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zhanch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uzhanchi

博文

《淡淡人生亦有痕》 观光游览篇(27)

已有 1890 次阅读 2018-9-12 11:29 |个人分类:观光游览|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红池坝, 临潼, 西安, 呼和浩特, 奉节

 

4.5.改革时代(12)

 

(一)京外(10)

 

 

一九九一年

 

7月上旬,在中科院内蒙古草原站工作期间,游览达来诺尔湖。该湖位于克什克腾旗西北部,蒙古语意为肩胛骨形的湖,有“草原明珠”之称。其水源来自公格尔音郭勒、查木罕郭勒等河流;属于苏打型半咸水湖,海拔1226米,平均水深7.5米,最深处达13米。湖周景观多种多样,草原、湿地、山地、丘陵、沙地齐全。湖西边,金色边墙绵延不断,如金龙狂舞。边墙下,有一古城址,为应昌府(鲁王城)遗址;湖东边,贡格尔草原碧绿如毯,其上有达里火山群屹立。极目遥望,青山碧水、蓝天白云,渺无人烟。近看,湖水湛蓝清澈,候鸟飞翔,雀跃争鸣,群鱼遨游,时隐时现。景色绚丽多彩、犹如人间瑶池,令人流连。

之后,来到噶松山,参观微波站

 

8,赴中科院内蒙古草原站,途经锡林浩特市,游览贝子庙。贝子庙名为崇善寺,蒙古语名:班智达葛根庙,位于锡林浩特市北,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为藏传佛教圣地,是内蒙古四大庙宇之一。建筑风格为黄教传统结构,雕刻精细美观。建筑群规模庞大,气势雄伟,有七座大殿,五座活佛殿,五座佛塔。典藏文物数量庞大,种类极多,有铜佛、木佛、雕塑、泥塑、图画等达数千尊。庙前为广场,有讲经台。

 

一九九二年

 

3-49月,先后2次前往红池坝,参加“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北亚热带中高山草地畜牧业优化生产模式试区》专题,顺路游览了四川万县的西山公园钟楼、巫溪县的红池坝、扎鹿盘、长江三峡、奉节县的白帝城。

3月14日,与黄文秀、梁飙、李继由、孙庆国、钟华平、王淑强一起,第一次前往红池坝,开展《北亚热带中高山草地畜牧业优化生产模式试区》专题研究。

15日,来到位于长江北岸的宜昌,转乘江轮,第四次游览长江三峡。翌日到达位于长江西岸的万县市区,住地区畜牧局招待所。招待所西临太白岩公园,林木葱郁,风景秀丽。会后,前往位于长江边的西山公园钟楼一游。该钟楼建于1930年,高约50米,12层,造型精美,雄伟壮观;四层装有四个巨型时钟,报时鸣声可响彻全城,为万县的标志性建筑,亦是长江沿岸一大景观。

18日,东北行,过长江,经云阳,沿着汤溪河北上,至江口。再顺弯滩河继续北上,进入巫溪县境内,至尖山后转为东行,沿途,山路崎岖险峻,森林茂密葱郁,经文峰,来到巫溪县城所在地-城厢镇。

23日,离巫溪,经凤凰,至文峰,转为西北行,翻越公路最高点2060米,第二次来到红池坝,海拔约1800米。

4月4日,来到扎鹿盘,为一凹地,中间平坦,全为草地。四周,三面峭壁,高达百米;一面开口,犹如大门。据传,东汉刘秀争天下时,曾屯兵与此。

6日,离红池坝,经万县、重庆、西安,10日到达临潼

 

4,来到陕西省临潼县,住中科院临潼休养所,参加中科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站年会。会后,先在临潼、后赴西安顺路参观游览。

12日,再次在临潼华清池游览、沐浴。汤池的名称,与“文革”期间来此时已全然不同,有海棠汤(原贵妃池莲花汤、九龙汤、太子汤、尚食汤等古建宜春殿、飞霜殿、沉香殿、晨旭亭、晚霞亭、望湖楼、飞霞阁、九龙桥等;面貌亦焕然一新。而后,来到临潼县东,参观秦始皇兵马俑。秦始皇封山建园,开创了皇帝建陵先列。兵马俑1974年面世,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陪葬坑有三个,呈品字形排列。坑底部铺青砖,四周用立木封堵,放入陶俑、陶马,用夯土填实,形成一座封闭式的地下建筑。陶俑有:车兵俑、立射俑、跪射俑、武士俑、军吏俑、骑兵俑、御手俑,陶马有:车马、鞍马。造型浑厚洗练,神态威武,栩栩如生,富有艺术魅力,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人类古代精神文明的瑰宝”。

13日,来到西安,再次参观大雁塔半坡村,并游览了钟楼、碑林、西安植物园、阿房宫遗址。

钟楼,位于市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初建于明代洪武十七年(1384年),高36米,基座正方形,用青砖砌筑,四面有券门,楼体为木质结构,重檐复屋四角攒尖顶。

碑林,位于三学街,建于北宋元祐年间,用于保存《十三经》碑石。有六个陈列室,六个游廊和一个碑亭,共展出碑石墓志一千多块,自汉迄清,荟萃历代名家手笔,是我国一座书法艺术宝库。真草隶篆、琳琅满目,有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怀素、米芾、蔡京、苏轼、赵孟頫、董其昌等书法名家的手迹。碑文内容广泛,保存有各种史料,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极高。

西安植物园,位于西安市大雁塔旁,是中科院在西北地区建立的第一个植物园。设有本草园、木兰园、郁金香园、花卉区、水生植物区、药用植物区、芳香植物区、植物分类区、油料植物区、热带亚热带植物温室等。

