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峥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azheng 忽闻海上有仙山

博文

中秋话兔儿爷 精选

已有 7590 次阅读 2010-9-20 12:53 |个人分类:图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兔儿爷

眼见着又是中秋了,不妨念叨念叨早年间京城里一个应景的玩意儿——兔儿爷。
 
兔儿爷是发源于北京的一种手工艺品,明代陆启泓所著的《北京岁华记》中记载:“市中以黄土博成,曰兔儿爷,着花袍,高有二三尺者。”许多人介绍说是一个“老北京传统玩具”。在我看来,从材质和功能上说,还真不能当成玩具。因为它本是泥塑的,外面施以彩绘,很不结实,倘若落到孩子们手里“把玩”的话,绝对是长久不了。根据兔儿爷的材料,民间形成了一句歇后语:“兔儿爷掏耳朵——崴泥”。尽管如此,兔儿爷仍然是孩子们喜欢的物件,用老舍的话说“这雕塑的小品给千千万万的儿童心中种下美的种子。”
 
应该说它是京城寻常大众百姓家里比较流行的一个摆件,特别是在中秋节时候摆出来正应景。明代纪坤所著的《花王阁剩稿》中记载:“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 正因为兔儿爷在中秋节的时候出来,所以老百姓都以农历八月十五算作兔儿爷的生日。这在传统相声里,是一个常用的砸挂的素材。谁要是赶上正好也是八月十五的生日,常常被别人以“兔儿爷”调侃一番。
 
兔儿爷的样式非常多,大小各异。大号的威武,小号的玲珑,中溜儿的价钱好。但是无论大小样式,总有几个设计要素:
 
首先,设计上必须突出是“兔”。如何突出“兔”呢,就是着意刻画三瓣嘴和长耳朵。老舍在《四世同堂》是这样描述的:“小兔儿的确作得细致:……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这样,小兔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倒好像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
 
其次,必须着衣冠道具。不论兔儿爷还是兔儿奶奶,都是拟人化的,因此都是有帽子,有袍子,还有鞋子。这衣服帽子就可以演变出无数种花样的兔儿爷了。用模子抠的,也就是批量生产的,以文武官员的官服铠甲居多,有的还附上旗子,伞盖等各种零碎儿。手工捏制的就有更多其他式样了。《四世同堂》里也描述过:“……还有多少个兔儿爷摊子,一层层的摆起粉面彩身,身后插着旗伞的兔儿爷……有的肩着剃头挑儿,有的背着鲜红的小木柜;”
 
最后,兔儿爷还必须有个座儿。兔儿爷大多有个宽大稳定的底部,呼应高高向上的长耳朵,从艺术设计角度说,视觉上更加协调,同时也方便摆放。这个底一般就设计成兔儿爷的坐骑,有的是老虎、狮子,老虎又能细分成黄虎、黑虎等等多少种式样;有的是鹿、麒麟,还有的是莲花宝座。
 
在过去的中秋节,兔儿爷不仅仅是摆出来的,还要献上干鲜果品供奉的。清代徐柯所著的《清稗类钞·时令类》中记载:“中秋日,京师以泥塑兔神,兔面人身,面贴金泥,身施彩绘,巨者高三四尺,值近万钱。贵家巨室多购归,以香花饼果供养之,禁中亦然。”禁中亦然,就是皇上家也玩这个。在文学家看来,兔儿爷已经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用鲜果供养兔子王,……人们的心中就又立刻勾出一幅美丽的,和平的,欢喜的,拜月图来。”
 
时过境迁,兔儿爷已经风光不再。就算是老北京家庭,也没见过谁家中秋节还拜兔儿爷了。偶然发现,有商家已经开发出了现代版的兔儿爷,不过已经变成类似“招财猫”那样的东西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6900-364888.html

上一篇:原创摄影作品精选第三辑(2009)
下一篇:原创摄影作品精选第四辑(2009 海)
收藏 IP: 168.160.23.*| 热度|

7 武夷山 梁建华 余昕 刘玉仙 许文婕 许培扬 吕杰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9: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