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b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bby

博文

科研文化如何让一流学者不愿回国 精选

已有 19580 次阅读 2013-7-20 09:00 |个人分类:科学感想|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研文化, 一流学者, 不愿回国

港报:一流学者为何不愿回到中国?_ / 港报:一流学者为何不愿回到中国?-

在中国的一流学者为何不愿回国的问题上,文章认为,中国依然是个关系社会。长期生活在国外后,这些学者不太可能维持一个稳固的个人业务关系网,这继而会减少他们接触研究资金来源的渠道。由于许多中国科学家没有在国际环境中开展研究的经验,海归们可能会遭遇另一重文化冲击:他们很难找到志同道合的同事。

 

    中国人的“关系文化”不免在科研活动中有所反映。这种“关系文化”会产生如下几种效应,使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一流学者不愿回国。

    第一、“关系文化”导致科研资源和科研评价的不公正、不公平及权力寻租等现象。“关系文化”会使得科学界形成“圈子”或“山头”,重大项目不入伙就无法分杯羹;而科研项目“近水楼台先得月”也是顺其自然、料想中的的现象。此外,“关系文化”使科研评价变形,不能做到一碗水端平,其极端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第二、“关系文化”降低科学家的信任关系,使得科研合作难度增加。正常的科研合作只是一封邮件的事,而在“关系文化”的科研环境中,信任半径较小,这一切变得复杂起来,首先,要结交认识,处好关系,然后才可能下一步的合作。

    第三、“关系文化”使得八面玲珑的人如鱼得水,而使习惯单纯科研的科学家举步维艰。在“关系文化”的环境下,那些既会做科研,又会处关系的科学家左右逢源,而那些习惯了单纯科研的科学家则不免相形见绌,感觉工作很“累”。从大范围来讲,这种科研活动消耗了太多的能量、时间和精力,降低了科研效率,还使得习惯国外单纯科研的一流学者无法适应,甚至深恶痛绝。

    第四、“关系文化”很可能最终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现象。使得科研水平不高,但人际关系处得好的科学家占据上位,而真正有水平的科学家则屈居下位。长此以往,则更加剧了中国科研环境的恶化,使得一流的科学家退避三舍。

    李敖对这种“关系文化”抨击十分到位,他说:一切要靠拉关系、要靠人际关系好才能办事的现象,是可耻的!因为它把人情高过是非,又违反公平原则。中国人最易犯此病。结果人的精神、时间都花在做公关、交朋友、拍肩捏臂、酒食征逐上面,一切都讲关系才能过关了,这成什么话啊!

        看起来,改变这种“关系文化”,还需要体制和科学家有意识的长期努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731-709677.html

上一篇:英国学生良莠不齐
下一篇:我给蒋教授的文章加精
收藏 IP: 150.255.29.*| 热度|

111 王涛 金拓 曹聪 徐晓 王守业 赵美娣 陈楷翰 汪晓军 吕乃基 鲍丙豪 刘立 杨秀峰 张鸿飞 杨焕胜 应行仁 吴立志 李宇斌 亢阳 孙学军 章成志 谢强 丁世谦 李毅伟 吴信 傅晓明 关法春 张钰鹏 徐耀 水迎波 薛宇 洪惠 张亚南 王静 罗德海 许有瑞 武京治 张焱 肖建华 罗春元 李永丹 汪潇 尚可可 曹建军 张骅 刘伟 胡孙铃 戴德昌 李久煊 黄育和 吴浩天 施安路 郭保华 张亮生 冯永忠 曹裕波 张忆文 马春旺 刘维 田云川 唐小卿 魏国 蒋继平 郭进京 吴锦宇 张南希 吕洪波 李东风 何宏 王峻晔 王善勇 陈冬生 徐明昆 彭思龙 罗会仟 梁洪泽 罗利 李世春 宋健敏 程代展 吉宗祥 李庆祥 高友鹤 刘海猛 穆春阳 曹家樅 高亮 权高峰 张林 储涛 biofans dawnlight ahmen laden6969 ddsers ycjyf kknk aliala worldness fsdw UNCblue zzlzhan gaopeng0537 cliffou chenyuhuazililu noname19 bridgeneer cechhenry zhuhong idealist mei1990 ttee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2: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