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zhanch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uzhanchi

博文

《淡淡人生亦有痕》 观光游览篇(28)

已有 2392 次阅读 2018-9-17 17:17 |个人分类:观光游览|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九华山, 黄山, 黄鹤楼

4.5.改革时代(13)

 

(一)京外(11)

 

一九九三年

 

39日,与李继由、徐六康一起,背着测定辐射的仪器离京,前往红池坝,开展《北亚热带中高山草地畜牧业优化生产模式试区》专题研究。

10日,到达陕西省安康市区所在地-汉滨区,海拔360米。汉水流经该市,依此为界,北为秦岭地区,南为大巴山地区。

之后,乘车南行,经海拔480米的平利、海拔1100米的镇坪,进入四川巫溪县境内,过易溪,沿大宁河南下,途径一线天、白鹿镇、荆竹峡、岩棺、凤凰寨、双溪溶洞剪刀峡,晚间到达巫溪县城。

12日,第四次前往红池坝。近日天降大雪,途中路面雪厚,行车至海拔2100米时,遭遇山体崩塌。下车,开路。忙碌之余,突然发现:远山绿装素裹,分外娇媚;近旁冰凌满枝,千姿百态。如此美景,平生难得一见,令人喜出望外。

16-20日,连续五天降雪,漫山遍野,白雪茫茫,恰似“山舞银蛇”,犹如“原驱蜡象”,一派北国风光,格外妖娆动人。

 

4,赴安徽省黄山,参加中科院内蒙古草原站年会。

8-10日,独自从四川省巫溪县出发,乘船第二次游览大宁河小三峡,第六次游览长江三峡,到宜昌市。转乘长途公共汽车,经枝江、江陵、仙桃到武汉市。再转江轮,经黄冈、黄石、九江、安庆、到池州。

11日晨,乘公共汽车,离池州到达九华圣地。

九华山,古称陵阳山,曾称帻山、九子山,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有“东南第一山”之誉,是地藏王菩萨道场,有“佛国仙城”之称。自唐代开元年间,开辟九华佛教道场以来,据记载出现过14尊肉身菩萨,实乃九华山之奇迹。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九华镇境内,逶迆回环一百余里,主体由花岗岩构成,山峦层叠,峭拔凌空,竞秀多姿。素有“有名之峰九十九,无名之峰九十九”之说。其中九座山峰,最为雄伟挺拔,形似莲花高出云表,即天台峰、天柱峰、十王峰、莲花峰、莲台峰、芙蓉峰、罗汉峰、观音峰、独秀峰。又以主峰-十王峰最高,海拔1342米。山中,溪流潆洄,瀑飞泉涌,奇松挺立,绿竹如海,佛寺宏大,梵宇生辉,有化成寺、百岁宫、祗园寺、甘露寺等四大丛林。寺内,佛像、藏经、贝叶经、法器、圣旨、金印、玉玺等文物极多。诗人墨客、帝王将相纷纷赞誉:“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唐·李白)、“奇峰一见惊魂魄”(唐·刘禹锡)、“凌空瘦骨寒如削”(唐·杜牧)、“扁鹊得仙处,传是西南峰”(唐·李商隐)、“楚越万千山,雄奇此山兼”(宋·王安石)、“灵峭九万丈,参差生晓寒”(明·王守仁)、“东南第一山”(清·乾隆),等等。

从汽车站步行,过九华圣境门坊、迎仙桥,至九华街,海拔约600米。正面为祇园寺。该寺始建于明嘉靖年间,规模居全山寺院之首。大雄宝殿琉璃碧瓦,飞檐画栋,金碧辉煌。诸殿佛像,壮观庄严。寺左有插云峰,峻山苍翠,其右有放生池,水碧叶绿。而后,过芙蓉桥,依次参观太白书屋、娘娘塔、旃檀林寺、通慧庵。旃檀林,为砖木结构,门窗、梁栋、佛龛雕刻精美。厅堂中有一副对联:“庭中花下叙祸福,岸畔松前论醒眠”,令人回味无穷。通慧庵,始建于清初,新建有宫殿式大雄宝殿。走出庵门,旁有龙泉饭店。有一女青年,见我一人独游,自告奋勇为我做免费导游,条件只有一个,即下山后在其饭店就餐。我婉言谢绝。