阿房宫遗址,位于市西郊阿房村一带。始建于秦朝始皇帝,秦二世继续修建,规模宏大;楚项羽入关,将其付之一炬。现存一个大土台基和一个长方形台地。前者称“始皇上天台”,后者称“郿坞岭”。

14日,回到北京。

 

7月末,内蒙古草原站司机金玉峰开车,与宋炳煜、廖仰南一起,经锡林浩特市、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到二连,转火车,到呼和浩特,住市政府招待所。8月1日,独自游览五塔寺和席力图召。

五塔寺,原名慈灯寺。坐落于旧城东南部,五塔寺东街。始建于清雍正年间。进入山门,两侧有四大天王,院内系挂的条条经幡,在微风中飘动,格外醒目;正中为三世佛殿。进入二院,正中是金刚萨埵殿。进入三院有南方宝生佛殿。之后,便是五塔,称为金刚座舍利宝塔,高约16米。是该寺建成后唯一保存至今的古建筑。造型,匀称、优美、庄严,为巨大的雕刻艺术品。塔下,葬有舍利。塔基为须弥座,其上为金刚座,再上为五座玲珑小塔。塔身用琉璃砖砌成,上面刻有金刚经经文及数以千计的鎏金小佛,姿态各异,刻工精巧,玲珑秀丽。寺内最珍贵的,是紧靠北墙的蒙文天文图石刻,直径约1.5米,用蒙文标注,是我国唯一用少数民族文字标记的天文图,乃稀世珍宝。

席力图召,汉名延寿寺,位于旧城东兴旺巷。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是呼和浩特市最大的寺庙,建筑宏伟,风格独特,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寺庙。庙宇五进,中轴线上依次建有牌楼、山门、御碑亭、菩提过殿、大经堂、大佛殿。西侧有鼓楼、美岱庙、古佛殿、观音殿、护法殿、度母殿、活佛府邸;东侧有钟楼、长寿塔、乃春庙遗址、喇嘛住所。大经堂大佛殿,为藏式结构,艺术高超,朱门彩绘,玻璃砖瓦,鎏金殿顶,绚丽夺目,富丽堂皇,是本召最为精美的建筑。古佛殿是席力图召最早的建筑。殿前侧立有康熙平定噶尔丹纪功碑。长寿塔,俗称白塔,为白石砌筑,覆钵式喇嘛塔,高15米,造型优美,典雅庄重;塔上有图案花纹与六字真言,是内蒙古最高的喇嘛塔

 

910日,与李继由、孙庆国、钟华平一起,乘火车离京,第三次前往红池坝,开展《北亚热带中高山草地畜牧业优化生产模式试区》专题研究。

11日,到达宜昌,转乘江轮,第五次游览长江三峡,来到奉节县城所在地-永安镇,

12日,清晨,前往白帝城。远观,在长江北岸,有座秀丽孤岭,三面环水,一面倚山,峰巅绿树丛之中,有一片亭台楼阁,即为闻名中华的白帝城。乘车东行8公里,来到山脚下,拾级而上,攀登数百级石阶,路经一座城门,上有院长郭沫若所书“白帝城”三个大字。到达山顶,进入白帝庙。庭院内有两个水池,池中有巨龙、白鹤,欲意飞舞升空,造型生动。其后,随众参观了托孤堂、明良殿、武侯祠、观景亭、文物陈列室、诗史堂、碑林、望江楼等。碑林上刻有篆、草、隶、楷、行各种字体,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瑰宝。从庙向南瞭望,两岸山高壁峭,江水湍急,滔滔涌过夔门,奔腾东流而去,景观极为壮丽。难怪历代诗人,诸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黄庭坚、刘禹锡、范成大等,均慕名登白帝,游夔门,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从庙向北观望,草堂河蜿蜒缓缓流入长江,河边榕树,密集繁茂,景致优雅,美不可言。参观后始知,白帝城其实名不副实。白帝城之名,始于西汉末年,系“蜀王”公孙述自称白帝时,所建之都城,后毁于战火。当地人为纪念这位“白帝”,又在此修建庙宇,供奉白帝像,称为白帝庙。至明朝,公孙述的塑像被刘备、诸葛亮替代,但名称未改,遂成了名实不符、没有白帝的白帝城。

出白帝城,上车赶赴红池坝,大家游兴未尽,一路谈论“三国”,议论纷纷。特别是“三国演义”的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全篇引发无穷联想,怀古思今,感慨不已。

13日,来到红池坝,阴雨连绵,连续一周,无法测定,无聊至极。站在住所二楼,面对群山峻岭,眼观群峰漫舞,云缠雾绕;耳听雨声、风声、雷声;谈笑,戏耍,歌唱,呼叫,苦中作乐,别有一番风趣。

22日,从红池坝西北行,赶往西流溪。该地海拔2000余米,山坡森林茂密葱郁,山间草地一片黄绿,河水流向自东而西,时明时暗,水质优良,清澈见底。在不远处的小溪中,发现有一种身体扁平的鱼类。当地干部说,这是娃娃鱼,体型较小,是其幼仔,学名称为大鲵,为两栖动物,叫声似婴儿哭泣,虽然十分珍贵,受到国家保护,但外形并不美丽。

10月11日,来到巫溪县城,参观宁河玉器厂

12日,与李继由、孙庆国一道,经万县,到重庆。

16日回到北京。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664-1134349.html

上一篇:参观非洲植物精品展
下一篇:《淡淡人生亦有痕》 观光游览篇(28)
收藏 IP: 123.116.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18: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