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rihara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urihara

博文

大脑中的「心理」 精选

已有 5952 次阅读 2011-4-8 09:52 |个人分类:感悟人生|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过去常々有人将「精神」与「物质」作为「主观」与「客观」对立起来讨论,其实心理状态不仅是大脑内物质变化的反映,也是支配这些物质变化的基础,其相关研究是心理科学的一部分。因此,人们在探讨心理变化的同时,分析大脑内物质的变化及作用,无疑会有助于了解情感和认识自我。

 

人的生命意义是在心理活动参与下表现的,这是因为人们在生命活动中利用感官认识世界,伴随思维表现情感,通过心理活动支配行为。可以说心理活动是生命存在的形式和行为的动力,也可以说心理活动是大脑对物质世界负荷的应激反映。

 

人们的情感是来自于大脑中包括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5-羟色胺(serotonin)、多巴胺(dopamine)、内啡肽(endorphin)、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及组胺(histamine)等在内的多种影响情感的中枢神经递质的释放和作用完成的。

 

例如,人们在观看相声或小品等娱乐节目时,不仅有时会引起失声大笑,同时也会增进心率。这是由于大脑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在增进注意力,5-羟色胺上升提高满足度,多巴胺释放带给人们快感,是这些大脑内的中枢神经递质的释放让人们处于一种兴奋愉悦的状态。

 

人们知道,大脑中的内啡肽是具有吗啡(morphine)样作用的生物活性成分,由于内啡肽是人们大脑中固有的内源性物质,不仅具有镇痛和抗疲劳效果带来愉悦的陶醉感,而且在组织内分解快,不会产生持续症状,在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上发挥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证明,如鉴赏,收藏及购物所表现的习惯,嗜好和情趣等本能或学习行为也都受到大脑内的一些快感相关神经递质分泌的影响,当然也受到遗传因素的支配。

 

人们在各种心理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心理特征,构成了不同个体的心理差异又称为个性。包括性格在内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人对现实持有的相对稳定的态度及与其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性格是在一定社会条件和生活环境中形成的,与成长教育背景等因素相关也受遗传基因的影响。例如,人们大脑内存在着支配性格的遗传基因,因而可能容易表现出「大喜大怒」,及「优柔寡断」等不同性格上的特点,但这些性格特征也可能在后天学习中得以修饰。

 

人们知道大脑通过分泌γ-氨基丁酸及组胺等神经递质来控制感情,过剩喜怒的性格可能与大脑去甲肾上腺素分泌相关,而容易满足的情感应该受5-羟色胺含量的影响……。这些中枢神经递质除遗传基因的支配外,幼儿时的家庭环境也有可能会给大脑神经通路的发育带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对少儿成长的关爱可能有助于性格上的培育。

 

尽管人们对大脑的物质基础已进行了很多的研究,但人们的心理变化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课题,原因在于心理过程既有学习又有本能的影响,加上人们的大脑每天都在面临新的刺激,形成新的对应,诱发新的思维方式及构成新的行为。换句极端的话说,「脑机能的意义在于对应激负荷的反应」,这也可能就是「心」的科学吧。

 

草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778-430793.html

上一篇:癌症的早期诊断
下一篇:生命起源中的~甲醛
收藏 IP: 113.108.139.*| 热度|

10 吉宗祥 谢鑫 杨远帆 印大中 余昕 肖重发 vigorous yinglu boiledtea boruo812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6: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