其后北行,蹬石级而上。未几,迎面有古松一株,树冠平铺,松针青翠,老干横生一舒展长枝,似在招手致意,游人称之为迎客松。迎客松东南侧,有回香阁,海拔800米。下陡坡,过回龙桥,至闵园,翠竹四布,风光秀丽;海拔650米。回龙桥东端,有一古松,主干中分两叉,一高一低,酷似凤凰昂首展翅,称为凤凰松。东南侧,有九华莲社,为闵园佛教接待社。大殿前有韦驮殿,殿后有竹园和泉水井。复又上坡,经慧居寺长生古洞,沿途溪流飞泻,水声轰鸣,奇峰怪石,各显神通。

继续攀登,经吉祥寺复兴庵、朝阳庵,过吊桥,有半山寺。小寺背依嵯峨山峰,前临千仞绝壁,十分险峻。寺周万木葱茏,碧云堆翠。寺内原供奉高僧法龙的装金肉身,“文革”中惨遭焚毁。再上,见“渐入蓬莱”、“为善为宝”、“南无阿弥陀佛”等摩岩石刻。

继续攀登,过观音峰,至拜经台。该处寺庙寺始建于唐朝,殿旁有金地藏拜经遗址。壁上嵌有“古拜经台”字样的碑刻,台后有一峭石,高达20米,造型似“老鹰扒壁”,僧人称其为“大鹏听经石”。再攀登,过蜡烛峰,即到天台正顶,海拔1325米。峰巅东有龙头峰,西有龙珠峰,两峰之间有渡仙石桥,桥梁上刻“中天世界”四字。下桥,进入天台寺。该寺上层为万佛殿,中层为地藏殿,下层为地下室。此处,留有遗迹“金仙洞”。东有一线天,乃两块巨岩相立,中为宽度1米、深5米的石隙,由此倚壁擦肩而过,颇有情趣。龙头峰上有一平台,台上有捧日亭,为观看日出和领略风光的极佳出处。在此,放眼四顾,群峰叠翠,苍松挺拔,翠竹卷涛,梵宫遍布,九华风貌,尽收眼底。

 这时,有一行三位上海人,请我给他们合影。在攀谈中得知,神光岭有座肉身宝殿,供奉有新罗国(古代朝鲜国名)王子金乔觉,即金地藏的全身舍利,十分奥秘,应当去看。

 而后,原路下山,至回香阁,西行,过芙蓉峰,欲去念肉身殿。本应左转,不曾想走错了方向,只好顺路前行,沿途参观了念佛堂、龙庵、化成寺和聚龙殿。

佛堂,有楹联曰:拔云窥恨海,焚香悟天机”、“念佛念心心念佛,修行修性性修行”。

龙庵,始建于明代,楼宇二层,为民居式,内原供奉地藏菩萨像,在“文革”中被毁。

化成寺,位于九华街,四山环抱,始建于唐至德二年(757年),唐建中二年(781年)辟为地藏道场,是九华山开山祖寺,为历史最悠久的地藏菩萨道场。内有大雄宝殿、藏经楼。供奉释迦牟尼佛玉坐像和铜像;藏有贝叶经、藏经、血经、圣旨、御书、幽冥钟等文物。殿前为圆形广场,中间有莲池。

聚龙殿,为民居式,二层,砖木结构,内原供奉地藏王菩萨和闵公、道明塑像,在“文革”中被毁。

之后,回到汽车站招待所。晚间,与同屋的游客聊天,从中得知,肉身菩萨是个不解之谜,百岁宫和肉身殿均有供奉。他第一次来没有看到,这次是专程而来。我一听,兴致大增,真想明天前去看看。但会期将临,且车票已购,只好作罢。又是一个憾事。看来,每经历一件事,都难免留遗憾,真是万事古难全啊!

