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汝清教授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qyang 看博客、写博客,快乐每一天! 上海交大杨汝清

博文

科学与文化:何必“斤斤”计较 精选

已有 8614 次阅读 2008-11-10 07:56 |个人分类:日记随想|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文化, 科学, 计量单位

 

昨天到菜场买菜,问:“青菜多少钱一斤?”回答说:“一块六,写着呢!”

我一看,牌子上写着:1.6/500

降价了,挺高兴。但一看那“500克”心里挺别扭。500,这是什么单位啊?

我问:“为什么单位不写‘斤’或‘公斤’?”

她说:“写‘斤’说不符合国家法规,要罚款;如果写‘3.2/公斤’,顾客吓得不敢买,说太贵了。”

实际上我也知道,市场、商店几乎都是写的“××元/500大概除昆明、乌鲁木齐等地外)。

1984国务院的确发过“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规定质量用千克(公斤) kg表示。

统一法定计量单位对发展经济、推进科技进步和扩大交流等方面的确有很大好处,我们应该支持。但是,对不分地方和场合一刀切的做法我觉得可以商讨。

对我国大部分地方来说,大概很少听到老百姓“一公斤多少钱?”的这类询问,更难听到“500多少钱?”这样别扭的问题,因为这是一种长期生活习惯,而且是具有历史文化背景的习惯。

统一计量单位可能是国际计量行业的一种发展趋势,它比“世界语”企图统一国际语言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高很多,得到更多人和国家的支持。但是它仍会像“世界语”的发展那样受到种种阻碍,而这些“阻碍”是可以理解和原谅的。

像美国这样的大国,早就成了米制公约的签字国,但是至今他们社会上流行的还是英制,可以说英尺、英寸、磅、盎司仍然满天飞。

那年我在美国画了几张实验零件加工图,问尺寸标注“mm”是否可以。美教授回答得很干脆:没问题!但又偷偷告诉我,工人大概不会知道100mm有多长。不过你放心,加工前他们会换算成英制的。我怕他们把尺寸转换错,我干脆在图上注明了米制和英制两种尺寸。

米制和英制差别太大,他不知道100mm有多长,我不知道6英尺3英寸的人有多高,是不方便!

为什么美国“虚心接受,坚决不改”?教授说,除了习惯势力外,经济是一重要因素。如果美国要把英制改成米制,它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市场的混乱,因此哪个总统也不敢冒这个险。

香港的计量单位采用英制、公制及中国(司马)制三种制度同时存在的灵活制度。市场上大多使用斤或磅作为重量单位,也可使用公制,购物时消费者先得问一下。

统一实行公制,我觉得不仅要考虑它带来的好处,也要考虑它带来的对传统习惯,特别是对文化层面的冲击。

“斤”有几千年的历史,应该算作“文物”。尽管每个时期的实际度量不一样,但“斤”字不变。三国时关羽的青龙堰月刀重80斤,按现在标准也就是40来斤重,但“斤”字的历史意义没有贬值,其文化意义也没有缩水。

香港使用的中国(司马)制,一斤为十六两。难怪香港的小孩对“半斤八两”成语的理解比大陆的小孩强,而大陆1959年开始实行一斤等于十两制后,广泛流传的“半斤八两”成语已经名存实亡了。对此,我并不耿耿于怀,因为十进制带来的利大于“半斤八两”成语的消亡。

但是,“公斤”完全替代“斤”就不一样了。“一斤白菜、二两葱”必须说成“500白菜、100葱”,多别扭!多没有文化气息!电视台主持人因为说了“2人吃了1斤饺子”被批评不规范,但说了“吃了500饺子”又被观众所嘲笑。真难啊!

表面看这好像完全是习惯问题,其实不然。

如果“斤”被淘汰,有关的历史可能被遗忘,有关历史发展的踪迹可能被掩埋,有关的文化就会消失,更多有关“斤”的成语或生动词汇就会像“半斤八两”那样变得名存实亡。

我不希望以文化的名义阻碍科学的发展,但也不希望科学与文化僵硬的对立。

我不容许我的学生在学术文章中出现“材料:一斤二两铜”这样的表述,但也不想看到任何地方都要把斤说成500

菜市场就让他们“按斤论价”吧,管理人员和科学家们何必与老百姓“斤斤”计较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673-46120.html

上一篇:吃了进口的问题奶粉
下一篇:英明决策————《勇敢的机器人》-4
收藏 IP: .*| 热度|

11 李侠 武夷山 马红孺 杨玲 罗会仟 陈绥阳 王安邦 钟炳 刘立 李宁 苏新华

发表评论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4: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