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所谓“女子十五许嫁,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以雁为贽”,。《礼记·昏义》日“:纳采者,谓采择之礼,故昏礼下达,纳采用雁也。”也就是说,男方求亲,女方同意后,男方须以雁去下聘礼。对于以什么样的雁去下聘礼,学界有比较大的争论,有人以为,雁乃候鸟,难以四时捕获,此雁当为“舒雁”,即由家鹅作为聘礼,但也有许多人不同意,如近期山东大学胡新生引证一些历史资料,认为古代中国湖泊众多,雁非难得,而且掌握了暂养的技术,虽后世有人以鹅代之,但从正规礼议上来说,还是以鸿雁为礼的,当然此鸿雁非现代特指的鸿雁种,而是指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一类雁的统称。

    何以用雁为纳采之聘礼,古今学者有五种解释:一说象征婚姻不违时节,雁候阴阳,待时而举,郑玄所谓“纳采而用雁为挚者,取其顺阴阳往来”。二说妻子顺从丈夫。三说象征家庭和睦有序。四象征夫妻忠贞不二,《朱子语类》称:“昏礼用雁,婿用雁,或谓取其不再偶”。五说象征婚礼过程渐进有序,所谓“鸿渐”也。不过现代学者如胡新生等认为,此都是附会主观之说,真正的起源很简单,以雁为礼,不过是说明为婿者身体素质好,有射猎之能而已。见胡新生.《仪礼士昏礼》用雁新证.文史哲,2007.298(1).23-32.

     有趣的是,在洪泽湖下游的高邮,有鸭为特产,在当地风俗中,订亲却是要用一对肥鸭作为聘礼。

   [2] 雁的物候亦有让人不解之处,后人解释:在《月令》中,仲秋之“鸿雁来”为第一批南迁的鸿雁,季秋之“鸿雁来宾”为第二批迁过来的鸿雁。所以前者为主,后来为宾,确然,现代人观测,雁的迁徙确有分批的现象,而且鸿雁、豆雁、白额雁等不同种也有时间上的区别。季冬之“雁北向”,被解释为雁已思归,准备迁回北方了,因为北方才是它的家乡。但孟春之又一个“鸿雁来”则让人费解,上一批都已北向思归,至孟春之月,当已飞走了,何以又有“鸿雁来”呢?所以文献中可见到不少文献将其改为“候雁北”的,笔者考察多种文献,发现早期的可信文本都是“鸿雁来”。宋张虙解释:以中土视之,自北而南谓之来,自南而北亦谓之来,孟春之来,自南方而北也。(见張虙.月令解 卷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笔者以为,这也有道理,这比改为候雁北要好。有的学者片面解释“候雁北”,称这是第二批北迁之雁,第一批为父母,第二批为新生之雁,所以迟,那是不对的。据学者观察,中国的几种雁,除了鸿雁(Anser cygnoides)可在东北繁殖外,其它几种都不能在中原及江南地区繁殖,想当然是不行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8558-1162089.html

上一篇:宋季曾重淮青鱼----从江湖洄游到人工放流的四大家鱼
下一篇:教育起源的生物学解释
收藏 IP: 223.67.105.*| 热度|

4 张珑 祁贤 马鸣 张晓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1: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