12日,乘汽车,经太平湖,机轮摆渡。太平湖位于九华山与黄山之间,原名陈村水库,是由青弋江筑坝蓄水而成。此地曾发现白垩纪的恐龙蛋化石和新石器时期的众家山遗址,湖底埋藏着千年古城-广阳城、龙门街等古迹。现今,是著名的风景区,苍翠群山环抱,湖水清澈碧绿,远山、白云、蓝天如画,风光旖旎,但没有时间进山游览。

之后,到达黄山市谭家桥,住复旦大学黄山休养所。该所成立于1985年,前身是茶林场。四周群山环绕,绿树成荫,清静优雅;小河穿过,清澈见底。饭后,沿绿荫小路,在山谷散步,流水潺潺,鸟鸣虫叫,如同伴奏。会后,游览黄山。

黄山,古称“三天子都”,秦代名黟山,横亘黟、歙、太平、休宁四县,方圆达250平方公里,有八亿年地质史,为峰林地貌,有冰川遗迹;珍稀植物荟萃,有黄山松、红豆杉、南方铁杉、天女花、木莲、黄山杜鹃等。依据云海位置,可分为:东、西、北、前、中五海。白鹅峰、槛窗峰、香炉峰以东,为东海;丹霞峰、石柱峰、莲蕊峰以西,为西海;天都峰、玉屏峰、莲花峰、莲蕊峰以南,为前海;丹霞峰、狮子峰、始信峰、石笋峰以北,为北海;四海中间,为天海。景区的著名胜景有七十二峰、二十四溪、十六泉、三瀑、二湖。其中,以莲花峰、光明峰和天都峰最高,海拔均在1800米以上。其代表景观为“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及“三瀑”-人字瀑、百丈泉、九龙瀑。兼有岩、泉、洞、潭等胜景,故有“天下第一名山”之誉。黄山松独具特色,分布于海拔750米以上,之下为马尾松。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分布于900米以下。“天下名景集黄山”,泰岱之雄,华山之峻,峨眉之秀,匡庐之瀑,雁荡之石、衡岳之云,莫不兼而有之,被视为“人间仙境”。自古今来,誉满神州,学者、文人赞不绝口:“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唐·李白)“峰峰寒列簇芙蕖,静想嵩阳秀不如”(唐·释岛云)、“奇峰三十六,仙子结青鬟”(宋·郑震)、“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登黄山天下无山”(明·徐霞客)、“深信黄山天下奇”(郭沫若)、“天下第一山”(陈毅),等等。

16日,会议代表一行约50人,乘车西南行,过汤泉溪,到汤口,入黄山大门。北行,过揽胜桥、观瀑亭,来到位于云谷寺的运客索道总站。排队,坐上山缆车。置身缆车,穿云破雾,西眺群山,佛掌峰、天都峰、莲花峰历历在目,一山更比一山高;东覧峡谷,千仞壁立、万壑峥嵘,茫茫云山无边际;下见形如古梅的“梅松”,旁有状若喜鹊的巧石,松石相衬,名曰“喜鹊登梅”。

白鹅岭,下缆车,西行,途中有孔雀松;至西海饭店,登记住宿。在饭店,南望,有西海水库,如同一块碧玉,镶嵌在山谷之中。

安排停当,出饭店,西行,至丹霞峰,海拔1664米。峰岩赭色,色彩斑斓。峰南有排云亭。该亭建于民国,条石结构,高5米。凭栏观望西海,群峰林立,峡谷幽深。时而云雾升腾,随风奔流,势若江河,蔚为壮观。峰峦时隐时现,酷似海中岛屿。此地,巧石众多,有名者如:“天女绣花”、“天女弹琴”、“天狗听琴”、“仙人踩高跷”、“武松打虎”,等等。近处,亭左侧不远处,有“仙人晒靴”;右侧沟壑中,有“仙人晒鞋”,二者遥相呼应,妙趣横生。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神奇奥妙。

