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语文化圈高度强势的今天,它对其他语言的影响十分巨大,每个非英语国家都面临这样的痛苦,用英语对不起祖宗,不用英语代价巨大。撇开民族情感和政治需要不说,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一下。
世界交流导致语言接触,语言接触导致翻译问题,
翻译的时候涉及词语转换和重新范畴化造词。比如,车-car,英汉双语的意思大致对应,交流的时候做做词语
转换就行了。但是“巧克力-chocolate”就不同了,汉语中本没有巧克力这样的东西,没办法只能音译。如果能够意译,我们都会选择意译,比如“飞
机”、“电视机”。虽则“飞机”、“图书馆”之类的词大概是从日语传入的,但也没关系,说明日本人也在用意译的方法。有趣的像“坦克车”,坦克是音译,但
至今也没有被“装甲车”替换掉,很可能是“坦(大)”和“克(敌)”的意思在起作用。意译的方式,实际上就是重新范畴化,tank在英语里是水箱,是早期
坦克的凸显特点,而装甲车或者坦克车,都从不同的角度在范畴化。airplane(空中机)--飞(行)机也是这样啦。
翻译角度
国人理解
语言体系
音译:翻译便捷、易于双语交流 不容易懂
破坏
意译:造词难度大,翻译略烦 易懂
维护
(1)表音文字更容易被英语替换
语音对译—》词汇慢慢外语化—》威胁到核心词汇、构词法—》威胁到语法—》语言替换
意译—》词汇丰满—》扩充核心词汇—》语言保持
表音文字,天生更适于用语音对译,虽则他们可以用词根完成意译,但是语音对译的成本是最低的。
表意文字,天生更适于用语义对译,特别是汉字,表音能力不强,直接音译过来,让人捉摸不透,如“巧克力、亚克力”,比较倾向于意译,甚至化学元素都造了一堆形象的汉字。
(2)汉语已经发展到了无法用表音文字替换的阶段。汉字书同文不同音的历史,造就了汉语同音字特别多,而一个字往往就是一个意义单位,接近于英文的词。所以用汉语拼音无力转写汉语,就是一套注音符号。而世界上大多数语言,包括大量的无文字的语言,都是可以用罗马字母转写的。
(3)人口因素
翻译成本是很高的,小团体如果想融入现代社会,无法承担高昂的翻译成本,只有换用语言。这个已经发生在少数民族语言和世界诸多小语种的身上。
人口大到百万级以上,则可承担这样的成本,延续自己的语言。为什么要百万呢?现代社会的科技、经济文化诸多方面必有足够的产业基础和人才,才能完成翻译,
翻译是一个民族的事情,不是几个外语好的假洋鬼子就能完成的。
(4)经济科技文化创新度=新事物的命名权
这个从语言上讲,实际上命名权的争夺。哪个语言先命名了新事物,这个名称也就必然地从这个语言的认知角度去范畴化命名,例如“tank”。而此范畴在其他语言中未必存在,或者有所差异,其他语言的使用者就得音译或重新命名,但冠名权没了。命名权越多的语言,其生命越有力。这决定于其经济文化基础力量。所以命名权的争夺,背后是经济、科技、文学艺术的争夺。强大的国力足以保证其国语的地位。
(5)汉语具备创新事物的承载能力么?
这个问题很要命。现代社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科技上,而汉语的基础,科技术语方面却有天然劣势。因为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科学弱、技术强,古代遗留下来的科技术语体系是孱弱的。百年来,汉语从外语种,吸收了大量的词汇,创造了包括化学用字的汉字,撰写了百万计的论文来作为科技语言的基础。
汉语的逻辑性、清晰性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在表述科技进展时,面临英语的冲突,广大的科研工作者的责任重大。翻译好术语也是科研之外的重要工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714-606427.html
上一篇:
为什么中国不把英语定为国语——答karleuler下一篇:
(草稿)国内教材为何不便于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