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b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bby

博文

冷眼看待中国大学抬高门槛 精选

已有 6360 次阅读 2010-1-20 20:57 |个人分类:科学感想|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博士, 中国大学

杨志鹏:中国大学真的到了不需要自己培养的博士的地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8194

王铮:这个大学想关门?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8230

周涛:境内博士与狗不得入内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8693

王鸿飞:这个大学不想关门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8802

吕喆:中国的大学校门朝哪儿开?开多大?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8894

 

这两天科博网上关于大学招聘人才的门槛问题争论到白热化的程度,本来是北京某个985高校的网站公布了2010年招聘条件为 “境外博士”,却使可怜的海南大学被无辜受到株连。冷静看待这个问题,其实也很简单,不必扯到民族自信心、就业歧视上头去。这个问题很简单,无非是中国大学抬高了招聘门槛。依我看,这个门槛目前还是不高,在不远的将来,除非特别特别地优秀,否则“境外博士”也只能靠边站了。

 

大家看一下我的一篇旧文,就知道中国大学的眼光、雄心和胃口现在还没完全放开,将来国内大学就会是这样的:

在约克大学生物系成为终身制(tenure track)的教师都是具有很高研究水平和取得较大科学成就的人员。刚毕业的博士通常要经历多年的博士后生涯,很多都在不同国家的著名实验室做博士后,这些具有国际博士后背景的,取得较大成就的学者才会有机会被骋为终身制人员。由于英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不过百所左右,同美国相较而言,竞争也就更加激烈,通常的看法是,没有一两篇CNSCellNatureSciences)文章及数篇高影响力的论文,很难被英国的大学骋为终身制教师。当然,选拔成为英国大学终身制人员具有严格的标准,同样严格的评审晋升制度也保证了约克大学具有世界水平的师资力量和一流的教学科研水准。例如我所在实验室的H M Ottoline Leyser教授在英国剑桥大学(Cambridge UniversityBAPhD毕业后,1990-1993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布鲁明顿(Bloomington Indiana)做博士后,1993-1994年到英国剑桥大学做博士后,1994-1999年为英国约克大学生物系讲师(Lecturer),1999-2002年为高级讲师或副教授(Reader),2002成为教授,2007年选为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而生物系的另一个女教授Dianna J Bowles1973-75年在德国凯泽斯劳腾大学(University of Kaiserslautern, Germany)做博士后,1975年于雷根斯堡大学(University of Regensburg, Germany)做博士后,1976年于以色列魏泽曼科学研究所(The 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 Israel)做博士后,1976-77年在英国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做博士后,1978年在德国海德伯格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Laboratory, Heidelberg, Germany)做博士后及雷根斯堡大学工作,之后才在英国大学任职。约克大学的每一个终身制人员不管职称高低,都有自己的实验室,都可招收博士生。在国内的二三流大学,刚毕业的硕士博士甚至本科生都可成为终身制人员,但这些人进来后通常都没有自己的实验室,往往在艰难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多年挣扎,最后或者沉沦,或可有朝一日拥有自己的实验室。(见《英国高校科研教学体制的几点观察——英国约克大学留学访问总结》: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7952

 

由此可知,现在的研究生,指望读个博士就够了,是完全估计错前景。要想未来在国内高校混碗饭吃,恐怕你需要读博,还需要做好做若干个博后的准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731-289044.html

上一篇:房价飞涨下的众生心态
下一篇:国内到底有多少博士不合格?
收藏 IP: .*| 热度|

21 武夷山 薛长国 马昌凤 曹广福 王号 杨远帆 钟炳 杨秀海 马丽丹 任国鹏 吕喆 苗元华 刘岩 李学宽 鲍海飞 李泳 盛弘强 饶海 郝彦军 chtang xuqingzheng

发表评论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6: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