而后东行,经石鼓峰,海拔1590米。其形如鼓,上有巧石“灵龟探海”、“三娘教子”。

  继续前行,至北海宾馆处,登狮子峰,见“麒麟松”。至山腰,见曙光亭,造型优美,小巧玲珑。西行不远,有清凉台,建于危岩之上,三面临空。台侧有破石松扇子松,在此凭栏远眺后海,云涛滚滚,变幻无穷。至峰顶,其北有一山峰,顶部有一巧石,如猴蹲坐,静观云海,人称“猴子观海”,还有“猪八戒吃西瓜”等。此处景致绝佳,有“不到狮子峰,不见黄山踪”之说。有诗评赞曰:“灵猴观海不知年,万顷红云镶碧天,坐看人间兴废事,几经沧海变桑田”。

之后,继续前行,至始信峰,海拔1683米。此峰小巧玲珑,风姿独秀;悬崖千丈,巧石争艳,云蒸霞蔚,奇松苍劲,奇态万状。有“不到始信峰,不见黄山松”之说。据说,这里聚有许多黄山名松,如:陪客松龙爪松接引松黑虎松连理松卧龙松探海松等。但有的视而不见,有的没有看到。向北观望,有石笋矼。据说,峰上石柱林立,姿姿态异,有“十八罗汉朝南海”、“立佛石’等名胜,号称“黄山第一奇观”。向东观看,有石笋峰。峰形酷似竹笋,其上怪石林立,据说有著名景点“二仙对弈”。

其后,来到近在咫尺的笔架峰,海拔1650米,顶部分成五个小峰,酷似笔架。其下有一孤立石峰,形同毛笔,峰顶巧生古松,盘旋曲折,枝条伸展,犹如盛开花朵,故称“梦笔生花”,也称笔峰。有“笔”有“架”,妙趣天成。有诗赞曰:“斗毫孤耸架更奇,天公方设是何时?谁能借此生化笔,填尽黄山万景词?”

17日,早早起床,前往光明顶。该峰海拔1840米,位于天海,居黄山中央,峰顶平坦,视野开阔,四海美景,一览无余,有“不到光明顶,不见黄山景”之说。此地建有黄山气象站,原为大悲院遗址。气象站东南不远,有炼丹峰,海拔1827米。相传,远古时代,始祖黄帝曾在此取石炼丹,服用成仙,乘龙飞天。峰上石室内有炼丹灶,峰前有紫石炼丹台,台上有丹池,台下深壑即炼丹源。

来到炼丹峰顶,海拔1827米。这里是看日出、观云海的最佳地点。尽管云量较多,但游客依然站定,等待日出。蓦然,云层中现出了一道霞光,渐渐染红了天空,映红了山谷,但没有见到朝阳。由此南望,天都峰、玉屏峰、莲花峰、鳌鱼峰,姿态各异,美不胜收。未再久留,打道回府就餐。

早餐后,离西海饭店,西行,前往飞来峰。有一巨石,高12米,孤耸峰头,上尖下圆,基部与山石分离,似天外飞来,故名“飞来石”,石上镌有“画境”二字。

从飞来峰向西南观望,有石柱峰和石床峰。石柱峰,山峰如削,直指青天,宛如天柱。有赞诗曰:“天开石柱三千丈,坐俯溪山尽白云”(明·沈懋学)。石床峰壁如刀削.,顶有石床,其平如砥。

之后,东南行,过平天矼,海拔1805米,见“棋盘松”。南行,至天海植物园,附近有一松,据说树龄已达1400年,至今依然枝挺叶茂,形同凤凰,展翅欲飞,即“天下第一松”-凤凰松

南行,至海心亭。休息片刻,继续前进,来到黄山第一高峰-莲花峰下,海拔约1750米。附近有莲花洞、莲花源。仰望,莲花峰峻峭高耸,气势雄伟;主峰突兀,小峰簇拥,似莲花怒放。上百步云梯,梯道下临深渊,异常险要。有诗云:“云梯百步客心惊,曲折蜿蜒接太清,莫说自然多险境,人生道路更艰辛”。登至梯口,左右各有一石,一形如龟,一形如蛇,故称“龟蛇守云梯”。而后,沿“莲梗”叠级而上,穿过四个石洞-“莲孔”。沿路风光奇绝,峭壁有“真好造化”、“非人间也”、“名不虚传”、“天海奇观”等摩崖题刻。至峰顶,海拔1860米。绝顶处面积不大,称为“石船”,中有“香沙井”。置身此处,遥望四方,千峰竞秀,万壑生烟,有顶天立地之感。铁索护栏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连心锁。峰上有飞龙松倒挂松等奇松。西望,鳌鱼峰犹如巨鲸,昂首张嘴,形象逼真,大有鲸吞之势。峰背有龟形大石,名“鳌鱼驮金龟”。峰腰有一天然石洞-鳌鱼洞。

