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有“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之说。
按照这种说法,国内高校算是已经走过“盖大楼”的阶段,正在快步进入“求大师”的阶段。
二
国内大学或科教界对“学术大师的祟奉”已经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地步,而相对地,对一般科研人才则视如“草芥”也是不争的事实。
君不见河南农业大学为了引进学科领军人才,会出“(1)聘任期内,除享受学校正常工资待遇外,每年给予生活补贴100万元。(2)提供科研启动经费1000万元。(3)组建以领军人物为首的高水平科研团队,并配备助手。(4)提供满足科研团队要求的实验平台与基地。(5)提供
如此悬殊待遇决不止河南农大一家。这种现象预示着国内的人才引进已进入“眼中只有‘大师’”的阶段。这意味着不是“大师”的人才可能就不算“人才”,你只有拼到“大师”的位置才算真正意义上的人才。
三
为什么高校会出如此高价来“求大师”,原因有三,试析如下:
首先,“大师”属稀缺资源,古有“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今有“小牛易得,大师难求”。稀缺资源自然需要高的价码。
其次,国内科教界的很多事情,非“大师”不能搞定。申请重点学科(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省级)、重点科研项目计划(国家级、省级)等需要大师,就是弄个教学名师(国家级、省级),也非大师不能搞定。而大学排名、官员的政绩需要这些硬杠杠,再说,所谓“政绩才是硬道理”(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0096),官员没有耐心去培养“大师”,也无法创造自主、自由、宽松的科研环境来吸引大师,你说,这些大学能不对大师如此重金“孜孜以求”吗?
四
“大师”有真大师,有伪大师(需要包装、作伪);“大师”有为钱来的(很可能“一女嫁多夫”,也可能捞钱后“孔雀东南飞”),有为事业来的。
大学“求大师”,有真求的,有假求的。有长久打算的,有短期计划的(可以“套现”,可以为学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科研项目计划或重点什么树“大旗”、扯“虎皮”)。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3: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