下山,途中有蒲团松。之后来到位于文殊禅院遗址。现建有玉屏楼。该楼背靠玉屏峰,前有文殊台,左有狮石,石前有迎客松;右有象石,石前有送客松。来迎去送,游客欣然。楼东,石壁上有朱德题“风景如画”四字。峰顶,有巧石“玉屏卧佛”。峰腰,黄山松成林,树冠平展秀丽。从这里观看前海,千峰耸立,争奇斗秀,青鸾峰似“仙人打坐”、耕云峰似“松鼠跳天都”、莲蕊峰似“孔雀戏莲花”;还有的,或像“仙人瓢海”,或像“金龟望月”、或像“羊子过江”,等等奇峰巧石,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峰顶壑间,雾气云层,随风飘逸,变化万千,风景奇丽,如同仙境,有民谣亦曰:“不到文殊院,不见黄山面”,徐霞客盛赞其是“黄山绝佳处”。

从南坡下山,见“蓬莱三岛”。过一线天,窄处仅0.5米,只能容一人通过。至天门坎,下龙蟠坡,见诸多怪石。到半山寺,海拔1340米,西有老人峰,东有青鸾峰。寺旁有“空中闻天鸡”摩崖石刻。站在寺前,可望“金鸡叫天门”、“老鹰抓鸡”等巧石。

如去天都峰,需从此处登。但已过天命之年,虽未衰老。但体力已远不及二十多年前登华山之时,登山速度缓慢。时间有限,必须在约定时间赶到揽胜桥,所以未随年轻人登天都峰。于是,与动物所的周庆强,沿小溪畔下坡,过立马桥,来到位于青鸾峰下的立马亭。青鸾峰状若青鸾蹲立,仰视,又酷似骏马,故又名“立马峰”。石壁上刻有“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十个大字,峰腰有第四纪冰川擦痕。

继续下坡,来到位于朱砂峰下的慈光阁。该处四周群山环抱,茂林修竹,十分幽静。有徐霞客石雕像、千僧灶、法眼泉等景点。亦是登临黄山前山的入口处。

继续下山,东有“人字瀑”,海拔660米。此瀑布位于紫石、朱砂两峰之间,溪水在此分流为二,如白龙飞泻,形如人字。

而后,过回龙桥,绕疗养院,沿桃花溪,至位于紫云峰下的黄山宾馆和温泉。郭沫若称其“足比华清池”。再东北行,至百丈台,上观瀑亭,可观百丈瀑,涓涓细流,如轻纱缥缈。折回,至揽胜桥,上车返回疗养所。

晚间,闲聊。有人说,“不到天都峰,黄山旅游一场空”。攀登途中,有一段10米长的“鲫鱼背”,宽仅1米,悬崖千仞,深邃莫测,十分惊险。我虽未去,但不以为然:论高度,海拔1810米,不及莲花峰和天都峰,论“四绝”,天都峰均非黄山之冠,唯其险峻在黄山名列前茅。明代地理学家罗洪先曾望峰生叹:“何年何月骑鸾鹤,踏碎天都峰上云”。估计当时尚无人工辟道。现已有磴道,虽险,但与华山相比,则远不及。

当晚,仰卧床上,习练元极功,渐渐入静,忽觉双脚离地,腾空而起,在云雾中穿行;突然云雾消散,阳光灿烂。俯视大地,群峰叠嶂,松石满山。啊!黄山。继续飞行,见远方有一古刹,金光四射。啊!泰山极顶。正在飘飘然,忽听一声响,被惊醒,是场梦。细细回味,黄山确实美,风景如画,奇妙绝伦。但并非“黄山归来不看岳”。名山大川,各有所长。黄山,其雄不及泰山,其险不及华山,其瀑布不及庐山,其温泉不及骊山,其幽静不及青城山,其庙宇不及九华山,等等。然而,其综合评价无疑高居榜首,且其奇松、巧石出类拔萃,理应名列第一。黄山,不愧为上天赐给人间的瑰宝,

18日,乘公共汽车离休养所,经太平湖、池州,到安庆。安庆位于长江下游北岸,春秋时期为古皖国,有“千年古城、文化之邦、百年省会、戏剧之乡”之美誉,是黄梅戏的发源地。

利用车船换乘间隙,参观位于江边的迎江寺。该寺始建于北宋开宝年间,殿宇华丽,气势恢宏,由天王殿、大雄宝殿、振风塔、毗庐殿、藏经楼、大士阁、法堂、广嗣殿等建筑组成。山门上嵌有清朝光绪手书“迎江寺”三字。寺内的振风塔,高达60米,建于明代隆庆年间,七层八角阁楼式,是佛、道、儒三教一体的古灯塔建筑,有“万里长江第一塔”之誉。之后,乘江轮,逆水而上。

19日,到武汉,游黄鹤楼。黄鹤楼为我国古代江南三大名楼之首,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称。位于武蛇山之巅,初建于三国时代黄武年(223年),历史上多次被毁;1985年重建,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楼高51.4米,5层,内由72根圆柱支撑,外有60个翘角飞举,屋顶以黄色琉璃瓦覆盖。楼外,有铸铜黄鹤、白云阁、象宝塔、碑廊、轩廊、牌坊、亭阁、山门等辅助建筑。登楼远眺,武汉三镇风光尽收眼底。楼内大厅有大型陶瓷壁画“白云黄鹤”,并陈列着与黄鹤楼有关的文献、诗词景印本,以及历代黄鹤楼绘画的复制品。

 

420日,乘江轮离武汉,次日第七次游览长江三峡,来到奉节。

22日,第五次来到红池坝。

29,前往天子城、银厂坪、西流溪一游。沿途山岭连绵,缓丘起伏,瀑布溪流纵横,草地碧野万顷,满山森林茂密,杜鹃花开似锦。林中,松萝飘逸如纱,藤木攀援缠绕

515日,离红池坝,从巫溪乘船,第三次游览大宁河小三峡第八次游览长江三峡到达宜昌。翌日,来到城东南长江北岸,参观天然塔。该塔初建于晋代,七层,八棱,砖石叠砌,高约42米。塔座八角,刻有八大金刚石雕,形象生动。塔内有145级石梯,可盘旋至顶。江对岸有五龙山,五峰连峙,苍翠欲滴,状若五龙蜿蜒临江。

19日,回到北京。

 

9月14日,与孙庆国结伴前往红池坝,《北亚热带中高山草地畜牧业优化生产模式试区》专题研究。

15日,到达安康市,参观文兴寺。市内还有双溪寺、清真寺等景点,均未前往。

16日,经平利,来到镇坪县城关镇,住宿。翌日逛街,该县位于大巴山脉北麓,山冈连绵,峰岭叠嶂,鸡心岭为陕、渝、鄂交界点;地处我国版图中心,故有“国心之县”的美誉。

18日,离镇坪,南行,进入四川境内。过易溪,沿大宁河南下,途径徐家镇、白鹿镇、荆竹峡、岩棺凤凰寨、双溪溶洞剪刀峡、前河乡,至巫溪县城,转为西行,再过凤凰镇、文峰镇,第六次来到红池坝

26日,离红池坝,经巫溪、第四次游览大宁河小三峡第九次游览长江三峡,来到宜昌。

30日,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回到北京,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664-1135363.html

上一篇:《淡淡人生亦有痕》 观光游览篇(27)
下一篇:羊草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研究(1)
收藏 IP: 123.116.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3: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